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12小时内失效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吴川梅鹿液谋求梅开二度

2011-11-17 17:37 湛江新闻网  

    湛江新闻网讯:吴川的白酒品牌梅鹿液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老酒厂生产的陈年梅鹿液奇货可居,一瓶千元也难买,而新酒厂生产的梅鹿液一瓶一百多元,市场销路仍在艰难拓展。为何同一个白酒品牌,市场认可度差别如此之大?梅鹿液,这个曾令吴川人为之骄傲的“金字招牌”面对新市场新形式,如何梅开二度?

    老品牌重出遭遇市场尴尬

    在吴川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邓岗办公室的橱柜里,并排陈列着梅鹿液历代的产品,年代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今,大部分为过去吴川酒厂生产的梅鹿液,而吴川酒业有限公司后来生产的新一代梅鹿液也置身其中。这些不同包装的白酒,共同见证了一个吴川白酒品牌的兴衰。

    上世纪70年代,广东省组织了不少人到茅台镇学习制酒技术,吴川市酒厂先后派出几批技术骨干到茅台学艺,回来后创仿结合,诞生了梅鹿液。梅鹿液与当时清远的飞霞液、顺德的凤城液合称“三液”,其中,酱香型梅鹿液最有名,曾被评为 “广东省名酒”, “中国首届食品博览金奖”,中华文化名酒香港博览会金奖,1992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指定宴会用酒。

    1985年至1995年是梅鹿液最辉煌的时候,来自各地的订单不断,为扩大生产向职工和社会集资,1996年以后由于经营不善开始走下坡路,最终面临倒闭。1999年,邓岗与其余五名酒厂的骨干一起承包酒厂经营,2003年酒厂破产后,又把梅鹿液这个商标一起买了过来,并另择新址建酒厂,取名为吴川市酒厂有限公司。

    新酒厂和老酒厂可谓一脉相传,技术骨干和管理层都是国营酒厂的老职工,但是生产的梅鹿液却表现平平。坊间有一种说法:梅鹿液的勾兑秘方掌握在老酒厂厂长许钦贵手中,新的梅鹿液做不出原来的风味,质量也不如过去。对此,酒厂技术总监的王志坚给予了否认。

    王志坚1980年进入酒厂工作,是许钦贵的得力助手和得意门生,一直是梅鹿液的技术骨干,他说所谓的秘方,只是个人的勾兑风格不同,过去老酒厂生产的梅鹿液酱香比较浓郁,现在产的梅鹿液酱香比较淡,更符合现在消费者的口味。“至于说到酒的质量,我们造酒的工艺、材料都和老酒厂的一样,就连窑泥,都是从老酒厂搬过来的。”

    随后,王志坚带记者参观了酒厂的存储室、地窑和分装车间。王志坚告诉记者,酒的生产周期1年,储存3年,勾兑再储存1年,从生产到出厂需要5年时间,新酒厂建成后,生产的第一批酒也是这两年才上市,产量不大,市场正逐步打开。

    面对新的时代和市场,老品牌梅鹿液也显得力不从心。邓岗表示,酒厂也在谋求更好更快的发展,2008年,酒厂成立后开始在茂名和周边地区重新推广梅鹿液的品牌,但毕竟是新建的小企业,底子薄,步子要一步一步迈。

    群雄混战酒业遭殃

    欲探索重铸品牌之路,不妨先追究一下品牌没落的原因。吴川的酒业在全省占有重要位置,据数据统计,全省具有国家酒类生产许可证的50多家,吴川占了16家。这样的产业规模,得益于当初梅鹿液的品牌带动。但是,传统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几乎很难避免同行相欺的困境,比如电饭锅、塑料鞋,同样,在吴川有着悠久历史的白酒制造业,也未能幸免。

    在梅鹿液品牌的带动下,吴川的一批小酒厂也速迅发展起来,高峰的时候个体酒厂高达51家,一时间,“吴川造”的低端白酒风靡全省。但是没过多久,这种风头急转直下,各家企业的酒开始滞销。为此,王志坚曾专门到广州进行市场调查,他发现,广州每个小卖部都有吴川的酒,“梅鹿”、“好鹿”、“奇鹿”、“飞鹿”……品牌不一,王志坚说:“你这不是正宗的吴川品牌。”店员说:“产地写着吴川,怎么不是正宗的?”

    数十字酒厂同城林立,分散经营,品牌多而不精,挤在一个细分市场短兵相接,打价格战、仿造、假冒品牌,最终的结果是拖累整个吴川酒业。酒业龙头吴川酒厂倒闭了,同时死去的还有一批小作坊,据统计,目前吴川还有酒厂25家,其中具有国家制酒资质的企业16家, 其余企业依附四川、安徽等酒企作贴牌生产。经过市场的淘洗,老品牌“梅鹿液”、“满楼春”硕果仅存。

    舞起龙头做大集群

    如今的吴川酒业,酒厂不少,风光不再。有一种现象值得人深思:新产的梅鹿液积极找买家,而陈年梅鹿液奇货可居,一瓶难求。虽然许多人认为这主要是“物以稀为贵”的消费心理在作怪,但同时也说明,梅鹿液这个老品牌在群众中有着一种很深的情结。

    品牌已经在那里了,如何重塑品牌魅力,重振酒业雄风?

    关于复兴吴川酒业的呼声早已有之,关于酒业发展的研讨会也开过,但最终都是只闻雷声不见下雨。吴川市质量监督局副局长张秋告诉记者,这些企业大多数从小作坊起家,制酒技术不同,生产经营理念不同,各自为政,想整合发展有难度。事实上,有着悠久制酒历史的吴川,至今仍未能成立酒业协会,酒厂的生产缺乏技术指导。

    “要做强做大吴川酒业,必须整合资源,走集群发展之路。”吴川一位有识之士称。他认为,梅鹿液是师贵州茅台而仿创的,要重铸品牌威力,不妨也向茅台学一学。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包括茅台在内的酱香型白酒都在走下坡路,浓香型白酒一统天下,和市场上坐头把交椅的五粮液相比,国酒茅台的价格相差三四百元。为了重振国酒雄风,贵州省政府积极出台扶持政策,各路资本开始追逐贵州的白酒资源,尤其是“茅台镇”的资源,期望凭借茅台的影响力,图谋分享白酒行业的再次投资机遇。在这一轮集体发力中,各酒厂依据各自的资源优势,运用不同的市场手段向市场发起进攻。2009年,茅台的股票在资本市场表现不俗,紧接着“茅台”酒的市场价格快速被提升,不到一年的时间超过“五粮液”,再次成为白酒的第一品牌。舞动龙头做大集群,是贵州白酒产业做大做强、重铸茅台品牌魅力的最佳战略。

    关于酒业复兴、梅鹿液品牌成长的问题,记者采访时听到许多建议,有人说:在做大酒规模的同时,更要注重打造高端酒品牌,挖掘深厚酒文化,增强长远酒效益。

    有人说,欲做大吴川酒业,必先做品牌,品牌要健康发展,必须集群做大,集群做大,必须政府扶持。

    一个老品牌的再生,是我们的共同期待!

作者:刘金凤

    湛江新闻网讯:吴川的白酒品牌梅鹿液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老酒厂生产的陈年梅鹿液奇货可居,一瓶千元也难买,而新酒厂生产的梅鹿液一瓶一百多元,市场销路仍在艰难拓展。为何同一个白酒品牌,市场认可度差别如此之大?梅鹿液,这个曾令吴川人为之骄傲的“金字招牌”面对新市场新形式,如何梅开二度?

    老品牌重出遭遇市场尴尬

    在吴川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邓岗办公室的橱柜里,并排陈列着梅鹿液历代的产品,年代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今,大部分为过去吴川酒厂生产的梅鹿液,而吴川酒业有限公司后来生产的新一代梅鹿液也置身其中。这些不同包装的白酒,共同见证了一个吴川白酒品牌的兴衰。

    上世纪70年代,广东省组织了不少人到茅台镇学习制酒技术,吴川市酒厂先后派出几批技术骨干到茅台学艺,回来后创仿结合,诞生了梅鹿液。梅鹿液与当时清远的飞霞液、顺德的凤城液合称“三液”,其中,酱香型梅鹿液最有名,曾被评为 “广东省名酒”, “中国首届食品博览金奖”,中华文化名酒香港博览会金奖,1992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指定宴会用酒。

    1985年至1995年是梅鹿液最辉煌的时候,来自各地的订单不断,为扩大生产向职工和社会集资,1996年以后由于经营不善开始走下坡路,最终面临倒闭。1999年,邓岗与其余五名酒厂的骨干一起承包酒厂经营,2003年酒厂破产后,又把梅鹿液这个商标一起买了过来,并另择新址建酒厂,取名为吴川市酒厂有限公司。

    新酒厂和老酒厂可谓一脉相传,技术骨干和管理层都是国营酒厂的老职工,但是生产的梅鹿液却表现平平。坊间有一种说法:梅鹿液的勾兑秘方掌握在老酒厂厂长许钦贵手中,新的梅鹿液做不出原来的风味,质量也不如过去。对此,酒厂技术总监的王志坚给予了否认。

    王志坚1980年进入酒厂工作,是许钦贵的得力助手和得意门生,一直是梅鹿液的技术骨干,他说所谓的秘方,只是个人的勾兑风格不同,过去老酒厂生产的梅鹿液酱香比较浓郁,现在产的梅鹿液酱香比较淡,更符合现在消费者的口味。“至于说到酒的质量,我们造酒的工艺、材料都和老酒厂的一样,就连窑泥,都是从老酒厂搬过来的。”

    随后,王志坚带记者参观了酒厂的存储室、地窑和分装车间。王志坚告诉记者,酒的生产周期1年,储存3年,勾兑再储存1年,从生产到出厂需要5年时间,新酒厂建成后,生产的第一批酒也是这两年才上市,产量不大,市场正逐步打开。

    面对新的时代和市场,老品牌梅鹿液也显得力不从心。邓岗表示,酒厂也在谋求更好更快的发展,2008年,酒厂成立后开始在茂名和周边地区重新推广梅鹿液的品牌,但毕竟是新建的小企业,底子薄,步子要一步一步迈。

    群雄混战酒业遭殃

    欲探索重铸品牌之路,不妨先追究一下品牌没落的原因。吴川的酒业在全省占有重要位置,据数据统计,全省具有国家酒类生产许可证的50多家,吴川占了16家。这样的产业规模,得益于当初梅鹿液的品牌带动。但是,传统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几乎很难避免同行相欺的困境,比如电饭锅、塑料鞋,同样,在吴川有着悠久历史的白酒制造业,也未能幸免。

    在梅鹿液品牌的带动下,吴川的一批小酒厂也速迅发展起来,高峰的时候个体酒厂高达51家,一时间,“吴川造”的低端白酒风靡全省。但是没过多久,这种风头急转直下,各家企业的酒开始滞销。为此,王志坚曾专门到广州进行市场调查,他发现,广州每个小卖部都有吴川的酒,“梅鹿”、“好鹿”、“奇鹿”、“飞鹿”……品牌不一,王志坚说:“你这不是正宗的吴川品牌。”店员说:“产地写着吴川,怎么不是正宗的?”

    数十字酒厂同城林立,分散经营,品牌多而不精,挤在一个细分市场短兵相接,打价格战、仿造、假冒品牌,最终的结果是拖累整个吴川酒业。酒业龙头吴川酒厂倒闭了,同时死去的还有一批小作坊,据统计,目前吴川还有酒厂25家,其中具有国家制酒资质的企业16家, 其余企业依附四川、安徽等酒企作贴牌生产。经过市场的淘洗,老品牌“梅鹿液”、“满楼春”硕果仅存。

    舞起龙头做大集群

    如今的吴川酒业,酒厂不少,风光不再。有一种现象值得人深思:新产的梅鹿液积极找买家,而陈年梅鹿液奇货可居,一瓶难求。虽然许多人认为这主要是“物以稀为贵”的消费心理在作怪,但同时也说明,梅鹿液这个老品牌在群众中有着一种很深的情结。

    品牌已经在那里了,如何重塑品牌魅力,重振酒业雄风?

    关于复兴吴川酒业的呼声早已有之,关于酒业发展的研讨会也开过,但最终都是只闻雷声不见下雨。吴川市质量监督局副局长张秋告诉记者,这些企业大多数从小作坊起家,制酒技术不同,生产经营理念不同,各自为政,想整合发展有难度。事实上,有着悠久制酒历史的吴川,至今仍未能成立酒业协会,酒厂的生产缺乏技术指导。

    “要做强做大吴川酒业,必须整合资源,走集群发展之路。”吴川一位有识之士称。他认为,梅鹿液是师贵州茅台而仿创的,要重铸品牌威力,不妨也向茅台学一学。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包括茅台在内的酱香型白酒都在走下坡路,浓香型白酒一统天下,和市场上坐头把交椅的五粮液相比,国酒茅台的价格相差三四百元。为了重振国酒雄风,贵州省政府积极出台扶持政策,各路资本开始追逐贵州的白酒资源,尤其是“茅台镇”的资源,期望凭借茅台的影响力,图谋分享白酒行业的再次投资机遇。在这一轮集体发力中,各酒厂依据各自的资源优势,运用不同的市场手段向市场发起进攻。2009年,茅台的股票在资本市场表现不俗,紧接着“茅台”酒的市场价格快速被提升,不到一年的时间超过“五粮液”,再次成为白酒的第一品牌。舞动龙头做大集群,是贵州白酒产业做大做强、重铸茅台品牌魅力的最佳战略。

    关于酒业复兴、梅鹿液品牌成长的问题,记者采访时听到许多建议,有人说:在做大酒规模的同时,更要注重打造高端酒品牌,挖掘深厚酒文化,增强长远酒效益。

    有人说,欲做大吴川酒业,必先做品牌,品牌要健康发展,必须集群做大,集群做大,必须政府扶持。

    一个老品牌的再生,是我们的共同期待!

打开APP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