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散文家、诗人、翻译家、报告文学家徐迟1931年已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四人帮”垮台不久,他发表了写数学家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写科学家李四光的《地质之光》等一系列报告文学,被誉为是科学春天的号角,尊为“当代报告文学之父”,感动和激励那个年代的中国人。
然而,本报记者在一次采访中竟发现,徐迟的女人徐律是湛江媳妇,其夫是湛江的走出的高铁专家蔡英。他们都是中国第一批五年制本科生,于1961年毕业于唐山铁路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后留校任教。
由于蔡英夫妇非常低倜,很少向湛江家人谈及他们的工作和取得的成就,谈他们的家事更是少之又少。记者只能从蔡英的同学朋友中了解些凤毛麟角,并从徐迟60万字的自传《我的文学生涯》中寻找一鳞半爪,写成此文,以飨读者。
出身显赫的湛江媳妇很低调
徐律之父徐迟除了广为人知的报告文学外,还有几件传奇性引以自豪的往事,他的作品《毛泽东颂》,是国统区第一个作家发表歌颂毛泽东的诗篇;毛泽东到重庆谈判,他见到毛泽东并得到毛泽东“诗言志”的题词;建国时,周总理亲自安排他搞外事工作,创办对外发行《人民中国》杂志。
但徐律为人很低调,不喜欢谈论或披露父亲及家庭的“威水史”,对丈夫也如此。丈夫与她结伴30多年,也是若明若暗,断断续续了解到一些情况,直到岳父的自传《我的文学生涯》问世,才大体知道徐律的家族很不简单。
徐律的祖父徐一冰,著名体育教育家,创办中国第一个现代体育刊物《体育杂志》;大姑丈李大深,是中国有名的电影制片人和发行商;三姑丈伍修权是解放军原总参谋长,将军外交家;四叔徐舜寿,是中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设计师……
蔡英的姐姐、湛江市九中退休物理老师说,徐律这个弟媳实在太低调,回婆家从不谈娘家的往事,我们还是看了他父亲的自传著作,才略知一二。徐律做人的原则是,别人的光辉,并不是自己的光环,无需炫耀。
逃难时与湛江擦肩而过
徐律籍贯浙江省湖州市南浔镇,是江南一个美丽的水乡小镇,徐迟曾用60多个水晶晶词组称赞它的美。徐律尚在母亲陈松胎腹的那一年,抗日战争爆发,还未出世就经历了人生的颠簸,离开家乡,跟着大人走难。
1938年3月,在兵荒马乱的上海来到人间,他是徐迟的第一孩子。徐迟以文学为武器,参加抗日救亡工作,经常辗转上海、桂林、重庆、香港等地,徐律与父亲聚少离多,和母亲相依为命,寄宿在亲戚朋友家中,过着苦难和离愁纠缠的日子。后来徐迟到香港,与茅盾、夏衍、乔冠华、冯亦代等众多流亡到香港的文化名人,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创办救亡刊物,宣传抗战。此间,徐迟把徐律母女接来生活一段时间,但好景不长,1941年12月,日本攻占香港,3岁的徐律与父母在战火中,经受了一次人生最痛苦的历程。
后来,徐迟等人选择偷渡到澳门进入广州湾再转到后方。他们一家三口,在日本侵略者的魔爪下,百般艰辛,随着逃难的人流到了澳门。用一根扁担,一头挑着铺盖,一头挑着箩筐装着的小徐律逃亡赶路,徐律还差点在路上冻死。到了江门、新会时,准备继续西去,适逢熟人雇到船只,便改水路沿西江往悟州,再走陆路。又是一番颠沛流离的苦难日子,终于到了桂林。
徐律这次走难,可说是与湛江擦肩而过,没想到30多年后,却嫁给湛江籍的同班同学蔡英,成了湛江媳妇,真是缘份的偶合。
湛江籍高铁专家背后的贤内助
徐律小时候聪明可人,很有音乐天赋。父亲希望她将来在音律或法律方面成才,鼓起名为徐律。但事与愿违,1956年,徐律考上唐山铁道学院,立志献身祖国铁路事业。
唐山铁道学院是1896年创办的老校,在当时算得上是国内一流的名校。徐律在大学中勤奋学习,进步很快,大一便当上团支部书记。校团委布置,每个支部都要开展结对帮教活动,徐律分配的对象是帮助同班的蔡英政治上上进,蔡英循规蹈矩听从徐律教导。
那个时代,学好知识本领,为祖国建设贡献一切,是每一个大学生的抱负,自然他们之间没有丝毫男女之情。不久,徐律因是党员,组织安排她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学习马列主义课程。一年多后,再回到学院时,他们已不是同班,也不同专业了,彼此也没有过多联系,但却留下良好的印象。
世上就有很多巧合事。徐律和蔡英都是中国第一批五年制本科生,都以学业优秀毕业,并于1961年留校任教,使他们又走在一起,但专业不同,各忙各的。紧接着,学院象全国一样,运动一个接着一个,徐律搞政治工作,在运动中忙得不可开交,蔡英搞铁路工程教学,在学术领域也忙得不亦乐乎。直到文化大革命爆发,学校的教学秩序被破坏了,这对相识10多年的青年人,似乎有了空余时间,终于谈婚论嫁,结成夫妇。
后来,唐山铁路学院搬到四川更名西南交通大学。蔡英教课是铁路工程,常要带学生到各地工地实习,有时还要进行学术交流,很难照顾家庭。徐律一直默默支持丈夫的事业,那段日子,生活很艰苦,徐律几乎把家务包在身上,挑井水,烧煤块,上街买菜,照顾孩子。
蔡英能够成为中国著名铁路专家,曾为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为我国铁路事业作出杰出贡献,这是和妻子徐律的支持是分不开的。蔡英了参加打造铁路“中国速度”,参加建设中国第一条现代化重载铁路,大同到秦皇岛专线,把过去列车3~5千吨的载重提高到万吨;成功参与我国第一条高铁沈阳至秦皇岛的研试,从零基础,摸索出中国高铁的标准化数据;作为博士生导师,培育一批批铁路英才……
蔡英好友和同学都说:“徐律因转行,中国失去了一位铁路专家;蔡英如果没有贤妻良母的徐律支持,也许中国再失去一位杰出的铁路专家”。
徐律夫妇湛江情深
蔡英是湛江人,对故土情深意切;徐律是湛江媳妇,对婆家湛江也一往情深。退休后,时间充裕了,他们经常都回湛江看看,今已进入古稀之年,依然浓情不减,把自己形容成南飞的候鸟。
他们对湛江充满感情,非常关注湛江的发展。徐律婚后第一次到湛江,放眼是碧海蓝天,绿树红花,得天独享的海湾城市自然风光令她陶醉,也留下难忘的印象。
目前,徐律和蔡英努力搜集全世界数十个沿海城市的图片和资料,待整理好,寄给湛江有关部门,为湛江打响海湾城市特色品牌出谋献策。
徐律后来虽执教政治,但毕竟是西南交通大学的教授,依然对铁路事业始终情有独钟。她和丈夫一样,非常关注湛江的交通发展,认为湛江不但要打造大西南出海大通道,也要有意识打造成为中部省份的出海口。
他们认为,广东西部沿海高铁一旦开通,湛江到广州只需2个小时,到深圳、澳门、香港的时间,成倍缩短,湛江必定与珠三角,中部省份的距离拉近,甚至连为一体。湛江完全有希望成为中部省份的出海口,关健是湛江必须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机遇意识,把交通发展融入经济发展的重头,把交通与发展思路“接轨”。徐律深信,随着大项目的不断落户湛江,湛江必定有更大的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