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吹来满园春。近年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等领导先后亲临廉江考察,为廉江的发展指明方向,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湛江市委书记刘小华,市委副书记、代市长王中丙等领导也经常深入指导,为廉江市的发展描绘蓝图。
当“十七大”的春风吹拂神州大地,当南粤的改革浪潮惊涛拍岸,廉江,南粤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星光熠熠的北部湾畔冉冉升起,光彩夺目。
透过历史的眼眸,我们站在岁月的肩膀上回望:廉江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廉江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综合实力增幅最猛,城市建设变化最大,群众生活改善最好的五年。这五年,167万廉江儿女一同走过,每一步都留下了坚实的足印,这是廉江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奋力拼搏,科学跨越,共同铸就的盛世辉煌!
如今的廉江人,正以豪迈的气概,勇立潮头,在这片广袤的大地上激昂奋进,跨越崛起!
战略篇 ——
建设北部湾新兴工业城市
廉江,地处广东省西南部,是粤、桂、琼三省交通门户,是广东参与环北部湾经济圈及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发展的“桥头堡”,区域优势明显,地理位置优越。
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秉承前辈艰苦创业的精神,自强的廉江人民,铸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特别是去年以来,廉江市领导班子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发挥优势,紧紧把握珠三角产业转移、湛江重大项目上马、北部湾经济区崛起、海南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等五大机遇,大胆地跳出廉江看廉江,站在全国的高度,用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来谋划廉江未来发展,确立了“规划引领,工业强市,城乡宜居,跨越发展”的发展战略和“建设北部湾新兴工业城市”的目标,提出了“围绕一个目标、突出两个加快、构建三大经济圈、打造四大发展平台、培育五大基地、建设‘六个廉江’”的发展思路,有效地破解了发展困局,为实现生态保护和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双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日廉江,迎来了科学发展的春天,成为北部湾畔最具魅力的投资热土之一。
发展篇 ——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五年来,廉江依托优越的区域优势,超前的意识决策,灵活的方式思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狠抓产业发展,做大做优经济“蛋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到2010年,十大经济指标实现倍增。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82.82亿元,是2005年的2.4倍;工业总产值233.28亿元,是2005年的3.7倍;农业总产值99.37亿元,是2005年的1.8倍;第三产业增加值56.57亿元,是2005年的2.5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7.03亿元,是2005年的5.2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21亿元,是2005年的2.5倍;外贸出口2.42亿美元,是2005年的3.4倍;财税收入8.75亿元,是2005年的2.9倍,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67亿元,是2005年的3.4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万元,是2005年的1.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331元,是2005年的1.7倍。全市社会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总额等六项指标连续五年居湛江各县(市)第一。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十一五”期间,廉江市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5%,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4.1%,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9%。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43.1:27.4:29.5,调整到2010年的34:35:31,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工业发展突飞猛进。廉江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立足于重点项目带动、工业园区推动、优质服务促动,以经济开发区为龙头,以“一园三区”为主要载体,推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去年,全市工业总产值233.28亿元,五年来年均增长24.1%。目前,全市拥有家电企业600多家,其中电饭锅产品约占全国三成,零配件约占全国五成,是中国最大的电饭锅生产基地,被授予“中国电饭锅之乡”称号。全市以民营企业为主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39家,约占湛江市的三分之一,比2005年增加125家。工业总产值超亿元企业32家,比2005年增加13家,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农业发展稳步推进。大力发展南方特色现代农业,培育出一批生产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农业龙头企业。红橙、荔枝、外运菜、茶叶、花卉等十大商品农业生产基地初具规模。全市成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54个,拥有佳鸿水产、盛兴饲料、茗皇茶业、横山湛绿农业公司等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9家,拥有绿色食品认证11个,有机食品29个。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廉江先后被评为全国农业科技示范县、全国粮油高产创建示范县和全国水稻机育插秧机械化示范县。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廉江生态旅游方兴未艾,房地产业如火如荼,连续七年成功举办红橙旅游文化节,2010年举办第一届中国·廉江家电家具博览会,吸引大批商客前来投资置业,带动了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
——招商引资势头强劲。五年来,全市新引进投产和在建项目累计合同投资总额70.96亿元,实施1000万元以上项目110个,超亿元项目18个。项目建设“轻重并举、星月同辉”,形成了每年“开工一批、竣工一批、推进一批、招商一批、储备一批、跟踪一批”的循环发展格局。
——城乡建设日新月异。五年来,廉江投入2000多万元编制市、镇总体规划和《廉江市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六大主体功能区”、“一园三区”等专项规划以及1160条自然村的规划。每年推进三十个重点项目建设,促使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功能不断提升,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新农村建设焕然一新,石城镇十字路村等近2000条省、湛江、廉江市生态文明村和移民新村星罗棋布。大力开展城乡清洁工程,让广大群众生活更加幸福、更加惬意。
和谐篇——
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五年来,廉江民生福祉明显改善。“十一五”时期,民生事业投入59.8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6倍。每年坚持推进一批民生工程,村道乡道建设、饮水安全、农村危房改造、合作医疗、社会治安、劳动力转移等工作深得人心,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全面铺开。
社会事业长足发展。五年来全市教育经费投入24.4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4倍。新建的廉江一中、十八小成为湛江教育的典范。2010年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86.02%。计生工作由省二类地区管理升为一类地区管理。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广电等各项社会事业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深化社会管理机制改革,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初显成效,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近日,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省公安厅长梁伟发在廉江上报省委办公厅的督查专报《廉江市创新五大社会管理机制促进社会和谐》作出批示,充分肯定了该市创新社会管理机制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称“廉江市的做法值得总结、推广”。该市人民调解工作也得到了湛江市委书记刘小华的充分肯定,并在中共湛江市委九届十四次全体会议上作经验介绍。
“十一五”时期,廉江市荣获首批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市、全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先进单位、全国“四五”普法先进市、全省“双拥模范市”等荣誉称号。
创新篇 ——
执政能力明显提升
五年来,廉江坚持以党的建设为保证,深化制度创新,执政能力明显提升。一是创新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形成科学的竞争激励机制;二是创新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行干部选拔公推公选,营造了“树理想、抓落实、打硬仗、出战果、用功臣”的选人用人环境,该市被定为全省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县和全省开展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创建活动示范县;三是创新实施非公企业和新社会组织的党建工程,基层党组织建设持续加强;四是创新实施重大项目建设“倒逼机制”,促进党员干部转变作风,提高执行力;五是创新实行党风廉政巡查和机关作风举报奖励制度,积极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肃查办了一批违纪违法案件,不断深化纠风专项治理工作,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转,全市形成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和浓厚的干事创业氛围。
大风起兮云飞扬
直挂云帆济沧海
今日廉江,已成为一片点燃希望,实现梦想,开创未来的热土。
五年崛起看湛江,廉江人率先作为。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廉江市党政班子高瞻远瞩,着力打造品牌廉江、山水廉江、畅通廉江、创新廉江、人文廉江、幸福廉江等“六个廉江”。六个关键词,举起了六面高扬的旗帜,扬起了六张前行的风帆,指引着167万廉江儿女奋勇前进,奋起赶超。
前进的号角已经吹响,发展的蓝图已经绘就。廉江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五荣五耻”的创业观,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以更高的标杆、更强的措施,更实的作风,开拓创新,奋力拼搏,全力争当粤西县域科学发展排头兵,满怀豪情地向“北部湾新兴工业城市”的目标乘风破浪,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