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新闻网讯:吴川市研究元末名人刘承忠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成果填补了历史空白。
清光绪版的《吴川县志》记述:刘承忠,邑人,元末官指挥使。江淮蝗旱,督兵逐捕,挥剑驱蝗,蝗飞境外。元亡,自沉于河。江淮间咸祀之,称刘猛将军。雍正二年,上谕各省府州县建庙,春秋致祭。新版吴川县志人物篇,对刘承忠也有相同记载。然而,除了县志,吴川其它史料少有提及。对这位历史名人,从未作认真的研究和宣传,尤其对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功绩,以及他的身世均未作认真考究,甚至连他的名字也罕为吴川人所知。
为了填补对刘承忠研究的空白,吴川市汉文化研究会在吴川市文广新局指导下,近两年来一直致力于挖掘、收集、整理和研究刘承忠的历史资料,并组织人员远赴浙江嘉兴等地,实地察看和收集刘承忠的史料,研究工作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大量研究成果填补了历史空白。
据吴川市成立汉文化研究会据现有资料考证,生于元朝后期的刘承忠,是吴川市吴阳镇白沙刘屋村人。属该村刘姓始祖、宋朝举人、琼州府学政刘毅菴的第八代裔孙。原名刘淳溪,父亲刘乐华,大哥刘淮溪。年青时,家乡瘟疫流行,哥嫂均死于瘟疫,情急之下,他只身逃离家乡,四处闯荡,后选择投军从戎。报名时,他清楚地报上是广东吴川人。至于名字,他不愿再随亡兄的溪字派,遂改名为刘承忠。由于刘承忠为人忠诚刚直,作战勇敢,在杀敌御寇,保疆卫国中屡立战功,因而猛将美誉远播,职位不断升迁。至被授江淮指挥使(辖江苏、浙江、上海、安徽一带,且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任上、平靖江淮匪患,保一方百姓平安,深受群众拥戴。适逢江淮千里,蝗虫成灾,庄稼被啃啮清光,百姓损失惨重。而地方官员只顾横征暴敛、对蝗害却束手无策。满怀忧国忧民之心的刘承忠,毅然仗剑督部,亲自带领军民驱蝗灭虫。在短时间内扑灭了这场历史罕见的蝗灾。其后又组织群众开展复产度荒,拯救百姓于水火,为江淮人民立下了卓著功勳。元朝灭亡之时,刘承忠以身殉职,英年早逝。
刘承忠的史绩,全国很多地方有记载。如清代《安徽通志》载:“刘承忠,吴川人,元末授指挥使,尝挥剑驱蝗,蝗飞境外,元亡自沉于河。”浙江《莒州志》载:“刘承忠,吴川人,元末授指挥,弱冠从戎。兵不血刃,盗皆鼠窜。适逢江淮千里,飞蝗遍野,将军挥剑追逐,须臾蝗飞境外。后因鼎革,自沉于河”。中国权威词典《辞源》在“刘猛将军”一词中,这样解释:“神名《几辅通志》载,神名刘承忠,广东吴川人,元未官指挥,有猛将之号。江淮蝗旱,督兵逐捕,蝗尽极死。后因元亡,自沉于河,土人祀之。”
刘承忠是吴川人民的杰出代表,已确证为国家级历史名人。其英勇卫国、为民除害的精神,值得吴川人民爱戴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