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场路边设有几个大篷收购点,果农在整理黄皮果。 赖寒霜 摄
改良品种 从“苦涩”走向“甜蜜”
当地农艺师张培贵介绍说,黄皮果盛产于岭南的两广及海南岛,在我市广大农村常见到院前屋后栽着黄皮果树,已成为农民盛夏家常果。
但由于本地传统的普通黄皮果质差,果小肉少,味多酸涩,在丰富多彩的水果世界中,既不起眼又不美味,进不了市场的“大雅之堂”,只是在农村市场以一两块钱1斤提篮小卖,效益低下的结果是本地很多黄皮果退出市场,有的地方甚至绝种。想不到一个优良品种,带来廉江黄皮满目春风。
白鹤垌农民罗予胜种有鸡心黄皮果20多亩,一年有约20万元纯收入,建洋楼买小车。讲起黄皮果种植之路,他感叹道:“没有鸡心黄皮果,就没有今天,一改品种,就走出活路。”他说,9年前他只是在村前种1亩多本地劣种黄皮果,一年产量仅几百斤,且果质差,一果多核,可食部分少,味多酸苦,仅能卖一块多钱1斤,年收入就那几百块,日子过得艰难。
后来镇政府引进了优良的鸡心黄皮果、无核黄皮果等优良品种,于是他试种一两年后,挂出的鸡心黄皮果既高产又漂亮更美味,市场一下子打开了,卖到深圳、上海等地,有时收购价高到10元/斤,于是他承包了山坡扩大种植到23亩,年年丰收。
在他的带动下,全村几百户村民也纷纷改种鸡心黄皮果,从庭院种植的小打小闹走上山坡的大面积种植,白鹤垌已是当地最大的黄皮果种植专业村,也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庄。
罗锦说,廉江市的黄皮果种植业与其它地方一样,发展路上波折多,以前是小打小闹,低效益让它停留在庭院种植。
黄皮果家家可以种,难的是优良品种,前几年广州、海南等地试种出鸡心黄皮果等优良新品种后,镇政府立即引进,致力于当地推广,使整个黄皮果种植起死回生,迅速扩大,目前形成规模化、市场化,果农收入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