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12小时内失效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讲述湛江师范学院陈道海教授养殖乌贼的故事

2013-10-15 17:15 湛江新闻网  

湛江新闻网讯:湛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陈道海教授,因专长于研究乌贼,被媒体称为“贼王”。乌贼(俗称“墨鱼”),是传说中凶猛、神秘的“海怪”,生活在几十米深的深海,出水即死。当深海里的乌贼遇上湛师“贼王”,他们之间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2013年9月3日,中央电视台农业、军事频道(CCTV7)《科技苑》栏目以“深海的乌贼养进虾塘了”为题播出报道了陈道海教授团队的科研故事。这里,就让我们一起跟随栏目的镜头,走近“贼王”,看看他的“贼”友,听听他的“贼”故事吧!

与“贼”结缘

乌贼,肉质洁白,清新爽口,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丰富,是很受欢迎的一种海鲜;同时乌贼还是水族馆的贵客,有着很高的观赏价值;此外乌贼的药用价值还很高,自古以来,它的骨骼、墨汁都被用做除湿止血消肿的良药。它视力很好,号称“海中火箭”,能够非常迅速地捕食和躲避敌害。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依靠着这些强有力的生存技能,乌贼成为大海里最古老、种群数量最大的物种之一。

一次意外的偶遇,让陈道海教授邂逅了神秘的乌贼。2006年的一次科学考察过程中,陈道海教授意外发现了一串虎斑乌贼的卵,晶莹剔透,漂亮无比。最初的想法是把这些卵收集起来运到实验室,让学生来做有关胚胎发育方面的实验。但是随着与乌贼接触和研究的深入,他发现具有如此顽强生命力的乌贼却在骤减,乌贼的先天优势与生存现状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激发了他要探究个中缘由的强烈愿望。这个强烈的愿望,让陈教授正式开启了与“贼”结缘之路。

从2007年开始,陈教授带领团队收集乌贼,开展乌贼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的研究,一系列的调查研究让他发现,是人为大量的不科学捕捞造成了乌贼数量的急剧减少。他认为,乌贼资源的恢复,在短时间内帮助乌贼种群恢复到正常水平,其实是维护生态平衡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对于保护和恢复海洋生物多样性,丰富湛江市的水产养殖结构,推进海洋渔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我国,目前有金乌贼和曼氏无针乌贼工厂化育苗成功的报道,虎斑乌贼的人工养殖却是空白的。虎斑乌贼具有生长快和体形大,适应较广的温度和盐度,对空间要求小、抗病能力强等优势。因此,开展虎斑乌贼人工养殖具有明显的产业优势。

有关乌贼,尤其是关于乌贼繁殖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都非常少。陈道海教授的探索道路是在一张白纸上开始,研究团队成员们只有一个念头:拼了!

与“贼”同行

乌贼在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条当中很重要,它处在一个关键性的承上启下位置,一方面它捕食小型的鱼虾贝,是一个捕食者,同时它也是一些大型海洋动物良好的食物来源。陈道海教授猜想,能不能通过人工养殖,往大海里投放小乌贼,从而增加乌贼数量呢?陈道海教授带领他的团队开始了大量实验研究。

最初,陈教授的研究都是在实验室环境里做的,光照水温水深等等都可以人为调控,可是在尽量模拟乌贼的深海生活环境下,小乌贼的成活率总是不够理想。怎么能顺利通过人工养殖小乌贼这一关呢?突然有一天,书中介绍乌贼习性的话点醒了陈教授。虽然乌贼一生大多生活在深海,但成年乌贼会在每年四五月间洄游到近岸浅海区交配和产卵,小乌贼就在近岸浅海区出生。陈道海教授大胆一想:“我何不试着到海边废弃的虾塘去养养小乌贼?”海边的露天虾塘跟大海直接相连,正跟小乌贼的出生环境相近。反复思考后,陈教授确信,让小乌贼在虾塘长大,是可以尝试的。于是,在一个水产养殖户阿海的帮助下,他们把小乌贼转移到了海边的虾塘里。实验证明,虾塘里的饵料更丰富,小乌贼成活率有了提高,生长速度也加快了。同时,对于自小就生活在虾塘里、听惯了雷声的乌贼来说,怕光、打雷的问题也解决了。陈教授心中一片欣喜,人工孵化虎斑乌贼小规模育苗取得了成功。

实验情况似乎都在往好的方面发展,可是突然新的问题出现了:当环境条件变化太大时,触发了乌贼的应激反应,乌贼大量喷墨,墨汁在水当中过一段时间会凝结起来,造成水中氧气减少,并且墨汁里的麻醉成分会麻醉毒害池塘里的乌贼群体,同时也会消耗喷墨乌贼大量的精力。理论上为了避免出现这些应激反应,虾塘的底部要按乌贼的生活习惯铺好沙子,池塘水的盐度、温度都要控制好,不能忽高忽低。可是实践起来困难重重。比如刚开始,团队成员做了一些网格放入池塘,再把乌贼放入网格里,刚开始乌贼也呆得可以,但是不久它们就躁动不安,喷墨。经过仔细观察和研究,陈教授发现,原来是因为网格的底部是网,没有跟沙接触,乌贼找不到家,没有安全感,得不到休息就会躁动,直至最终耗尽精力,疲劳过度死去。于是团队成员就把网格拿掉,把乌贼直接放进铺了沙子的虾塘里,乌贼渐渐就安静下来了。

科学的养殖来不得半点马虎,养殖户的一次疏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这让养殖户和科研团队都刻骨铭心。雷州半岛多雷雨,平时遇上下雨,陈教授就会让养殖户郑丘棱(阿海)抢在下雨前往池塘里灌满海水,要不然,属于淡水性质的雨水就会稀释池塘里的海水,池水盐度变化大了,乌贼就很难存活。但是,有一次下雨前,阿海就想当然地以为,乌贼长大了,抵抗力应该更强了,对盐度变化的要求应该就没那么高了,就没有在雨前及时为池塘灌满海水,结果养了一年多大的整塘乌贼全军覆没。整个团队痛心不已,从此以后,阿海再不敢疏忽,尽心地照顾,乌贼的生活渐渐安宁下来了。目前,陈教授的团队已成功养殖虎斑乌贼、拟目乌贼和日本无针乌贼等三种乌贼!

送“贼”归海

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确实,这是一个漫长而又需要耐心,不气馁,善于反思和总结的过程。

在养殖乌贼的研究过程中,陈教授与他的科研团队成员们勤于思考,勇于尝试,不畏失败,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养殖难关,填补了一项又一项的科研技术空白。乌贼养殖实现了从最初的花费成本大,成活率不理想,到习惯了从不怕光、不怕雷,适应虾塘环境的转变。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陈道海教授科研团队不仅让深海乌贼这“海上珍品”重返到百姓餐桌,丰富了湛江市的水产殖结构;而且在维护了生态平衡,保护和恢复了海洋生物的多样性,更好地推进海洋渔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尝试和探索。现在,养殖户阿海把人工养成的乌贼送到附近的海洋馆、送到餐馆,都很受人们欢迎。

虎斑乌贼人工育苗和养成技术的成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湛江市科技局、湛江海洋与渔业局、水产行业的许多老板都对乌贼的人工养殖项目给予极大的关注,本地的主流媒体,如湛江日报、湛江新闻网、湛江晚报、碧海银沙网站图读湛江栏目、湛江电视台红土地栏目、湛江电台等都纷纷报道该项成果。2011年9月9日,湛江江电视台“红土地”栏目对陈教授进行了专访;2013年9月3日,中央电视台《科技苑》栏目也以“深海的乌贼养进虾塘了”为题报道了陈教授团队的科研故事,整个节目时间长达30分钟。

这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团队!陈道海教授的科研团队共有9名成员,平均年龄为38.8岁,其中博士4人,硕士4人。纵然科研困难重重,但艰辛的汗水夹杂着喜悦的热泪,让这群“贼”团友们更加坚定步伐。他们也并没有满足于眼前的成功,“让深海的乌贼重返大海生活,共享生态平衡”,才是他们对乌贼研究的终极目标,而这个目标,如今也在加快实现的过程中。

这是一个爱“贼”如子的“贼王”!每当提起乌贼,陈教授的脸上总是掩饰不住的热情和骄傲。面对媒体记者们的采访,他总是一脸骄傲地说道,这辈子是已经跟“贼”结下了不解之缘了,湛江人喜欢食用的双喙耳乌贼将是他下一个研究的课题……

【“贼”事点评】

金义富(学校科研处处长、教授):陈道海教授虎斑乌贼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的成功,不仅体现了我校教师的科研能力,还服务了社会经济发展,在同类兄弟院校及我校师生中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带头作用。陈教授克服重重困难,努力科研的精神非常让人敬佩和感动。

近年来,学校科研项目的层次和经费都在不断攀升,教师科研积极性和科研能力逐步增强。科研成绩逐年提高的原因一是学校领导重视,各级领导积极宣传科研政策、亲自走访科研团队,为科研人员排忧解难;二是规范和完善规章制度建设,从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的选拔和培养,到科研项目的申报、科研经费管理,再到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的实施,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可是我们也注意到,目前我校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转化方面仍处于弱势,因此在今年7月,学校出台了《湛江师范学院科研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试行)》,就是为了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加强科研成果管理,保护及挖掘科研成果价值,维护学校及成果完成人权益。学校科研处既是管理部门,更是服务部门,科研处的全体人员将会竭尽全力为教师服务,共同完成学校“十二五”发展目标。我们也希望陈教授的这一项目能早日与企业签约,实现学校科研成果转化新的突破。

【“贼王”传略】

贼王:陈道海,理学博士,教授;国际牡蛎学会(WOS)会员。主要从事海洋药用动物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研究,对“中国多板纲动物的结构生物学和系统发生”和“头足纲(虎斑乌贼等)繁殖生物学和人工育苗技术”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20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编著或参编《中华海洋本草》、《保护生物学》等学术专著4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项。2012年12月,其主持的《虎斑乌贼人工育苗与养成技术研究》科研成果荣获湛江市科学技术二等奖。2013年4月,喜获“湛江市五一劳动奖章”。

成员:文菁、彭燕(女)、孙玉林、蔺红苹(女)、何学文、周鲜娇(女)、王雁(女)、朱齐宁

【“贼”言“贼”语】

@娜里还有我:哈哈,这段时间的实验感觉好爽啊!上周六从东海岛取样回来,见到可爱又让人心疼的小乌贼。被陈道海书记和黄君红老师一直手把手教,又有自己的实验室,想怎么做都行~做得好,还有奖励好大餐吃~血琼脂培养基,超净工作台····今天解剖的时候,很多器官被我弄坏了,还好老师提醒得及时。

@为幸运代言恭喜陈院长的科技成果被央视关注,《深海的乌贼养进虾塘了》于9月3日晚上18:30首播,次日下午14:13重播。播出频道:中央电视台第七台科技苑栏目。帅呆了,我们的班主任,还有陈道海老师的乌贼养殖技术!

@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网友:这个教授真有两下子呢,希望能够早日品尝到这海上珍品。

【“贼”科小考】

乌贼为贝类,在分类学上为软体动物门,头足纲,十腕目,乌贼科。与鱿鱼不同的是,乌贼有一船形石灰质的硬鞘。乌贼皮肤中有色素小囊,会随着“情绪”的变化而改变颜色和大小,体内有墨囊。乌贼的明显特点是当它遇到强敌时,会以喷墨作为逃生的方法。乌贼是我国四大海产品(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之一。

作者:姚炜菁

湛江新闻网讯:湛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陈道海教授,因专长于研究乌贼,被媒体称为“贼王”。乌贼(俗称“墨鱼”),是传说中凶猛、神秘的“海怪”,生活在几十米深的深海,出水即死。当深海里的乌贼遇上湛师“贼王”,他们之间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2013年9月3日,中央电视台农业、军事频道(CCTV7)《科技苑》栏目以“深海的乌贼养进虾塘了”为题播出报道了陈道海教授团队的科研故事。这里,就让我们一起跟随栏目的镜头,走近“贼王”,看看他的“贼”友,听听他的“贼”故事吧!

与“贼”结缘

乌贼,肉质洁白,清新爽口,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丰富,是很受欢迎的一种海鲜;同时乌贼还是水族馆的贵客,有着很高的观赏价值;此外乌贼的药用价值还很高,自古以来,它的骨骼、墨汁都被用做除湿止血消肿的良药。它视力很好,号称“海中火箭”,能够非常迅速地捕食和躲避敌害。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依靠着这些强有力的生存技能,乌贼成为大海里最古老、种群数量最大的物种之一。

一次意外的偶遇,让陈道海教授邂逅了神秘的乌贼。2006年的一次科学考察过程中,陈道海教授意外发现了一串虎斑乌贼的卵,晶莹剔透,漂亮无比。最初的想法是把这些卵收集起来运到实验室,让学生来做有关胚胎发育方面的实验。但是随着与乌贼接触和研究的深入,他发现具有如此顽强生命力的乌贼却在骤减,乌贼的先天优势与生存现状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激发了他要探究个中缘由的强烈愿望。这个强烈的愿望,让陈教授正式开启了与“贼”结缘之路。

从2007年开始,陈教授带领团队收集乌贼,开展乌贼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的研究,一系列的调查研究让他发现,是人为大量的不科学捕捞造成了乌贼数量的急剧减少。他认为,乌贼资源的恢复,在短时间内帮助乌贼种群恢复到正常水平,其实是维护生态平衡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对于保护和恢复海洋生物多样性,丰富湛江市的水产养殖结构,推进海洋渔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我国,目前有金乌贼和曼氏无针乌贼工厂化育苗成功的报道,虎斑乌贼的人工养殖却是空白的。虎斑乌贼具有生长快和体形大,适应较广的温度和盐度,对空间要求小、抗病能力强等优势。因此,开展虎斑乌贼人工养殖具有明显的产业优势。

有关乌贼,尤其是关于乌贼繁殖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都非常少。陈道海教授的探索道路是在一张白纸上开始,研究团队成员们只有一个念头:拼了!

与“贼”同行

乌贼在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条当中很重要,它处在一个关键性的承上启下位置,一方面它捕食小型的鱼虾贝,是一个捕食者,同时它也是一些大型海洋动物良好的食物来源。陈道海教授猜想,能不能通过人工养殖,往大海里投放小乌贼,从而增加乌贼数量呢?陈道海教授带领他的团队开始了大量实验研究。

最初,陈教授的研究都是在实验室环境里做的,光照水温水深等等都可以人为调控,可是在尽量模拟乌贼的深海生活环境下,小乌贼的成活率总是不够理想。怎么能顺利通过人工养殖小乌贼这一关呢?突然有一天,书中介绍乌贼习性的话点醒了陈教授。虽然乌贼一生大多生活在深海,但成年乌贼会在每年四五月间洄游到近岸浅海区交配和产卵,小乌贼就在近岸浅海区出生。陈道海教授大胆一想:“我何不试着到海边废弃的虾塘去养养小乌贼?”海边的露天虾塘跟大海直接相连,正跟小乌贼的出生环境相近。反复思考后,陈教授确信,让小乌贼在虾塘长大,是可以尝试的。于是,在一个水产养殖户阿海的帮助下,他们把小乌贼转移到了海边的虾塘里。实验证明,虾塘里的饵料更丰富,小乌贼成活率有了提高,生长速度也加快了。同时,对于自小就生活在虾塘里、听惯了雷声的乌贼来说,怕光、打雷的问题也解决了。陈教授心中一片欣喜,人工孵化虎斑乌贼小规模育苗取得了成功。

实验情况似乎都在往好的方面发展,可是突然新的问题出现了:当环境条件变化太大时,触发了乌贼的应激反应,乌贼大量喷墨,墨汁在水当中过一段时间会凝结起来,造成水中氧气减少,并且墨汁里的麻醉成分会麻醉毒害池塘里的乌贼群体,同时也会消耗喷墨乌贼大量的精力。理论上为了避免出现这些应激反应,虾塘的底部要按乌贼的生活习惯铺好沙子,池塘水的盐度、温度都要控制好,不能忽高忽低。可是实践起来困难重重。比如刚开始,团队成员做了一些网格放入池塘,再把乌贼放入网格里,刚开始乌贼也呆得可以,但是不久它们就躁动不安,喷墨。经过仔细观察和研究,陈教授发现,原来是因为网格的底部是网,没有跟沙接触,乌贼找不到家,没有安全感,得不到休息就会躁动,直至最终耗尽精力,疲劳过度死去。于是团队成员就把网格拿掉,把乌贼直接放进铺了沙子的虾塘里,乌贼渐渐就安静下来了。

科学的养殖来不得半点马虎,养殖户的一次疏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这让养殖户和科研团队都刻骨铭心。雷州半岛多雷雨,平时遇上下雨,陈教授就会让养殖户郑丘棱(阿海)抢在下雨前往池塘里灌满海水,要不然,属于淡水性质的雨水就会稀释池塘里的海水,池水盐度变化大了,乌贼就很难存活。但是,有一次下雨前,阿海就想当然地以为,乌贼长大了,抵抗力应该更强了,对盐度变化的要求应该就没那么高了,就没有在雨前及时为池塘灌满海水,结果养了一年多大的整塘乌贼全军覆没。整个团队痛心不已,从此以后,阿海再不敢疏忽,尽心地照顾,乌贼的生活渐渐安宁下来了。目前,陈教授的团队已成功养殖虎斑乌贼、拟目乌贼和日本无针乌贼等三种乌贼!

送“贼”归海

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确实,这是一个漫长而又需要耐心,不气馁,善于反思和总结的过程。

在养殖乌贼的研究过程中,陈教授与他的科研团队成员们勤于思考,勇于尝试,不畏失败,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养殖难关,填补了一项又一项的科研技术空白。乌贼养殖实现了从最初的花费成本大,成活率不理想,到习惯了从不怕光、不怕雷,适应虾塘环境的转变。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陈道海教授科研团队不仅让深海乌贼这“海上珍品”重返到百姓餐桌,丰富了湛江市的水产殖结构;而且在维护了生态平衡,保护和恢复了海洋生物的多样性,更好地推进海洋渔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尝试和探索。现在,养殖户阿海把人工养成的乌贼送到附近的海洋馆、送到餐馆,都很受人们欢迎。

虎斑乌贼人工育苗和养成技术的成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湛江市科技局、湛江海洋与渔业局、水产行业的许多老板都对乌贼的人工养殖项目给予极大的关注,本地的主流媒体,如湛江日报、湛江新闻网、湛江晚报、碧海银沙网站图读湛江栏目、湛江电视台红土地栏目、湛江电台等都纷纷报道该项成果。2011年9月9日,湛江江电视台“红土地”栏目对陈教授进行了专访;2013年9月3日,中央电视台《科技苑》栏目也以“深海的乌贼养进虾塘了”为题报道了陈教授团队的科研故事,整个节目时间长达30分钟。

这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团队!陈道海教授的科研团队共有9名成员,平均年龄为38.8岁,其中博士4人,硕士4人。纵然科研困难重重,但艰辛的汗水夹杂着喜悦的热泪,让这群“贼”团友们更加坚定步伐。他们也并没有满足于眼前的成功,“让深海的乌贼重返大海生活,共享生态平衡”,才是他们对乌贼研究的终极目标,而这个目标,如今也在加快实现的过程中。

这是一个爱“贼”如子的“贼王”!每当提起乌贼,陈教授的脸上总是掩饰不住的热情和骄傲。面对媒体记者们的采访,他总是一脸骄傲地说道,这辈子是已经跟“贼”结下了不解之缘了,湛江人喜欢食用的双喙耳乌贼将是他下一个研究的课题……

【“贼”事点评】

金义富(学校科研处处长、教授):陈道海教授虎斑乌贼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的成功,不仅体现了我校教师的科研能力,还服务了社会经济发展,在同类兄弟院校及我校师生中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带头作用。陈教授克服重重困难,努力科研的精神非常让人敬佩和感动。

近年来,学校科研项目的层次和经费都在不断攀升,教师科研积极性和科研能力逐步增强。科研成绩逐年提高的原因一是学校领导重视,各级领导积极宣传科研政策、亲自走访科研团队,为科研人员排忧解难;二是规范和完善规章制度建设,从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的选拔和培养,到科研项目的申报、科研经费管理,再到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的实施,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可是我们也注意到,目前我校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转化方面仍处于弱势,因此在今年7月,学校出台了《湛江师范学院科研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试行)》,就是为了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加强科研成果管理,保护及挖掘科研成果价值,维护学校及成果完成人权益。学校科研处既是管理部门,更是服务部门,科研处的全体人员将会竭尽全力为教师服务,共同完成学校“十二五”发展目标。我们也希望陈教授的这一项目能早日与企业签约,实现学校科研成果转化新的突破。

【“贼王”传略】

贼王:陈道海,理学博士,教授;国际牡蛎学会(WOS)会员。主要从事海洋药用动物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研究,对“中国多板纲动物的结构生物学和系统发生”和“头足纲(虎斑乌贼等)繁殖生物学和人工育苗技术”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20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编著或参编《中华海洋本草》、《保护生物学》等学术专著4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项。2012年12月,其主持的《虎斑乌贼人工育苗与养成技术研究》科研成果荣获湛江市科学技术二等奖。2013年4月,喜获“湛江市五一劳动奖章”。

成员:文菁、彭燕(女)、孙玉林、蔺红苹(女)、何学文、周鲜娇(女)、王雁(女)、朱齐宁

【“贼”言“贼”语】

@娜里还有我:哈哈,这段时间的实验感觉好爽啊!上周六从东海岛取样回来,见到可爱又让人心疼的小乌贼。被陈道海书记和黄君红老师一直手把手教,又有自己的实验室,想怎么做都行~做得好,还有奖励好大餐吃~血琼脂培养基,超净工作台····今天解剖的时候,很多器官被我弄坏了,还好老师提醒得及时。

@为幸运代言恭喜陈院长的科技成果被央视关注,《深海的乌贼养进虾塘了》于9月3日晚上18:30首播,次日下午14:13重播。播出频道:中央电视台第七台科技苑栏目。帅呆了,我们的班主任,还有陈道海老师的乌贼养殖技术!

@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网友:这个教授真有两下子呢,希望能够早日品尝到这海上珍品。

【“贼”科小考】

乌贼为贝类,在分类学上为软体动物门,头足纲,十腕目,乌贼科。与鱿鱼不同的是,乌贼有一船形石灰质的硬鞘。乌贼皮肤中有色素小囊,会随着“情绪”的变化而改变颜色和大小,体内有墨囊。乌贼的明显特点是当它遇到强敌时,会以喷墨作为逃生的方法。乌贼是我国四大海产品(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之一。

打开APP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