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地山
在徐闻县署前街有一座掩映在众多民居中的建筑。这一门前带有庭院的清式砖木结构的古建筑虽然不是十分醒目,甚至有些残破,但还完整地保留着原有的风貌。当地人告诉记者,这一建筑其实大有来头,它便是中国近代文化名人许地山旧居,也正因为许地山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这里常常成为到访徐闻的文人墨客的怀古之地。不过,随着年代的日渐久远,这座没有被列入文化保护单位的建筑已经成为危房。
父亲曾在徐闻为官
遂与徐闻结缘
许地山,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落花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著名小说家、散文家、爱国学者,广东揭阳人。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并留校任教。期间与瞿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一生著作颇多,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等。
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作为中国近代文化名人的许地山,却有一段因父亲许南英在徐闻为官而与徐闻结缘的故事。许南英是台湾著名诗人,与当时丘逢甲齐名,清光绪五年(1879)中秀才,光绪十一年(1885)中举人,十六年(1890)中恩科进士,分签兵部主事。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许南英临危受命,担任台湾筹防局统领。他率众奋起反抗日军的入侵,日寇占领台湾后,遂将全家迁回大陆,落户福建龙溪。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他被委任为徐闻县知县。据《雷州府志》中徐闻县城地形图记载,清代徐闻县的考棚(考试场)的遗址刚好就在今天署前街的徐闻县法院宿舍后巷。这一年,许地山刚好九岁,便随父亲许南英前往徐闻生活,也因此留下了生活遗址,为后人研究他的事迹留下了宝贵的物证。
许南英离开徐后,曾遗有诗集《窥园留草》和词集《窥园词》,其间文辞皆为清末徐闻社会的生动写照,还抒发了自己眷恋徐闻的幽幽之情。其中《徐闻杂咏》中写有:讼庭春草萌层层,官长真如退陀僧。十吏三班都肃静,清时便是一条冰。还作有《留别徐闻诸父老乡亲》诗四首。其中“别后还期书附鹤,尊前不觉泪沾衣”一句尤其被后人所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