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12小时内失效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年例的流派

2012-03-21 10:20 湛江新闻网  

二流派

由多元文化与土著文化交融发展而来的湛江年例文化,同样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几点:

其一、各地的年例日不同,大体从正月初二起至清明节,其中十五、十六日是高峰。清明之后的其他时段,有些地方也有年例,入秋以后的年例叫“翻秋年例”。在天数上,一般为一天,也有两三天的,比如吴川梅菉头的年例是正月十六、十七两天。次数上,一般一年一次,有的村庄是一年两至三次,比如吴川兰石镇多条村庄一年中有3个甚至3个以上的年例,其中兰石村有6个年例节,分别为正月十三、三月三、四月四,六月十六,七月七、九月九。其中正月十三的年例节最隆重,家家户户大摆宴席、游神、唱大戏,其他几个节则小做。

为何年例日各有不同?其一、年例节也叫“神诞日”,是敬神祭祖的日子,所选定的日子可能与所奉的神的诞辰、宗族搬迁日、祠堂落成日等有关。其二、文化图腾各异。年例民俗活动中常见的图腾有龙、狮、傩等,但各地各有讲究,如遂溪县是醒狮之乡,多以舞龙舞狮为主,但遂溪殷屋村却有“狮子不能进村”的习俗,所以,该村只能舞龙和舞鹰雄。雷州乌石是个港口,当地有一种蜈蚣舞,舞完了用竹篾烧火赶走瘟疫,以祈祷海不扬波,人丁兴旺。吴川梅录舞貔貅,为的是镇宅避邪,广纳天下财。雷州松竹等地和麻章旧县舞傩,为的是驱疫庆丰收。其三,各地供奉的神不同,所供神的数量也不一样。比如吴川梅菉头村的祖庙供有94尊神像,包括康王、冼夫人、关帝、华光等,到年例时,游神的队伍浩浩荡荡,颇为壮观;松竹镇山尾村的三宝堂供奉菩萨、玄坛雷首与三山公;白沙镇东岭村的雷麦陈三殿宫供有雷神、麦陈二将;南兴镇下田村帝帅庙供奉北帝、南极、天罡、玄坛与上元;太平镇东岸村供奉三官公、关圣公与观音,家家户户奉祀雷首公;太平镇调浪村奉祀万天雷首保运天君、五显火轮华光大帝、英武、观音与梓童诸神;麻章太平镇麒麟村供奉兴武、邬王、白马、雷首诸神。无论供奉哪个神,都预意了族人对神所代表的精神与文化的敬仰,以祈祷风调雨顺,百业昌隆,人丁兴旺,为的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其四:游神的方式不一,有陆上巡游,海上巡游和空中巡游。大部分年例的游神是在村所辖的区域内巡游,是陆上巡游。临海的村庄也有海上巡游,据说麻斜过去是把神请到船上,开着船出海巡游,但这种巡游方式近几年没有再现。2005年,对麻章志满办年例时,甚至还出现了飞机巡游的壮观场面,着实让人大开眼界。年例的主旨是敬神、游神、祭祀社稷、祈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当我们透过各种神和图腾等文化表象,仍可看到其背后的历史渊源——雷州文化由土著文化、越楚文化、汉闽文化与海洋文化交融而成。雷文化是湛江较原生态的土著文化,雷州地区崇拜雷神,沿习了古越族人对自然多雷的崇拜。据史志记载,上古的雷州属南交,是古越族聚居之地,古越族的俚人崇拜雷神,善于铸造云雷纹铜鼓以酬雷,他们建雷公庙,用铜鼓举行祭雷酬雷仪式,以示对雷神的崇敬。1989年,雷州市英利覃典村出土一件北流型汉代铜鼓,鼓面中心有太阳芒纹、云雷纹与鼓身都有云雷纹;1999年雷州西南的迈熟村出土一件万家坝型春秋时期的铜鼓,鼓面有太阳芒纹与云纹,鼓身有网纹,鼓脚有云纹一圈。如今,雷州仍遗存有雷公庙、雷祖祠、中国雷皇庙、南天宫、辛天庙、邓巡宫、帝帅庙、雷龙朱帅庙、镇海雷祠等奉祀雷祖雷神部将的古迹。除了沿海口岸独尊妈祖庙外,雷州许多庙供的是雷神、妈祖与观音三神合一,这是宋代以后闽南人大量迁雷,妈祖文化在雷州广泛传播的结果。在年例之风最甚的吴川,康王、冼夫人、妈祖大行其道。这与吴川的历史形成有关。据史志记载,历史上两次闽人南迁,第一次是南宋皇族遗裔为逃避元兵追杀,由闽入粤,由雷入琼,护驾的十万福建军民在粤西大量散落;第二次是明朝海禁,耕海的闽人被迫上岸,流落高雷者不少。闽人敬奉海神妈祖(即天后),并把这种信仰传给后人,今天,天后庙在民众中得到普遍尊崇。康王是北宋抗辽名将康保裔,这位中原名将在吴川广被敬奉,梅菉祖庙供奉的就是康王。据文籍记载,康保裔是河南洛阳人,出身将门,战功显赫,最终战死沙场!中原地区的百姓为了纪念康王,建了许多康王庙。随着北宋国力渐弱,人口不断向南方迁移,并把他们所敬奉的关帝、康王这些“神灵”人物一起带到了粤西地区。至于冼夫人与吴川则更有渊源,吴川秦属象郡,汉属南越,南朝归属高凉县,高凉文化是古南越文化的分支,至今,吴川仍有不少宗族源自高凉,为纪念夫人设冼太夫人庙。

作者:刘金凤

二流派

由多元文化与土著文化交融发展而来的湛江年例文化,同样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几点:

其一、各地的年例日不同,大体从正月初二起至清明节,其中十五、十六日是高峰。清明之后的其他时段,有些地方也有年例,入秋以后的年例叫“翻秋年例”。在天数上,一般为一天,也有两三天的,比如吴川梅菉头的年例是正月十六、十七两天。次数上,一般一年一次,有的村庄是一年两至三次,比如吴川兰石镇多条村庄一年中有3个甚至3个以上的年例,其中兰石村有6个年例节,分别为正月十三、三月三、四月四,六月十六,七月七、九月九。其中正月十三的年例节最隆重,家家户户大摆宴席、游神、唱大戏,其他几个节则小做。

为何年例日各有不同?其一、年例节也叫“神诞日”,是敬神祭祖的日子,所选定的日子可能与所奉的神的诞辰、宗族搬迁日、祠堂落成日等有关。其二、文化图腾各异。年例民俗活动中常见的图腾有龙、狮、傩等,但各地各有讲究,如遂溪县是醒狮之乡,多以舞龙舞狮为主,但遂溪殷屋村却有“狮子不能进村”的习俗,所以,该村只能舞龙和舞鹰雄。雷州乌石是个港口,当地有一种蜈蚣舞,舞完了用竹篾烧火赶走瘟疫,以祈祷海不扬波,人丁兴旺。吴川梅录舞貔貅,为的是镇宅避邪,广纳天下财。雷州松竹等地和麻章旧县舞傩,为的是驱疫庆丰收。其三,各地供奉的神不同,所供神的数量也不一样。比如吴川梅菉头村的祖庙供有94尊神像,包括康王、冼夫人、关帝、华光等,到年例时,游神的队伍浩浩荡荡,颇为壮观;松竹镇山尾村的三宝堂供奉菩萨、玄坛雷首与三山公;白沙镇东岭村的雷麦陈三殿宫供有雷神、麦陈二将;南兴镇下田村帝帅庙供奉北帝、南极、天罡、玄坛与上元;太平镇东岸村供奉三官公、关圣公与观音,家家户户奉祀雷首公;太平镇调浪村奉祀万天雷首保运天君、五显火轮华光大帝、英武、观音与梓童诸神;麻章太平镇麒麟村供奉兴武、邬王、白马、雷首诸神。无论供奉哪个神,都预意了族人对神所代表的精神与文化的敬仰,以祈祷风调雨顺,百业昌隆,人丁兴旺,为的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其四:游神的方式不一,有陆上巡游,海上巡游和空中巡游。大部分年例的游神是在村所辖的区域内巡游,是陆上巡游。临海的村庄也有海上巡游,据说麻斜过去是把神请到船上,开着船出海巡游,但这种巡游方式近几年没有再现。2005年,对麻章志满办年例时,甚至还出现了飞机巡游的壮观场面,着实让人大开眼界。年例的主旨是敬神、游神、祭祀社稷、祈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当我们透过各种神和图腾等文化表象,仍可看到其背后的历史渊源——雷州文化由土著文化、越楚文化、汉闽文化与海洋文化交融而成。雷文化是湛江较原生态的土著文化,雷州地区崇拜雷神,沿习了古越族人对自然多雷的崇拜。据史志记载,上古的雷州属南交,是古越族聚居之地,古越族的俚人崇拜雷神,善于铸造云雷纹铜鼓以酬雷,他们建雷公庙,用铜鼓举行祭雷酬雷仪式,以示对雷神的崇敬。1989年,雷州市英利覃典村出土一件北流型汉代铜鼓,鼓面中心有太阳芒纹、云雷纹与鼓身都有云雷纹;1999年雷州西南的迈熟村出土一件万家坝型春秋时期的铜鼓,鼓面有太阳芒纹与云纹,鼓身有网纹,鼓脚有云纹一圈。如今,雷州仍遗存有雷公庙、雷祖祠、中国雷皇庙、南天宫、辛天庙、邓巡宫、帝帅庙、雷龙朱帅庙、镇海雷祠等奉祀雷祖雷神部将的古迹。除了沿海口岸独尊妈祖庙外,雷州许多庙供的是雷神、妈祖与观音三神合一,这是宋代以后闽南人大量迁雷,妈祖文化在雷州广泛传播的结果。在年例之风最甚的吴川,康王、冼夫人、妈祖大行其道。这与吴川的历史形成有关。据史志记载,历史上两次闽人南迁,第一次是南宋皇族遗裔为逃避元兵追杀,由闽入粤,由雷入琼,护驾的十万福建军民在粤西大量散落;第二次是明朝海禁,耕海的闽人被迫上岸,流落高雷者不少。闽人敬奉海神妈祖(即天后),并把这种信仰传给后人,今天,天后庙在民众中得到普遍尊崇。康王是北宋抗辽名将康保裔,这位中原名将在吴川广被敬奉,梅菉祖庙供奉的就是康王。据文籍记载,康保裔是河南洛阳人,出身将门,战功显赫,最终战死沙场!中原地区的百姓为了纪念康王,建了许多康王庙。随着北宋国力渐弱,人口不断向南方迁移,并把他们所敬奉的关帝、康王这些“神灵”人物一起带到了粤西地区。至于冼夫人与吴川则更有渊源,吴川秦属象郡,汉属南越,南朝归属高凉县,高凉文化是古南越文化的分支,至今,吴川仍有不少宗族源自高凉,为纪念夫人设冼太夫人庙。

打开APP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