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12小时内失效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绿色赋能 生态兴海

谱写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23-06-05 09:33 湛江日报  

全球最大的客货滚装码头——徐闻港。 通讯员 林良钊 摄

2023年6月8日是第十五个“世界海洋日”和第十六个“全国海洋宣传日”,主题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今年以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工作部署,坚持生态优先、陆海统筹,以绿色发展带动蓝色崛起,谱写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主动扛起建设海洋强省的湛江担当。

凝心聚力共建“红树林之城”

打造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绿色引擎

红树林被誉为“海岸卫士”,在固岸护堤、抵御台风海啸、维持海岸带生物多样性、发展滨海“蓝碳”实现碳中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沿海内陆的天然屏障。湛江是我国红树林面积最大的分布区,各县(市、区)均有红树林分布,现有红树林地6412.53公顷,占全省红树林面积60.5%,占全国红树林面积23.67%,红树林种类十分丰富,其中有珍稀濒危物种7种,是我国乃至世界不可多得的典型湿地生态系统。

我市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以建设“红树林之城”为抓手,打造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绿色引擎。我市开展“红树林之城”建设以来,亮点频现,初显成效。

以湛江湾实验室红树林保护研究中心和岭南师范学院红树林研究院两大科研平台为支撑,实现湛江红树林“科研+科普”双轮驱动。以霞山区观海长廊红树林湿地建设为主题的湛江湾(北部)海岸带综合整治及修复项目入选广东省第二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提名”名单。开发了国内首个符合核证碳标准(VCS)和气候社区生物多样性标准(CCB)的红树林碳汇项目。在全省率先成功开展“红树林种植+养殖耦合”模式试点,积极探索红树林种植+养殖耦合共存的生态型经济,形成了7项技术指南等一系列技术成果。开发出高附加值的生态产品,打造“湛字号”标杆海产品牌,形成产业集群,以及红树林保护修复“湛江模式”和有效经验范本。

当前,我市正加快建设“红树林之城”,推动红树林资源保护立法,谋划建设红树林博物馆等一批生态旅游项目,加快推进红树林营造修复,培育“红树林+生态产业”新模式,积极推动“红树林种植+养殖耦合”创新示范、“红树林观光+系列旅游”深度融合、“人工智能+红树林文创”文化推广,打造生态文明新名片、绿美广东新亮点。

精耕深蓝

打造现代化海洋牧场先行示范市

湛江海洋资源丰富,全市拥有2.1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海岸线占广东省的三分之一,总长2023.6公里,所辖县(市、区)均有海岸线,是全国陆域海岸线最长的地级市。全市拥有134个大小岛屿、港湾101处,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海洋生物种类繁多,生物物种多样性丰富,是重要的天然种质资源库和药用生物资源宝库。

海洋渔业是我市优势传统海洋产业,海洋渔业总产量和总产值连续20年居全省首位。近年来,我市海洋渔业不断提质升级,逐步向海洋新兴产业转型融合。水产种业再现新亮点,率先解决对虾种质长期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问题,目前全市拥有6个南美白对虾新品种,占全国南美白对虾新品种数量50%,水产种业“硅谷”逐步形成。深水网箱养殖领跑全省,从网箱制造、网具生产、饲料生产、网箱养殖、冷藏加工到出口流通等深海养殖产业链日趋完善,现有深水网箱3300个,占全省70%。我市第一个桁架式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平台于2022年5月1日启用。湛江经开区硇洲、遂溪江洪、吴川博茂3个国家级海洋牧场人工鱼礁示范区加快推进。继获得“中国对虾之都”“中国金鲳鱼之都”后,我市再获得“中国水产预制菜之都”国字称号,大型海上“蓝色粮仓”初步形成。雄厚的产业实力,为推动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打造现代化海洋牧场先行示范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下一步,我市将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产业与科研等优势,精耕深蓝,加快建设深远海大型智能化养殖平台、深水网箱、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人工鱼礁、预制菜产业园、水产种质资源库等 ,着力培育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积极探索更多“海洋牧场+海上风电”“海洋牧场+休闲观光”等发展模式。强化科技赋能,积极推进以海洋装备、海洋清洁能源等海洋新兴产业为支撑的智慧型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打造现代化海洋牧场先行示范市,建成海洋经济与绿色生态融合发展新高地。

强化港产城联动

打造世界级绿色临港产业集群

湛江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地处粤、桂、琼三省(区)交界处,是粤、桂、琼通衢的战略要地和大西南出海的主要出海口,也是我国通往东南亚、非洲、欧洲和大洋洲航运距离最短的重要口岸。港口是湛江最重要的优势资源之一。其中,湛江港是粤西和环北部湾地区唯一的国家级主枢纽港,是华南地区唯一通航40万吨船舶的世界级深水港口,徐闻港是全球最大的客货滚装码头。全市已基本形成以湛江港为主,各县(市、区)港口为辅,覆盖各领域、辐射各区域的港口群格局。

近年来,临港基础设施持续升级,港产城联动动力持续加强,海洋经济支撑保障能力日益提升。2022年,中科炼化液化烃码头工程建成,宝满港区铁路专用线开工建设,东海岛港区航道工程、湛江港拆装箱一期主体工程等港航项目开工建设。广湛高铁湛江湾海底隧道工程海域段实现贯通,环城高速南三岛大桥主桥顺利合龙,湛徐高速乌石支线、海川大道改扩建工程、疏港大道扩建工程加快建设。

湛江海洋产业基础良好,海洋产业种类齐全,近年产业规模明显扩大,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临港产业快速发展,沿海经济带海洋产业集聚态势明显,基本形成以宝钢湛江钢铁、中科炼化、巴斯夫、廉江核电为龙头的绿色钢铁、绿色石化、绿色能源临港产业集群,具有湛江特色的绿色世界级临港产业高地初现雏形。

未来,我市将强化港产城整体布局,依托港口和产业集聚优势,着力延链补链强链,聚力打造绿色钢铁、绿色石化、绿色能源三大世界级临港产业集群,建成具有全球引领力的重大产业先行区。持续深化与海南相向而行,有效联动海南自贸港国家战略,全力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共同打造高质量开放合作平台。

湛江向海图兴、向海图强,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做好海洋“文章”,以绿色赋能,以生态兴海,以昂扬之姿,奋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作者:记者 范子华 通讯员 叶碧丽 杨锋 莫怡玉
编辑:何海清
值班主任:莫松萌

全球最大的客货滚装码头——徐闻港。 通讯员 林良钊 摄

2023年6月8日是第十五个“世界海洋日”和第十六个“全国海洋宣传日”,主题为“保护海洋生态系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今年以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工作部署,坚持生态优先、陆海统筹,以绿色发展带动蓝色崛起,谱写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主动扛起建设海洋强省的湛江担当。

凝心聚力共建“红树林之城”

打造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绿色引擎

红树林被誉为“海岸卫士”,在固岸护堤、抵御台风海啸、维持海岸带生物多样性、发展滨海“蓝碳”实现碳中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沿海内陆的天然屏障。湛江是我国红树林面积最大的分布区,各县(市、区)均有红树林分布,现有红树林地6412.53公顷,占全省红树林面积60.5%,占全国红树林面积23.67%,红树林种类十分丰富,其中有珍稀濒危物种7种,是我国乃至世界不可多得的典型湿地生态系统。

我市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以建设“红树林之城”为抓手,打造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绿色引擎。我市开展“红树林之城”建设以来,亮点频现,初显成效。

以湛江湾实验室红树林保护研究中心和岭南师范学院红树林研究院两大科研平台为支撑,实现湛江红树林“科研+科普”双轮驱动。以霞山区观海长廊红树林湿地建设为主题的湛江湾(北部)海岸带综合整治及修复项目入选广东省第二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提名”名单。开发了国内首个符合核证碳标准(VCS)和气候社区生物多样性标准(CCB)的红树林碳汇项目。在全省率先成功开展“红树林种植+养殖耦合”模式试点,积极探索红树林种植+养殖耦合共存的生态型经济,形成了7项技术指南等一系列技术成果。开发出高附加值的生态产品,打造“湛字号”标杆海产品牌,形成产业集群,以及红树林保护修复“湛江模式”和有效经验范本。

当前,我市正加快建设“红树林之城”,推动红树林资源保护立法,谋划建设红树林博物馆等一批生态旅游项目,加快推进红树林营造修复,培育“红树林+生态产业”新模式,积极推动“红树林种植+养殖耦合”创新示范、“红树林观光+系列旅游”深度融合、“人工智能+红树林文创”文化推广,打造生态文明新名片、绿美广东新亮点。

精耕深蓝

打造现代化海洋牧场先行示范市

湛江海洋资源丰富,全市拥有2.1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海岸线占广东省的三分之一,总长2023.6公里,所辖县(市、区)均有海岸线,是全国陆域海岸线最长的地级市。全市拥有134个大小岛屿、港湾101处,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海洋生物种类繁多,生物物种多样性丰富,是重要的天然种质资源库和药用生物资源宝库。

海洋渔业是我市优势传统海洋产业,海洋渔业总产量和总产值连续20年居全省首位。近年来,我市海洋渔业不断提质升级,逐步向海洋新兴产业转型融合。水产种业再现新亮点,率先解决对虾种质长期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问题,目前全市拥有6个南美白对虾新品种,占全国南美白对虾新品种数量50%,水产种业“硅谷”逐步形成。深水网箱养殖领跑全省,从网箱制造、网具生产、饲料生产、网箱养殖、冷藏加工到出口流通等深海养殖产业链日趋完善,现有深水网箱3300个,占全省70%。我市第一个桁架式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平台于2022年5月1日启用。湛江经开区硇洲、遂溪江洪、吴川博茂3个国家级海洋牧场人工鱼礁示范区加快推进。继获得“中国对虾之都”“中国金鲳鱼之都”后,我市再获得“中国水产预制菜之都”国字称号,大型海上“蓝色粮仓”初步形成。雄厚的产业实力,为推动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打造现代化海洋牧场先行示范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下一步,我市将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产业与科研等优势,精耕深蓝,加快建设深远海大型智能化养殖平台、深水网箱、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人工鱼礁、预制菜产业园、水产种质资源库等 ,着力培育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积极探索更多“海洋牧场+海上风电”“海洋牧场+休闲观光”等发展模式。强化科技赋能,积极推进以海洋装备、海洋清洁能源等海洋新兴产业为支撑的智慧型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打造现代化海洋牧场先行示范市,建成海洋经济与绿色生态融合发展新高地。

强化港产城联动

打造世界级绿色临港产业集群

湛江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地处粤、桂、琼三省(区)交界处,是粤、桂、琼通衢的战略要地和大西南出海的主要出海口,也是我国通往东南亚、非洲、欧洲和大洋洲航运距离最短的重要口岸。港口是湛江最重要的优势资源之一。其中,湛江港是粤西和环北部湾地区唯一的国家级主枢纽港,是华南地区唯一通航40万吨船舶的世界级深水港口,徐闻港是全球最大的客货滚装码头。全市已基本形成以湛江港为主,各县(市、区)港口为辅,覆盖各领域、辐射各区域的港口群格局。

近年来,临港基础设施持续升级,港产城联动动力持续加强,海洋经济支撑保障能力日益提升。2022年,中科炼化液化烃码头工程建成,宝满港区铁路专用线开工建设,东海岛港区航道工程、湛江港拆装箱一期主体工程等港航项目开工建设。广湛高铁湛江湾海底隧道工程海域段实现贯通,环城高速南三岛大桥主桥顺利合龙,湛徐高速乌石支线、海川大道改扩建工程、疏港大道扩建工程加快建设。

湛江海洋产业基础良好,海洋产业种类齐全,近年产业规模明显扩大,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临港产业快速发展,沿海经济带海洋产业集聚态势明显,基本形成以宝钢湛江钢铁、中科炼化、巴斯夫、廉江核电为龙头的绿色钢铁、绿色石化、绿色能源临港产业集群,具有湛江特色的绿色世界级临港产业高地初现雏形。

未来,我市将强化港产城整体布局,依托港口和产业集聚优势,着力延链补链强链,聚力打造绿色钢铁、绿色石化、绿色能源三大世界级临港产业集群,建成具有全球引领力的重大产业先行区。持续深化与海南相向而行,有效联动海南自贸港国家战略,全力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共同打造高质量开放合作平台。

湛江向海图兴、向海图强,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做好海洋“文章”,以绿色赋能,以生态兴海,以昂扬之姿,奋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打开APP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