惺惺相惜,波尔马龙通心曲;虽败犹荣,难酬浩叹亦英雄。
本届世乒赛男双,部分专家预测马龙/波尔夺冠,部分球迷希望徐昕/张继科摘桂。然而,昨晚,两组“冠军相”却在抢16之际遭遇了。换言曰:决赛提前上演了。
靠下旋球与衔接,前三板结束战斗,“马可波罗”打了前两盘好球。而徐张则及时调整,用上旋把战斗引向四板以后,终于上演逆转好戏。
波尔更明白机遇与挑战同在,上手的果断、护台的积极都充满求胜的渴望。这是对自己与搭档负责,更是对比赛与观众的尊敬。
衔接与变化之争,速度与力度之争,近台与中远台之争,是技术,也是心理。
打到最后,我们蓦然发现:进八进四已经不再重要,厮杀的节奏、上佳的表演、生命的宣泄,早已闪亮在胜负之上。
其实,“跨国组合”并不是始于今日。最早乃1938年,匈牙利的贝拉克和英国的伍德海德在英国温布利第12届世乒赛上已经夺冠。1977年在伯明翰,朝鲜选手朴英玉和中国的杨莹夺得女双冠军,成为我国208.5个世界冠军中的那奇特的0.5。
然而,像今天这样的大面积铺开而蔚为壮观,苏州确乎一鸣惊人。
前年3月,广州世界杯,刘国梁(微博 博客)提出:在4月的韩国巡回赛上,中国男乒选手与外籍选手配对出战男子双打。以便吸引多国队员参与、让世界冠军花开全球。
然而,国人也都知道,获得国际乒联和中国方面通过并不容易:征服感没了、含金量低了、认同感没了、机票成本高了、本国实力暴露了……韩国老将刘南奎半开玩笑说:中国把双打让了就得了!
然而,今天,看到“跨国”按照积分配对而全面开花,我们主动牺牲利益推广乒乓的善心天人共鉴,比赛也打得风生水起、炫目不已。这就是“养狼”,是国际主义,是奥林匹克精神。
所以,昨夜星辰“马可波罗”的表演,必将写进球迷的心底,写进世乒的厚重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