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12小时内失效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石角傩戏:人、鬼、神同台共舞 面具后的古老文化

2012-01-03 17:24 湛江新闻网  

 
刘傅广富在整理石角傩戏戏服

湛江新闻网讯:躺在廉江石角镇石东村委南海院祭祀台上用樟木雕刻而成的傩面具,造型夸张,弥漫着庄严、古老而神秘的气息。带着面具的舞者,以粗犷古朴的动作传达着教喻色彩,同时承载人们驱邪逐疫,祈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古老而传统的戏剧被现代人贴上了“落后、愚昧”的标签,流落在民间的各种古老的傩祭实物黯然退出历史舞台,掌握傩祭表演艺术后继乏人。然而,让记者感到欣慰的是,石角傩戏已被列为广东省人民政府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在公示。

 
刘傅仲珍介绍,这个“玉玺”是他爷爷一辈流传下来的,至少有104年历史

●傩戏是傩文化的重要载体

傩,是中国原始宗教信仰的产物,远古鸿蒙,世系传承,傩事活动几乎遍布我国各大区域。近年考古发现证明,中国最早傩文化艺术的发祥地是湖南西部的古黔中地,而傩戏,则是傩文化的重要载体。经过世代演变,有些地方的傩戏早已失传,有些地方至今仍有活跃。在廉江石角镇,就有这种被称之为“活化石”的傩戏流传。

据当地人介绍,石角傩戏是一种宗教与艺术、娱人与娱神相结合的,说、唱、舞相融合的独特戏曲样式,它在傩祭、傩舞、傩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是集祭祀、戏曲、舞蹈、绝技、巫术、击乐、雕刻等元素于一体的传统文艺表演,除了分布在廉江石角镇以及周边的12个讲涯话的乡镇,还有广西的陆川、博白、合浦等县,化州市的平定、合江、中垌、兰山等乡镇,辐射面积约为3800平方公里,人口约500万。

 
流传在石角的古老的傩祭实物

●石角傩戏可追溯至明崇祯年

石角傩戏的形成,可以追溯于明朝崇祯年间。

根据光绪二十六年(即1900年)重修的石角镇山底复姓刘傅氏族谱卷二第六页暹项下记:“暹号玉侖(刘傅氏五世祖,山腰村委会大塘排村人),谥颖定,葬青山嶂,坐西南向东北。配柯氏无嗣,择堂兄登子为嗣。明崇祯壬午年(即1642年),公伤京考国子监,清兵陷京城,公偶见书卷散在地,用巾包回,南逃。回家开视之乃经忏之书。而后潜心研习后,感悟本土祭祀仪式,始创‘傩戏’(石角傩戏)……”

暹传化州市平定镇马力村委会那刀塘村吴氏四世祖吴法珠为石角傩戏第一代传人,其后傩戏在石角地区不断流传发展,现今健在的传承人有三名:一是石角傩戏第44代传人——石角镇石东村委会樟木桥村高承忠;其余二位是石角圩的叶义潮和田头村委的刘傅仲珍,两人均为石角傩戏的第45代传人。

现年68岁的高承忠有着30多年的“戏龄”,是目前石角傩戏资历最深的传承人。据他介绍,石角傩戏从有文字记载开始已经有近四百年的历史,从昔日的“傩堂戏”、“地戏”、“阳戏”,到清朝的同治、光绪年间逐步登上戏坛,期间又吸取了粤剧、雷剧等地方剧种的长处,由一些简单的剧目发展成较为复杂的戏曲,题材从单纯的驱邪逐疫、祛灾禳病的日常生活习俗发展到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民生内容。

 
用樟木雕刻而成的傩面具,弥漫着庄严、古老而神秘的气息
 

●人、鬼、神同台共舞

“家中有老人,儿孙辈希望老人添福长寿,就要演《保福》这台文坛戏;假如家中老人身体欠佳,或者久病缠身,主人就要请傩戏团演一出《解怨》的武坛戏来驱邪斩煞。”叶义潮介绍。一般来说,武坛一般请的是道教神,剧本目录有《消灾》、《解厄》、《驱邪》、《隔煞》等,大部分是以驱邪逐疫、祛除厄运、治病救人为目的;文坛一般请佛教神,目录则有《修斋》、《祈福》、《保福》、《胜会》等,以祈求幸福平安等喜庆为主要目的。

刘傅仲珍为记者即兴表演了一小段傩戏。只见他拿起黑色的犀牛号角鼓腮一吹,雄浑而低沉的号角声划破天际,充满原始沧桑感,祭台上的傩面具仿佛闻声而立,蠢蠢欲动,把在场的人带入了一个奇妙的世界。刘傅仲珍清了清嗓子,开始说唱,字字铿锵有力。一语毕,他的右手将一枚“五雷令”往祭祀台面一拍,有如县令手中的“惊堂木”作召兵发兵之用。

“还有一个是在人间使用‘玉玺’,这个代表皇帝的皇权,作镇鬼驱邪之用。”刘傅仲珍介绍,这个“玉玺”是他爷爷那辈流传下来的,“至少有104年的历史。”

“石角傩戏的最大特点是人、鬼、神同台共舞。”石角傩戏艺术研究会秘书长刘傅广富说道。如今傩戏在一些偏远的山区仍然时时上演,但其演出一般不包含“人”在内,当地又称之为“鬼神之舞”;而石角的傩戏,则是人鬼神同台表演——人能通神,神秉人意,能按照人的意愿驱邪斩煞,鬼受神罚,最后达到迎福迎祥的效果。

●面具背后的古老文化

在现代人的观念里,鬼和神的领域被贴上“落后”、“愚昧”、“迷信”的标识,即便是在文学作品中,鬼神世界也只是作为虚构的艺术形象而存在。现代人很少有人相信“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他们沉溺于官商名利,对灵魂的生存状况和质量漠然置之。

“我不知道这是人的进步还是退化。”村民苦笑。

回望故土那一段令人充满神奇色彩的人神鬼共处的岁月,他们认为“善恶有报”是不无意义的。“谁家老人生病了,演一场傩戏,有时病就好了,个中的原因,我也说不清。”每逢当地的元宵节和菩萨诞,傩戏团都要演出,多年来,笼罩在傩戏之上的神秘色彩一直不曾散去,信者谓其神,疑者谓其假。

廉江市石角镇文化站新旧两任站长对此深有感慨,“当时科技不发达,人们对很多自然现象都不能理解,傩戏背后蕴含的善恶有报、驱邪祛恶、祈求美满幸福等等,实际上就是一种古老的彰显美德的方法。”

“傩戏是一种原始宗教信仰,传承人们驱邪斩煞保平安的美好愿望。”刘傅广富道,1942年5月,侵华日军向八路军总部所在地山西辽县麻田村进犯,抗日名将左权在指挥部队掩护后方机关突围时,被日寇的炮弹击中而壮烈牺牲,当地群众用傩戏寄托哀思,场面悲凉而又壮观。

●傩文化逐渐在潮流中隐退

由于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加上老一辈艺人相继辞世,现代青少年对傩戏不感兴趣,傩文化这一文化遗产逐渐在正统的文化潮流中隐退。

纵观全国各地,尤其是傩的故乡湖南,从事傩祭活动的傩台和专业人员日渐减少,流落在民间的各种古老的傩祭实物黯然退出历史舞台,掌握地道傩祭表演艺术的人员大多年事已高,后继乏人。

廉江的石角傩戏也面临同样困境。

昔日石角傩戏的剧本有200多种,流传至今的只剩100多种,缺失已达一半,叶义潮担心,若不加强整理和保护,不仅是剧本,一些很有价值的面具、服饰、道具也将逐渐消亡,变得无从考究。此外,由于石角傩戏传承十分严格,形式繁杂,要求苛刻,得以传承的人凤毛麟角。

虽然廉江市人民政府和文化部门为了保护这一民间传统剧种已做出很多努力,每年拨出专项经费加以扶持,“但仍然是杯水车薪。”刘傅广富叹气。

作者:许晶盈 李伟 陈希宇

 
刘傅广富在整理石角傩戏戏服

湛江新闻网讯:躺在廉江石角镇石东村委南海院祭祀台上用樟木雕刻而成的傩面具,造型夸张,弥漫着庄严、古老而神秘的气息。带着面具的舞者,以粗犷古朴的动作传达着教喻色彩,同时承载人们驱邪逐疫,祈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古老而传统的戏剧被现代人贴上了“落后、愚昧”的标签,流落在民间的各种古老的傩祭实物黯然退出历史舞台,掌握傩祭表演艺术后继乏人。然而,让记者感到欣慰的是,石角傩戏已被列为广东省人民政府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在公示。

 
刘傅仲珍介绍,这个“玉玺”是他爷爷一辈流传下来的,至少有104年历史

●傩戏是傩文化的重要载体

傩,是中国原始宗教信仰的产物,远古鸿蒙,世系传承,傩事活动几乎遍布我国各大区域。近年考古发现证明,中国最早傩文化艺术的发祥地是湖南西部的古黔中地,而傩戏,则是傩文化的重要载体。经过世代演变,有些地方的傩戏早已失传,有些地方至今仍有活跃。在廉江石角镇,就有这种被称之为“活化石”的傩戏流传。

据当地人介绍,石角傩戏是一种宗教与艺术、娱人与娱神相结合的,说、唱、舞相融合的独特戏曲样式,它在傩祭、傩舞、傩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是集祭祀、戏曲、舞蹈、绝技、巫术、击乐、雕刻等元素于一体的传统文艺表演,除了分布在廉江石角镇以及周边的12个讲涯话的乡镇,还有广西的陆川、博白、合浦等县,化州市的平定、合江、中垌、兰山等乡镇,辐射面积约为3800平方公里,人口约500万。

 
流传在石角的古老的傩祭实物

●石角傩戏可追溯至明崇祯年

石角傩戏的形成,可以追溯于明朝崇祯年间。

根据光绪二十六年(即1900年)重修的石角镇山底复姓刘傅氏族谱卷二第六页暹项下记:“暹号玉侖(刘傅氏五世祖,山腰村委会大塘排村人),谥颖定,葬青山嶂,坐西南向东北。配柯氏无嗣,择堂兄登子为嗣。明崇祯壬午年(即1642年),公伤京考国子监,清兵陷京城,公偶见书卷散在地,用巾包回,南逃。回家开视之乃经忏之书。而后潜心研习后,感悟本土祭祀仪式,始创‘傩戏’(石角傩戏)……”

暹传化州市平定镇马力村委会那刀塘村吴氏四世祖吴法珠为石角傩戏第一代传人,其后傩戏在石角地区不断流传发展,现今健在的传承人有三名:一是石角傩戏第44代传人——石角镇石东村委会樟木桥村高承忠;其余二位是石角圩的叶义潮和田头村委的刘傅仲珍,两人均为石角傩戏的第45代传人。

现年68岁的高承忠有着30多年的“戏龄”,是目前石角傩戏资历最深的传承人。据他介绍,石角傩戏从有文字记载开始已经有近四百年的历史,从昔日的“傩堂戏”、“地戏”、“阳戏”,到清朝的同治、光绪年间逐步登上戏坛,期间又吸取了粤剧、雷剧等地方剧种的长处,由一些简单的剧目发展成较为复杂的戏曲,题材从单纯的驱邪逐疫、祛灾禳病的日常生活习俗发展到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民生内容。

 
用樟木雕刻而成的傩面具,弥漫着庄严、古老而神秘的气息
 

●人、鬼、神同台共舞

“家中有老人,儿孙辈希望老人添福长寿,就要演《保福》这台文坛戏;假如家中老人身体欠佳,或者久病缠身,主人就要请傩戏团演一出《解怨》的武坛戏来驱邪斩煞。”叶义潮介绍。一般来说,武坛一般请的是道教神,剧本目录有《消灾》、《解厄》、《驱邪》、《隔煞》等,大部分是以驱邪逐疫、祛除厄运、治病救人为目的;文坛一般请佛教神,目录则有《修斋》、《祈福》、《保福》、《胜会》等,以祈求幸福平安等喜庆为主要目的。

刘傅仲珍为记者即兴表演了一小段傩戏。只见他拿起黑色的犀牛号角鼓腮一吹,雄浑而低沉的号角声划破天际,充满原始沧桑感,祭台上的傩面具仿佛闻声而立,蠢蠢欲动,把在场的人带入了一个奇妙的世界。刘傅仲珍清了清嗓子,开始说唱,字字铿锵有力。一语毕,他的右手将一枚“五雷令”往祭祀台面一拍,有如县令手中的“惊堂木”作召兵发兵之用。

“还有一个是在人间使用‘玉玺’,这个代表皇帝的皇权,作镇鬼驱邪之用。”刘傅仲珍介绍,这个“玉玺”是他爷爷那辈流传下来的,“至少有104年的历史。”

“石角傩戏的最大特点是人、鬼、神同台共舞。”石角傩戏艺术研究会秘书长刘傅广富说道。如今傩戏在一些偏远的山区仍然时时上演,但其演出一般不包含“人”在内,当地又称之为“鬼神之舞”;而石角的傩戏,则是人鬼神同台表演——人能通神,神秉人意,能按照人的意愿驱邪斩煞,鬼受神罚,最后达到迎福迎祥的效果。

●面具背后的古老文化

在现代人的观念里,鬼和神的领域被贴上“落后”、“愚昧”、“迷信”的标识,即便是在文学作品中,鬼神世界也只是作为虚构的艺术形象而存在。现代人很少有人相信“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他们沉溺于官商名利,对灵魂的生存状况和质量漠然置之。

“我不知道这是人的进步还是退化。”村民苦笑。

回望故土那一段令人充满神奇色彩的人神鬼共处的岁月,他们认为“善恶有报”是不无意义的。“谁家老人生病了,演一场傩戏,有时病就好了,个中的原因,我也说不清。”每逢当地的元宵节和菩萨诞,傩戏团都要演出,多年来,笼罩在傩戏之上的神秘色彩一直不曾散去,信者谓其神,疑者谓其假。

廉江市石角镇文化站新旧两任站长对此深有感慨,“当时科技不发达,人们对很多自然现象都不能理解,傩戏背后蕴含的善恶有报、驱邪祛恶、祈求美满幸福等等,实际上就是一种古老的彰显美德的方法。”

“傩戏是一种原始宗教信仰,传承人们驱邪斩煞保平安的美好愿望。”刘傅广富道,1942年5月,侵华日军向八路军总部所在地山西辽县麻田村进犯,抗日名将左权在指挥部队掩护后方机关突围时,被日寇的炮弹击中而壮烈牺牲,当地群众用傩戏寄托哀思,场面悲凉而又壮观。

●傩文化逐渐在潮流中隐退

由于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加上老一辈艺人相继辞世,现代青少年对傩戏不感兴趣,傩文化这一文化遗产逐渐在正统的文化潮流中隐退。

纵观全国各地,尤其是傩的故乡湖南,从事傩祭活动的傩台和专业人员日渐减少,流落在民间的各种古老的傩祭实物黯然退出历史舞台,掌握地道傩祭表演艺术的人员大多年事已高,后继乏人。

廉江的石角傩戏也面临同样困境。

昔日石角傩戏的剧本有200多种,流传至今的只剩100多种,缺失已达一半,叶义潮担心,若不加强整理和保护,不仅是剧本,一些很有价值的面具、服饰、道具也将逐渐消亡,变得无从考究。此外,由于石角傩戏传承十分严格,形式繁杂,要求苛刻,得以传承的人凤毛麟角。

虽然廉江市人民政府和文化部门为了保护这一民间传统剧种已做出很多努力,每年拨出专项经费加以扶持,“但仍然是杯水车薪。”刘傅广富叹气。

打开APP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