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茅台酒一样,酱香型的梅鹿液采取的是固体发酵法。

原材料(高梁、小麦等)在这里经过反复投料和蒸煮。

广东省白酒评委、国家注册品酒师王志坚是吴川市酒业有限公司的技术总监,每一批出厂的梅鹿液都要经过他的品鉴。
吴川的白酒品牌梅鹿液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老酒厂生产的陈年梅鹿液奇货可居,一瓶千元也难买,而新酒厂生产的梅鹿液一百多元/瓶,市场销路仍在艰难拓展。为何同一个白酒品牌,市场认可度差别如此之大?梅鹿液,这个曾令吴川人为之骄傲的“金字招牌”面对新市场新形式,如何梅开二度?
“老瓶装新酒”遭遇市场尴尬
在吴川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邓岗办公室的橱柜里,并排陈列着梅鹿液历代的产品,年代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至今,大部分为过去吴川酒厂生产的梅鹿液,而吴川酒业有限公司后来生产的新一代梅鹿液也置身其中。这些不同包装的白酒,共同见证了吴川白酒品牌的兴衰。 上世纪70年代,广东省组织了不少人到茅台镇学习制酒技术,吴川市酒厂先后派出几批技术骨干到茅台学艺,回来后创仿结合,诞生了梅鹿液。梅鹿液与当时清远的飞霞液、顺德的凤城液合称“三液”,其中,酱香型梅鹿液最有名,曾被评为 “广东省名酒”, “中国首届食品博览金奖”,中华文化名酒香港博览会金奖,1992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指定宴会用酒。 1985年至1995年是梅鹿液最辉煌的时候,来自各地的订单不断,为扩大生产,该厂向职工和社会集资。1996年以后,由于经营不善开始走下坡路,最终面临倒闭。1999年,邓岗与其余五名酒厂的骨干一起承包酒厂经营,2003年酒厂破产后,又把梅鹿液这个商标一起买了过来,并另择新址建酒厂,取名为吴川市酒业有限公司。 新酒厂和老酒厂可谓一脉相传,技术骨干和管理层都是国营酒厂的老职工,但是生产的梅鹿液却表现平平。坊间有一种说法:梅鹿液的勾兑秘方掌握在老酒厂厂长许钦贵手中,新的梅鹿液做不出原来的风味,质量也不如过去。对此,酒厂技术总监的王志坚给予了否认。 王志坚1980年进入酒厂工作,是许钦贵的得力助手和得意门生,一直是梅鹿液的技术骨干,他说所谓的秘方,只是个人的勾兑风格不同,过去老酒厂生产的梅鹿液酱香比较浓郁,现在产的梅鹿液酱香比较淡,更符合现在消费者的口味。“至于说到酒的质量,我们造酒的工艺、材料都和老酒厂的一样,就连窑泥,都是从老酒厂搬过来的。” 随后,王志坚带记者参观了酒厂的存储室、地窑和分装车间。王志坚告诉记者,酒的生产周期1年,储存3年,勾兑再储存1年,从生产到出厂需要5年时间,新酒厂建成后,生产的第一批酒也是这两年才上市,产量不大,市场正逐步打开。 面对新的时代和市场,老品牌梅鹿液也显得力不从心。邓岗表示,酒厂也在谋求更好更快的发展,2008年,酒厂成立后开始在茂名和周边地区重新推广梅鹿液的品牌,但毕竟是新建的小企业,底子薄,步子要一步一步迈。
群雄混战酒业遭殃
欲探索重铸品牌之路,不妨先追究一下品牌没落的原因。
吴川的酒业在全省占有重要位置,据有关统计数据,全省具有国家酒类生产许可证的50多家,吴川占了16家。这样的产业规模,得益于当初梅鹿液的品牌带动。但是,传统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几乎很难避免同行相欺的困境,比如电饭锅、塑料鞋,同样,在吴川有着悠久历史的白酒制造业,也未能幸免。当年,在梅鹿液品牌的带动下,吴川的一批小酒厂也迅速发展起来,高峰的时候个体酒厂高达51家,一时间,“吴川造”的低端白酒风靡全省。但是没过多久,这种风头急转直下,各家企业的酒开始滞销。为此,王志坚曾专门到广州进行市场调查,他发现,广州每个小卖部都有吴川的酒,“梅鹿”、“好鹿”、“奇鹿”、“飞鹿”……品牌不一。王志坚曾在一个店里对老板说:“你这不是正宗的吴川品牌。”店员说:“产地写着吴川,怎么不是正宗的?” 数十家酒厂同城林立,分散经营,品牌多而不精,挤在一个细分市场短兵相接,打价格战、仿造、假冒品牌,最终的结果是拖垮整个吴川酒业。酒业龙头吴川市酒厂倒闭了,同时死去的还有一大批小作坊,据统计,目前吴川还有酒厂25家,其中具有国家制酒资质的企业16家, 其余企业依附四川、安徽等酒企作贴牌生产。经过市场的淘洗,老品牌仅存“梅鹿液”、“满楼春”等。
舞起龙头做大集群
如今的吴川酒业,酒厂不少,风光不再。
有一种现象值得人深思:新产的梅鹿液积极找买家,而陈年梅鹿液奇货可居,一瓶难求。虽然许多人认为这主要是“物以稀为贵”的消费心理在作怪,但同时也说明,梅鹿液这个老品牌在群众中有着一种很深的情结。 品牌已经在那里了,如何重塑品牌魅力,重振酒业雄风?
关于复兴吴川酒业的呼声早已有之,关于酒业发展的研讨会也开过,但最终都是只闻雷声不见下雨。吴川市质量监督局副局长张秋告诉记者,这些企业大多数从小作坊起家,制酒技术不同,生产经营理念不同,各自为政,想整合发展有难度。事实上,有着悠久制酒历史的吴川,至今仍未能成立酒业协会,酒厂的生产缺乏技术指导。
“要做强做大吴川酒业,必须整合资源,走集群发展之路。”吴川一位有识之士称。他认为,梅鹿液是师贵州茅台而仿创的,要重铸品牌威力,不妨也向茅台学一学。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不仅仅是梅鹿液,包括茅台在内的酱香型白酒都在走下坡路,浓香型白酒一统天下,和市场上坐头把交椅的五粮液相比,国酒茅台的价格相差三四百元。为了重振国酒雄风,贵州省政府积极出台扶持政策,各路资本开始追逐贵州的白酒资源,尤其是“茅台镇”的资源,期望凭借茅台的影响力,分享白酒行业的再次投资机遇。在这一轮集体发力中,各酒厂依据各自的资源优势,运用不同的市场手段向市场发起进攻。2009年,贵州茅台的股票在资本市场表现不俗,紧接着茅台酒的市场价格快速被提升,不到一年的时间超过“五粮液”,再次成为白酒的第一品牌。
舞动龙头做大集群,是贵州白酒产业做大做强、重铸茅台品牌魅力的最佳战略。关于酒业复兴、梅鹿液品牌成长的问题,记者采访时听到许多建议,有人说:在做大酒规模的同时,更要注重打造高端酒品牌,挖掘深厚酒文化,增强长远酒效益; 有人说,欲做大吴川酒业,必先做品牌,品牌要健康发展,必须集群做大,集群做大,必须政府扶持。
一个老品牌的再生,是我们的共同期待!
记者观察
给品牌注入“文化剂”
梅鹿液曾经是吴川的“金字招牌”,它的衰落,是酒友的心头之痛。虽然新厂生产的梅鹿液在制造工艺、技术和营销上都与老厂一脉相传,但是由于口感和风格与之前的有差异,一时还没有被消费者接受。究其原因,终究还是缺乏酒文化的内涵支持。
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喝酒喝的就是一种酒文化。青梅煮酒是为了论证谁是英雄,竹林里狂歌的七贤,为的是借酒避难。梅鹿液最初是向茅台学习后创仿出来的,酒厂在经营中,卖给消费者的除了口感不错的白酒,还有哪些让人铭记的东西?是鉴江的水,还是“喝酒喝出健康”来的理念?
以茅台为例就很能说明问题。茅台镇因出茅台酒而闻名天下,但茅台镇的酒厂不下数百家,虽然都在卖产品,也在卖文化,他们卖的是茅台镇的悠久的历史和得天独厚的环境,还有“酱香型的制酒工艺。基于深厚的酒文化,既使在浓香型一统天下十年之后,国酒茅台也能借机发力,跃居第一。
文化内涵是品牌的成长性基因,内涵越丰富,品牌的生命力越强,后劲越足。
延伸阅读:
爷喝的不是酒,是收藏品
对梅鹿液感兴趣,源于日前一次饭局。一位吴川朋友请客,声称“有好酒”,席间取出的,却是一瓶旧版梅鹿液,因为年久,酒瓶上的商标已长出霉点。朋友在一片嘘唏中打开,酒入杯中,微黄,浓香扑鼻,顿时嘘声变成了一片哗然赞美。
道起该酒的来历,该朋友满脸自豪:“这是广东茅台,我家乡产的酒,十年前就停产了,喝一瓶少一瓶,你有钱都难买到了。”
据他称,生产该酒的吴川市酒厂过去是国营企业,上世纪七十年代曾派人到贵州茅台学习制酒工艺,回来后创仿结合,创造出了特有的酱香型白酒梅鹿液,上世纪八十年代曾被列为广东三大名酒,有“广东茅台”之称,曾获得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被指定为省政府宴会用酒。可惜,由于老国企负担重,人员臃肿,经营不善,于2000年前后倒闭。为了偿还集资所欠的债务,梅鹿液一度像批发罗卜青菜一样发给职工和集资人员抵债,“当时按300元一箱发给职工拿回家,有人想以150元卖出去都没人要,没想到多年之后,酒喝得差不多了,价格却涨得老高,不是贵宾,都不舍得拿出来喝。”这位老兄称。
【详细:昔日“便过塘泥” 今日身价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