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12小时内失效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成古老商埠独特名片 安铺骑楼依然俏

2011-05-01 15:29 湛江晚报  

 异国情调的建筑风格。图片均由陈希宇摄

在我国东南沿海城镇,骑楼是一种中西结合极有特色的建筑物,最早的骑楼出现于清朝末年。

百年沧海桑田,一些城市的老骑楼已难寻觅其踪影。然而,当我们用探寻的脚步来到廉江市安铺镇的老街时,映入眼帘的是鳞次栉比的骑楼,它们是一张独特的名片,见证着这座古老商埠在改革大潮中的变迁,述说着百姓人家的市井风情……

安铺镇文化界人士谭志汉说:“清末民初安铺商贸兴旺,各地商人到安铺投资建设、大量兴建二三层骑楼,很多安铺人也依样画葫芦也建起了一层骑楼,所以安铺的骑楼是一户连一户,四通八达的典型长廊。”

据介绍,安铺骑楼建筑结构除了符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气侯外,主要表现为东南亚风格。坐落在九州江畔的安铺小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商业古埠,早在明朝时期,这里已经出现了商业迹象,最初的安铺是以经营豆豉为主的村子,随着经营增多小村子变成圩镇,人们见其街道狭窄,光线阴暗,叫其“暗铺”,直至清朝嘉庆二十四年(1819)才正式命名为“安铺”,并延续至今。安铺骑楼的出现及其建筑风格和安铺当时的商贸和交通环境有很大关系。由于安铺位于九州江出海口边,是明清时期内陆通往东南亚的主要港口之一。商人将丝绸陶瓷等物品运往东南诸国的同时,又将海外文化带回中国,于是便有了这种具有异国情调的建筑。

最初建成的骑楼多为砖木结构,以红砖、木桁等建成。原木横梁,木制门面楼梯、窗户,一般人家的是二层,也有三层,楼上住人,楼下做商铺,门面向内缩入2至3米让出来作为人行走廊。

“过去奕华栈、绍记楼、南国酒家等老字号的酒家总是生意兴隆,楼上楼下都坐满四方客商。”据74岁的老先生李康权回忆,上世纪初期安铺街区著名的建筑有广州会馆 、吴川会馆、奕华栈、斗如楼、南国酒楼,绍记楼、明安咖啡店等。当时的骑楼街商业活动十分活跃,楼下熙熙攘攘,各式货物琳琅满目,既有杂货、农副产品、海产品、安铺特产等本土产品,也有东南亚各国的牛骨、珍珠、香水等名目繁多充满异国风味的货物。

骑楼人家别有风情

骑楼廊下乘凉,好惬意。

骑楼这个名字描述的是它沿街部分的建筑形态。它的沿街部分二层以上出建出街道处,用立柱支撑,形成内部的人行道,立面形态上建筑骑跨人行道,因而取名骑楼。正是这种奇特的构造,造就了骑楼独有的市井文化。

记者眼前的骑楼走廊别有一番情趣,老人端出椅子,一边摇蒲扇一边扯家常,有的打起了扑克,有的吹拉弹唱。最有玩头的还是小朋友,一整条街的孩子集中在一起,你追我赶嬉笑打闹。骑楼走廊上挂着晾晒的衣被,色彩缤纷,潇洒的小青年从“万国旗”下面经过,泰然自若。

李尚对安铺的骑楼文化情有独钟。“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我在镇上念小学,上学路上从不用带帽打伞,沿着长长的骑楼一路走到学校。放学后同学们都会折一条纸船,放在骑楼门前的排水沟里,边走边看着纸船顺流而下,不知不觉中就回到了家。”

到了80年代,安铺镇大多数人都在从事小手工业,茶余饭后,骑楼下家家户户在刮竹蔴、卷炮筒、扭麻绳,好不热闹。酷暑难熬的夜晚,人们都在骑楼走廊下纳凉,夜深了干脆铺席子在走廊上睡觉,有睡不着的人聊着家长里短,那“窃窃私语”至今仍然回荡在李尚的记忆中,散发着陈旧岁月的芬芳。

李尚还告诉记者,燕子到南方过冬的时候,最喜欢在骑楼大片屋檐底下筑巢,黄昏的时候成千上万的燕子列队站立在骑楼前的电线上,从窗户望下去,对面是鳞次栉比的骑楼,沿街有长长的燕子队伍,和路上川流不息的行人,好一幅惬意的风景画。

作者:黄跃 詹岗琳

 异国情调的建筑风格。图片均由陈希宇摄

在我国东南沿海城镇,骑楼是一种中西结合极有特色的建筑物,最早的骑楼出现于清朝末年。

百年沧海桑田,一些城市的老骑楼已难寻觅其踪影。然而,当我们用探寻的脚步来到廉江市安铺镇的老街时,映入眼帘的是鳞次栉比的骑楼,它们是一张独特的名片,见证着这座古老商埠在改革大潮中的变迁,述说着百姓人家的市井风情……

安铺镇文化界人士谭志汉说:“清末民初安铺商贸兴旺,各地商人到安铺投资建设、大量兴建二三层骑楼,很多安铺人也依样画葫芦也建起了一层骑楼,所以安铺的骑楼是一户连一户,四通八达的典型长廊。”

据介绍,安铺骑楼建筑结构除了符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气侯外,主要表现为东南亚风格。坐落在九州江畔的安铺小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商业古埠,早在明朝时期,这里已经出现了商业迹象,最初的安铺是以经营豆豉为主的村子,随着经营增多小村子变成圩镇,人们见其街道狭窄,光线阴暗,叫其“暗铺”,直至清朝嘉庆二十四年(1819)才正式命名为“安铺”,并延续至今。安铺骑楼的出现及其建筑风格和安铺当时的商贸和交通环境有很大关系。由于安铺位于九州江出海口边,是明清时期内陆通往东南亚的主要港口之一。商人将丝绸陶瓷等物品运往东南诸国的同时,又将海外文化带回中国,于是便有了这种具有异国情调的建筑。

最初建成的骑楼多为砖木结构,以红砖、木桁等建成。原木横梁,木制门面楼梯、窗户,一般人家的是二层,也有三层,楼上住人,楼下做商铺,门面向内缩入2至3米让出来作为人行走廊。

“过去奕华栈、绍记楼、南国酒家等老字号的酒家总是生意兴隆,楼上楼下都坐满四方客商。”据74岁的老先生李康权回忆,上世纪初期安铺街区著名的建筑有广州会馆 、吴川会馆、奕华栈、斗如楼、南国酒楼,绍记楼、明安咖啡店等。当时的骑楼街商业活动十分活跃,楼下熙熙攘攘,各式货物琳琅满目,既有杂货、农副产品、海产品、安铺特产等本土产品,也有东南亚各国的牛骨、珍珠、香水等名目繁多充满异国风味的货物。

骑楼人家别有风情

骑楼廊下乘凉,好惬意。

骑楼这个名字描述的是它沿街部分的建筑形态。它的沿街部分二层以上出建出街道处,用立柱支撑,形成内部的人行道,立面形态上建筑骑跨人行道,因而取名骑楼。正是这种奇特的构造,造就了骑楼独有的市井文化。

记者眼前的骑楼走廊别有一番情趣,老人端出椅子,一边摇蒲扇一边扯家常,有的打起了扑克,有的吹拉弹唱。最有玩头的还是小朋友,一整条街的孩子集中在一起,你追我赶嬉笑打闹。骑楼走廊上挂着晾晒的衣被,色彩缤纷,潇洒的小青年从“万国旗”下面经过,泰然自若。

李尚对安铺的骑楼文化情有独钟。“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我在镇上念小学,上学路上从不用带帽打伞,沿着长长的骑楼一路走到学校。放学后同学们都会折一条纸船,放在骑楼门前的排水沟里,边走边看着纸船顺流而下,不知不觉中就回到了家。”

到了80年代,安铺镇大多数人都在从事小手工业,茶余饭后,骑楼下家家户户在刮竹蔴、卷炮筒、扭麻绳,好不热闹。酷暑难熬的夜晚,人们都在骑楼走廊下纳凉,夜深了干脆铺席子在走廊上睡觉,有睡不着的人聊着家长里短,那“窃窃私语”至今仍然回荡在李尚的记忆中,散发着陈旧岁月的芬芳。

李尚还告诉记者,燕子到南方过冬的时候,最喜欢在骑楼大片屋檐底下筑巢,黄昏的时候成千上万的燕子列队站立在骑楼前的电线上,从窗户望下去,对面是鳞次栉比的骑楼,沿街有长长的燕子队伍,和路上川流不息的行人,好一幅惬意的风景画。

打开APP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