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楼无处不体现着建筑的韵律和节奏。
永定初溪土楼群拥有五座圆形土楼和31座方楼,是福建土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博物馆就设于初溪土楼群的集庆楼内。集庆楼是现存结构最特殊的圆形土楼,它有着587年的历史,72道楼梯通往各家各户,符合《易经》中的“八卦、九宫、七十二河洛”形式。众多的土楼与远山交相辉映,如诗如画,百看不厌。
如今,土楼的排水与防火设备显得有些落后,但大部分土楼里仍住着人家,不肯迁出大山或迁入现代的新居。这不仅仅因为“土楼发人”(意指土楼里每一代都有人当上大官或发了大财),还因为土楼冬暖夏凉的特点和这里清新的空气。
七次地震未震塌土楼
土楼以生土(即红壤土)为主要建筑材料,掺上细砂、石灰、竹片、木条、土纸浆等,为进一步强化粘性还加入了大量的红糖和煮烂的糯米饭汤,用足够的水搅拌均匀。土墙内不用钢筋水泥,用竹片木条等作为墙的筋骨,用夯杵、墙槌板和拍板等简单的工具夯起了一座座神奇的土楼,坚如磐石。
圆形土楼是土楼的典范,造型艺术最富魅力,大多由两、三圈组成,由内到外,环环相套,楼中有楼,楼内所有人家的财产统统放进这座航空母舰般的巨楼。外圈高十余米,四层到五层,房间几十到几百间,一层是厨房和餐厅,是每家每户做饭、用餐和会客的地方;二层是仓库,放置谷物和各种农具杂物;三层以上是卧室;也只有从三楼开始,每间房才对外开一孔小窗。院中设有大厅称为祖堂,是居住在楼内的几十、几百人议事、婚、丧、喜、庆的公共场所。所有的房间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由一条畅通无阻的走廊把它们串成一个整齐的圆环。楼内还有水井、浴室、磨房等日常生活设施。与众不同的是每一座土楼都有一个名字,取自族谱里的祖训。
这里流传着很多历史上敌人久攻,“土楼安然无恙”的故事。学术界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说是土楼人的先祖从中原迁徙而来,落户异地他乡,“惟恨所居之不远,所藏之不密”,为防盗匪的骚扰和土著的进攻,便聚族而居,建起了土楼,建造一座短者要两三年,长者要五六十年,历经几代人。专家考证,土楼的土性温和,外面潮湿时,它能吸水,外面干燥时,它又能散湿,因而空气总是清新宜人。闽西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七次地震,都未震塌土楼。近些年,当地人也曾试着按祖先的建楼秘方与现代技术,打造土楼,但都不如原来的土楼坚固。
土楼内的条条楼梯,使居住在里面的数百户人家上下极为便利。
史料记载,福建最古老的土楼有1200余年历
民风朴实乡情厚重
十二生肖石雕群,距今已有五百余年历史,印证了客家中原文化的渊源。
土楼里住着的村民,淳朴敦厚,和善好客。到土楼里做客,全土楼里的人都会把你当作客人。我在土楼里一户人家吃午饭,同楼里住的其他人都会打招呼。主人将一碗饭盛得满满的,还解释吃不完就剩下!
“圆圆的墙,圆圆的瓦,圆圆的屋檐下是圆圆的家。”一座土楼就是一个小社会,土楼内住着几户至几十户人家,同祖同宗,过着共门户、共厅堂、共楼梯、共庭院、共水井的和睦生活。老少几代人住在一起,没有隔阂、没有代沟,朝夕相处,互相尊敬。土楼里每户人家居住的房间大小相同体现了客家人融洽和睦的家风和平等团结的传统,更反映了家族传统亲和力。
土楼里的人家依然保留着浓郁的中原遗风,具有独特的民俗文化。而且还吸收了闽越、畲、瑶等族的优秀文化和风俗,如舞龙、舞狮、擂大鼓、闹古事、迎花灯、汉剧、木偶、世俗绝技等等。
在一座空旷的土楼里,看到几个老人和妇女,还有没上学的小孩。小孩子们骑着玩具电动车,追逐着玩耍,看我举起相机,争先恐后地抢镜头。几个老姐妹晒着太阳,在老人们的眼神里,时间和空间仿佛都静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