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拉宫
西藏温差很大,白天气温12℃,晚上-3℃,且非常干燥。当地人告诉我,十一月不是旅游的最佳时节,每年的七、八月份,氧气最充足。说实在的,昨天挑战海拔4998米的羊卓雍措,真的很辛苦,但后来吸了氧,服了安定,晚上睡得还算安稳,今天感觉精神状态很好,于是决定继续挑战布达拉官。
白宫
布达拉宫海拔3700多米,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建筑群。上午九时左右,我来到了布达拉宫广场。被誉为世界“日光城”的拉萨,此时美得叫人赞叹不绝。那喷薄而出的太阳为布达拉宫罩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使宫殿更具有立体感和神秘感。布达拉宫依山垒砌,群楼重叠,殿宇嵯峨,气势雄伟,有一种横空出世、气贯苍穹之势。自下而上通过建筑布局的对比、夸张和渲染。体现了藏传佛教中“欲界”、“ 色界”、“ 无色界”的“三界说”,令人在千年之后,仍望之而生对佛境的凛遵之感。
宫内之字型步梯
我随行人沿着之字型的山路,向上攀登。在西藏,外观13层115.7米高的布达拉宫的确让我有些打怵。因昨天消耗了我不少的元气,今天每挪一步都异常辛苦。好在它虽然高,但以缓坡为主,兼有少部分台阶,这让我省力不少,但还是感到相当吃力,没爬上几步就开始头疼气短,大汗淋漓。
红宫
布达拉宫是一座神秘的宫殿。那明晃晃的白墙令人眼前一亮,虽然不是每个人都仰着脖子端详过,但这像冰凌似的白墙皮却传达出耐人寻味的信息——这是僧侣们用牦牛奶、酥油和糖调制的黏稠涂料一桶一桶“浇”上去的,理论上可以掰下来当点心吃。原来香云缭绕的世界屋脊,并不能凭空造出布达拉宫,更不是靠灼热的阳光和稀薄的空气来让宫墙常年保持洁净。同样,神秘的僧侣也并不是只是在昏暗的大殿内闭上睿智的双眼,他们也像凡夫俗子一样劳作。据说白墙一年油漆一次,我们刚好见到工作人员在维护。
我很想用舌头舔一下“白墙”,但我不敢,相信别人也不敢。
宫内可当点心吃的白墙
布达拉宫是一个永恒的经典。今天,我们眼中的布达拉宫,不论是它石木交错的建筑方式,还是从宫殿本身所蕴藏的文化内涵看,都能感受到它的独特性。它似乎总能让到过这里的人留有深刻的印象。统一花岗石的墙身;木制屋顶及窗檐的外挑起翘设计;全部的铜瓦鎏金装饰,以及由经幢、宝瓶、摩羯鱼、金翅鸟做脊饰的点缀……这一切完美配合使整座宫殿显得富丽堂皇。大殿内的壁画亦算是布达拉宫内一道别致风景,在这堪称巨型绘画艺术长廊内,既记载有西藏佛教发展历史,又有五世达赖生平,文成公主进藏过程,还有西藏古代建筑形象和大量佛像金刚等等,说它是一部珍贵的历史画卷毫不为过……而那一级级石阶木梯,一间间宫殿佛堂,一盏盏油灯香炉,一尊尊佛像僧身,一面面经旗彩幡,一个个传说故事,一件件旷世宝藏,一阵阵神圣威严,扑面而来,沁入心扉,让人激动不已,感慨万千。 ……
工作人员正在维护白墙
我还注意到,僧人的房间窗口,摆放着一盘盘五颜六色的天竺葵。在这庄重森严的宗教圣地,洋溢出一丝自然温馨,让人感受到美的情怀。我不禁想起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住进布达拉宫,我是最大的王,走在拉萨的街头,我是最美的情郎。”……
……
走累了的藏族小男孩
导游告诉我们,在布达拉宫,不能拍照,我们只能机械地跟着转。这个季节游客很少,多数是当地藏民来朝拜和添加酥油。而我的肠胃对酥油特别敏感,加上五年前曾到过,因此也没细看。其实我这次来的目的只是挑战自已,看看五年之后的我究竟老了多少,还能不能爬上。但高原上氧气的匮乏让我虚脱,我用了1个多小时才爬到宫顶,中间还吃了两粒救心丹,若不是信念的支撑,恐怕中途我早已放弃。因此,相比于其他朋友到达宫顶时的激情与兴奋,我的心早已释然。这一刻,用那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来形容最为恰当。
作者与藏族老奶奶
站在布达拉宫顶上俯瞰拉萨全城,我心宁静而自豪,我又一次战胜了自己。千百年来,多少人满怀梦一样的憧憬,历尽艰辛远赴西藏,为的是感悟雪域的神奇、高原的壮丽、藏民族文化的底蕴。而此刻我心目中的西藏,是中华民族多彩文化的奇丽西藏,是富有“天人合一”理念的浑厚西藏,是看不够悟不尽的大美西藏。
耳朵和眼睛有足足四个手指的距离,听传闻一千次远不如亲身看见一次,这也是我在西藏的感受。
(2016年11月11日晚写于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