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绍棠六世孙林受福。

探险队探秘鉴江。

林绍棠状元牌坊。

吴川老板的豪华住宅。

记者在陈兰彬故居参观。

陈兰彬故居。
鉴江平原不但风光优美,而且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从古至今人才辈出,既有骚人墨客,也有仁人志士。
以鉴江顺流而下的方向而言,左江包括吴阳、塘尾、大江山、长岐等镇街,右江则包括黄坡、振文、塘缀、樟铺等镇。在吴川,有“左江出文官,右江出武官”的说法。
左江出的文官,包括粤西唯一的状元林召棠(吴阳),宋进士霞街始祖林永(吴阳)、李屋巷李族始祖、南宋解元李凌云(吴阳)、清代诗翁李文泰(吴阳)、机智人物麦为仪(塘尾)等。
右江出的武官,包括清琼州督抚彭玉将军(振文),清广东水师提督窦振彪将军;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庞雄、爱国将领、国民政府广东省主席李汉魂(黄坡)、爱国将领张炎将军(塘缀)、名将张世德(塘缀)。
近日,湛江晚报湛江地理探秘队走进鉴江,走进左江右江,踏访文官武官的故里……
鉴江边上的“吴川老板”
脉脉鉴江,千载扬波,浩浩荡荡自北而南横贯吴川大地。水的浩瀚、博大、刚劲和柔顺,淘洗出吴川人宏阔的胸襟气量,勤劳拼搏、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和开放兼容、热情好客、扶贫济困、热爱家园的品格,为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尚文重商是吴川千百年来延续至今的良好风气。改革开放的浪潮风起云涌,先知先觉的吴川人最先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外出从事建筑业、制造业者有之,从事各种商业贸易者有之,他们的足迹遍及祖国的大江南北并远涉海外,创造了巨量财富,造就了国内外知名的“吴川老板”品牌。
鉴江水养育的“富商大贾”
湛江晚报湛江地理探秘队从吴川市有关方面了解到,吴川每年外出务工经商有28万人之多。改革开放以来,吴川人历经岁月磨难,艰苦打拼,在滔滔商海中搏击,终于撑起一片晴空。
他们当中,不乏成功人士,有的是建筑界巨子,有的是商界精英、知名的企业家,拥有资产百万、千万甚至亿万的成功人士在吴川并不鲜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如建筑业,有深圳市“十大杰出青年企业家”、京基集团董事长陈华,2005年在亚洲博鳌经济论坛上,被称为最具世界眼光的企业家,曾于2002、2004年先后邀请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和英国首相梅杰前来为自己经营的楼盘开业典礼致辞;有深圳市华昱机构总裁陈阳南;有东莞五星级宾馆龙泉国际大酒店重要股东、粤西建筑工程公司项目经理龙观生;此外,还有陈钦、庞靖文、庞建文、李田生、宁永杰、林上观、李日荣等一大批建筑界精英。商业方面,有打造铜锣湾商贸广场的陈智,有从事石油业的林华俊,有从事电力业的李忠,有“废旧物资回收大王”之称的陈亚海、陈广兄弟等等。据说,吴川老板中,家财近100亿元的大有人在,10亿元者更多了。这些富商大贾,为社会创造了大量财富,是吴川人艰苦创业的杰出代表。
可以说,吴川老板几乎已经成为吴川的代名词。外地人对吴川的了解,更多是先从认识吴川老板开始的。在旁人眼里,吴川老板之所以出名,不仅仅是数量多,更重要的是在他们的身上,折射出一股与众不同的精神面貌和风格。吴川老板的独特性不仅体现在艰苦创业、热爱家乡、积极投身家乡建设上,最有特点的就是成立了吴川商会。吴川的驻外“十大商会”是四处闯荡的吴川老板的家,为了寻找更合适自己创业兴家的大舞台,他们已经站在很高的起跑线上了,团结一致,共谋发展。
桑梓情深的吴川老板
对于生养自己的亲人故土,吴川老板始终具有浓厚的乡土情怀。成就财富之后,吴川老板积极响应吴川市委、市政府“回归工程”的号召,报效社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纷纷慷慨解囊,争着做有益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公益事业,捐资为家乡兴办学校、架桥铺路、扶危济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吴阳镇蛤岭村的建筑企业家陈华、陈辉兄弟及村中外出务工经商的有为青年,捐资3000多万元,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全力打造文明富裕小康村。先后建设了硬底化环村路、门楼、文化楼、公园、广场、体育场所和新农村展览馆,进行了改水改厕和美化绿化亮化,特别是村前的百亩荷塘、九曲桥、荷心亭及岸边的依依垂柳,富有水乡特色和现代新农村的气派,风景秀丽,赏心悦目,成为远近闻名的全国文明村。邻村的芝蔼村建筑企业家林上观,不仅个人捐资数百万元,还引导村中外出务工经商的300多名青年捐资,同心协力打造全国文明村。塘缀镇山瑶村的民营企业家龙观生、黄坡镇山溪洋村的建筑企业家李建伟捐资文明村建设均超过1500万元。还有塘缀镇明村的宁永杰、龙村的李永锋、横江村的陈钦,吴阳镇马宵村的李雅林、中垌黄村的黄寿荣,塘尾街道的邱忠、康惠清等等,他们捐资文明村建设都达数百万元。
捐资兴办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黄坡镇的庞靖文、庞建文兄弟捐资重新规划建设中山小学;浅水镇外出企业家李忠捐资建起了金鹏小学;吴阳镇的林瑞涛兄弟,樟铺镇的陈亚海,祝华寿兄弟,黄坡镇的陈登兄弟,振文镇的黄吴光、谢华健等,都积极捐资建校,可以说,在吴川的广大乡村,漂亮的学校几乎都是老板们捐资兴建的。同时,这些老板也投入了大量资金,为家乡架桥铺路,解决行路难问题,到目前为止,由老板捐资建设的乡村水泥路达500多公里,使吴川的道路交通建设走在湛江市的前列。此外,振文镇的郭锡标为修路和建设孤儿院捐资66万多元。振文镇的黄国芹、黄坡镇的林伯云、覃巴镇的梁康平等一大批成功人士为解决群众的饮水难等问题竭尽全力。每逢过年,不少老板都从外地回来慰问村中五保户、特困户,给他们派发利是,让他们愉快欢度春节。由于有一大批热心人士的牵动,目前,吴川上下联动,家家出动,人人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场创建文明村的活动如火如荼,遍地开花。吴川整个农村大地正发生一场深刻的、历史性的变革,农村面貌大改变,人居环境大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和质量大提高。吴川成功的文明村创建模式,得到广东省和湛江市的充分肯定。
吴川老板朴素的金钱观
几年来,许多外出老板在吴川市掀起全民招商引资热潮的感召下,不仅自己回乡兴办实业,还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带动外商到该市投资办企业。如:黄坡镇的陈阳南老板,投资开发黄坡金三角的产业转移工业园,目前,该园区是粤西地区规模最大、发展潜力最好的工业园。龙观生老板,积极为家乡招商引资,穿针引线,引进台湾国际电器有限公司到家乡塘镇山瑶村办起吴川市圣达电器厂,解决村中近300人就业;覃巴镇覃华村杨康日老板,投资4000多万元回乡开发建设裕康工业园,引进制衣、五金制品、家电类企业,可解决2000多人的就业问题。他们的这些举措,由向家乡输血转移到为家乡造血,增强家乡经济发展后劲上来,充分体现了外出成功人士的殷殷故乡情,拳拳赤子心。
有位吴川老板说过这样的话:“金钱对于一个人来讲,并非是最重要的东西!生带不来,死带不走。一个人即使拥有千亿家财,只能代表自己的富有,也只是个‘数字’,只有回报社会,才是真正的财富!”这是对人生财富的最好诠释。在吴川老板看来,人生的财富,实际上,除了拥有金钱以外,还有更重要的,是人的社会财富。这个社会财富体现在社会给予的认可。这就是从个人拥有到社会共享,从“富”到“贵”的人生价值流程。吴川老板在创业奋斗中回报社会,不是一般普通的数量,动辄就是几十万,几百万,甚至几千万的“大手笔”;不是少数老板的参与,而是大多数老板的共同行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捐献,而是人生价值的充分升华;不是一般思想的表现,而是心灵美德崇高境界的闪光,是“民族之魂”的铸造。近年来,一大批海内外人士包括美国、台湾、香港等地区的客人到吴川,看到吴川农村普遍村庄一条条宽敞的水泥大道,环境优美的学校,文化楼,敬老院,农村俨然城市一样的绿化、美化环境,他们对吴川老板捐资热心公益,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行为,称赞不已,无不为之感动。吴川老板为什么这样“慷慨大度”,这样“舍得大方”?不言而喻,这都缘于:吴川的老板深深懂得人生的价值,深深懂得财富的本质意义。
陈兰彬故居
探秘队随后来到位于黄坡镇黄坡村的陈兰彬故居。故居距黄坡大桥约500米,清清的鉴江水,从黄坡村前潺潺流过,汇入滔滔南海。公路可直达故居门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芳草萋萋的庭园,庭园正中广场上树立著1878年陈兰彬在华盛顿白宫会见美国总统伯查德·海斯的铜像,为这历史性的一刻留下永恒的写照。
这座二进砖木四合院式结构的建筑,建于清代光绪元年(1875年),面积约400多平方米。由于这里是陈兰彬接待官员及会客之所,所以当地人又称其为“官厅”。
纵览陈兰彬的一生,仿佛始终与大江大海相伴,他的命运也随著处于多事之秋的晚清历史浪潮而起伏不休。他首次远航大海,就是从黄坡村码头坐海船到广州,参加乡试,从此仕途开阔、平步青云;对鉴江水患的体会,曾为他治理黄河水灾带来启示,助他拯救灾民数十万;再后来,他数度奔赴大洋彼岸,一次次踏上蓝天渺渺、水波滔滔的人生旅程。
据陈兰彬直系六世孙陈修省讲述称,目前,陈兰彬后代族人多在吴川、高州等地,还有一户定居香港,总计约有数十人。他说,他并不是在陈兰彬故居裏面长大的,因为在解放前后,陈兰彬故居曾经做过粮仓,后来又用作爆竹厂,直到20世纪80年代成为县级文保单位,这就是为什么故居建筑较为完整而内中文物早已散失的缘故。很长一段时间内,陈家人顾虑到陈兰彬的“大地主、大官僚”身份,不敢将其事迹在家中光明正大的讲述给后人。他也只记得在每年二月和八月祭祖的时候,家人在诵读祭文中,会略微提到陈兰彬出使外洋的往事,那时陈兰彬故居西面还有三间祠堂。连他也是这几年,随着陈兰彬故居保护开发工程,才详细知道先祖的事情。
李汉魂故居
探秘队来到坐落于黄坡镇岭头村的李汉魂故居。李汉魂故居建于抗战时期,占地面积约12000平方米,有多间建筑,主间设有勤园、俭园,配有值班室、凉亭、花园等,贯通布衣一巷、二巷,规模较大,整齐美观。李汉魂故居分为勤园和俭园两大部分,之间由布衣一巷、布衣二巷分隔,均为花园式布局。2008年,李汉魂故居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李汉魂是一位英勇善战、文武兼备的爱国将领。北伐时,他所在的第四军被誉为“铁军”,抗日战争时,他率领的第64军被誉为“钢军”。1939年至1945年他任广东省政府主席期间,在解决群众的粮食供应、救济难民和归侨、兴修水利、禁鸦片烟等方面建树甚多。他参与指挥第一次粤北会战并取得胜利,粉碎了日军南进、南北会合的战略企图,取得粤北大捷。
李汉魂故居所在的黄坡镇岭头村,600多户,全村约3600人。该村民风淳朴,文化资源、历史资源丰富。
状元故里
湛江晚报湛江地理探秘队来到鉴江河畔的吴川吴阳镇霞街村,探访了林召棠纪念馆。林召棠纪念馆是为纪念清代广东三大状元之一、粤西唯一状元林召棠而建,原馆规模较小,经修葺后,现已扩建成三进型制的庙堂建筑,面积达一千多平方米。里面摆放有林召棠塑像和他的墨迹复制品,它是状元故里旅游区中的重点旅游点。
古人常说“状元不出三江外”,历史上状元多出于江苏、浙江、江西等地,而广东只出过九位状元,清代的林召棠成为清朝年间的状元郎,为粤西争了光。难能可贵的是,林召棠为人尚气节,淡仕宦,爱廉洁,重工农,怜贫苦。
林召棠一篇《对策》赢得天下第一,深得皇帝钦点。他为官8年,深感官场污浊,以终生奉母为名,告假还乡。后受聘肇庆府端溪书院主讲,任教15年间,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了不少杰出人才,为教育事业立下不可磨灭的功绩。
林召棠的第六代孙林受福老人,今年已92岁高龄。他曾担任小学的校长和初中老师,现在闲赋家中,仍然每天坚持看书。林受福老人说,他受状元文化的影响最深,其思想也是主张儒家思想,并熟悉封建礼教。同时,他也酷爱书法。在他简朴的家中,摆设挂有几幅书法,细看,多是老人的墨迹,刚劲有力,透着一股正直之气。老人也如状元林召棠,一辈子从事着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