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12小时内失效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看看廉江石角的傩戏 现濒临失传

2012-01-10 09:47 湛江日报  

 
这个“玉玺”是刘傅仲珍祖先流传下来的,至少有104年历史

用樟木雕刻而成的傩面具,弥漫着庄严、古老而神秘的气息

   V报网互动

@湛江日报:【廉江石角:濒临失传的傩戏】如今,傩戏被现代人贴上了“落后愚昧”的标签,在廉江石角,现今健在的傩戏传承人只有3名。昔日石角傩戏剧本有200多种,流传至今的只剩100多种。“我不知道这是人的进步还是退化。”村民苦笑。

转发(88)| 评论(26)

@Themis-洁璇:从小都知道,一直想去看但都没有去成,依稀记得旧《还珠》里蒙丹就是混进皇宫里表演傩舞见香妃的。

@芦苇春婷:现在年青人都不会欣赏这个了,更别提继承了。

@高速公路上的CAM: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的没落固然很可惜,但太多这样的遗产了。历史总是在先进文化取代落后文化中更替演变。据我了解,这种戏剧的语言受众范围太窄,剧情单一,有很大的局限性。

@SCAU-周宁昌:传统的东西是宝贝,不要丢在各种文化冲击之下,政府部门应该采取一些保护和扶持政策去支持地方传统文化!人总是要吃饭的,传承者也要活下去!

@ 玩转粤港澳:濒临失传的傩戏,也许若干年后看不到了。

@揭英裕:当一种本用于特定时间里宗教用途的东西搬上舞台,甚至开发旅游就不知道怎么说了。想利用的时候说要保护文化,不想利用就封建迷信…你说游神是该保护还是禁止?

@廉江网:这样的文化遗产应该得到人们应有的保护和传承,不希望我们的子孙后代再也看不到。

@子妤要押胡萝卜镖车 :每次看到这种新闻总会很心痛……

@想逃离冥王星的小小吴: 顶起!虽然没看过,但是傩舞一直是古老的文化精髓~通过它,我们可以更加了解人类的曾经。

躺在廉江石角镇石东村委南海院祭祀台上用樟木雕刻而成的傩面具,造型夸张,弥漫着古老而神秘的气息。带着面具的舞者,其粗犷的动作传达着驱邪逐疫的美好愿望。

但是,这种古老而传统的戏剧被现代人贴上了“落后、愚昧”的标签,流落在民间的各种古老的傩祭实物黯然退出历史舞台,掌握傩祭表演艺术后继乏人。然而,让记者感到欣慰的是,石角傩戏已被列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在公示。

文/图 记者 许晶盈 通讯员 李伟 陈希宇

@流传在石角的“活化石”

傩文化最早的发祥地是湖南西部,而傩戏,则是傩文化的重要载体。经过世代演变,有些地方的傩戏早已失传,有些地方仍有活跃。在廉江石角,就有这种被称为“活化石”的傩戏流传。

据当地人介绍,石角傩戏是一种宗教与艺术,它在傩祭、傩舞、傩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是集祭祀、戏曲、舞蹈、绝技、巫术、击乐、雕刻等元素于一体的传统文艺表演。

除了分布在廉江石角镇以及周边的12个讲涯话的乡镇,还有广西陆川、博白,广东化州等地,辐射面积约为3800平方公里,人口约500万。

@石角傩戏可追溯至明崇祯年间

石角傩戏的形成,可以追溯至明崇祯年间。据光绪二十六年(即1900年)重修的石角镇山底复姓刘傅氏族谱:“暹号玉侖(刘傅氏五世祖,大塘排村人)···明崇祯壬午年,公伤京考国子监,清兵陷京城,公偶见书卷散在地,用巾包回,南逃。回家开视之乃经忏之书。而后潜心研习后,感悟本土祭祀仪式,始创‘傩戏’(石角傩戏)……”

傩戏在石角地区不断流传发展,现今健在的传承人有三名:一是石角傩戏第44代传人——石角镇樟木桥村高承忠;其余二位是石角圩的叶义潮和田头村委的刘傅仲珍,两人均为石角傩戏的第45代传人。

现年68岁的高承忠有着30多年的“戏龄”,是目前石角傩戏资历最深的传承人。据他介绍,石角傩戏从有文字记载开始已经有近四百年的历史,期间吸取了粤剧、雷剧等地方剧种的长处。

@最大特点:人、鬼、神同台共舞

“儿孙辈希望老人长寿,就要演《保福》这台文坛戏;假如家中老人久病缠身,主人就要请傩戏团演一出《解怨》的武坛戏。”叶义潮介绍。

刘傅仲珍为记者即兴表演了一小段傩戏。只见他拿起黑色的犀牛号角鼓腮一吹,雄浑低沉的号角声划破天际,祭台上的傩面具仿佛闻声而立。刘傅仲珍清了清嗓子,开始说唱,字字铿锵有力。一语毕,他的右手将一枚“五雷令”往祭祀台面一拍。

“还有一个是在人间使用‘玉玺’,这个代表皇帝的皇权,作镇鬼驱邪之用。”刘傅仲珍介绍,这个“玉玺”是他爷爷那辈流传下来的,“至少有104年的历史。”

“石角傩戏的最大特点是人、鬼、神同台共舞。”石角傩戏艺术研究会秘书长刘傅广富说。石角的傩戏,是人鬼神同台表演——人能通神,神秉人意。

@“我不知道这是人的进步还是退化”

在现代人的观念里,鬼和神的领域被贴上“落后”、“迷信”的标识。很少有人相信“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他们沉溺于官商名利,对灵魂的生存状况和质量漠然置之。

“我不知道这是人的进步还是退化。”村民苦笑。

“谁家老人生病了,演一场傩戏,有时病就好了,个中的原因,我也说不清。”每逢当地元宵节和菩萨诞,傩戏团都要演出,多年来,笼罩在傩戏之上的神秘色彩一直不曾散去。

廉江市石角镇文化站新旧两任站长对此深有感慨,“当时科技不发达,人们对很多自然现象都不能理解,傩戏背后蕴含的善恶有报、驱邪祛恶、祈求幸福等等,是一种古老的彰显美德的方法。”

1942年5月,侵华日军向八路军总部所在地山西辽县麻田村进犯,抗日名将左权在指挥部队掩护后方机关突围时,被日寇的炮弹击中而壮烈牺牲,当地群众用傩戏寄托哀思,场面悲凉而又壮观。

@石角傩戏正面临传承困境

由于老一辈艺人相继辞世,现代青少年对傩戏不感兴趣,廉江的石角傩戏正面临困境。

昔日石角傩戏的剧本有200多种,流传至今的只剩100多种,缺失已达一半,叶义潮担心,若不加强整理和保护,不仅是剧本,一些很有价值的面具、服饰、道具也将逐渐消亡,变得无从考究。此外,由于石角傩戏传承十分严格,形式繁杂,要求苛刻,得以传承的人凤毛麟角。

虽然廉江市政府和文化部门为了保护这一民间传统剧种已做出很多努力,每年拨出专项经费加以扶持,“但仍然是杯水车薪。”刘傅广富叹气。

 

作者:许晶盈 李伟 陈希宇

 
这个“玉玺”是刘傅仲珍祖先流传下来的,至少有104年历史

用樟木雕刻而成的傩面具,弥漫着庄严、古老而神秘的气息

   V报网互动

@湛江日报:【廉江石角:濒临失传的傩戏】如今,傩戏被现代人贴上了“落后愚昧”的标签,在廉江石角,现今健在的傩戏传承人只有3名。昔日石角傩戏剧本有200多种,流传至今的只剩100多种。“我不知道这是人的进步还是退化。”村民苦笑。

转发(88)| 评论(26)

@Themis-洁璇:从小都知道,一直想去看但都没有去成,依稀记得旧《还珠》里蒙丹就是混进皇宫里表演傩舞见香妃的。

@芦苇春婷:现在年青人都不会欣赏这个了,更别提继承了。

@高速公路上的CAM: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的没落固然很可惜,但太多这样的遗产了。历史总是在先进文化取代落后文化中更替演变。据我了解,这种戏剧的语言受众范围太窄,剧情单一,有很大的局限性。

@SCAU-周宁昌:传统的东西是宝贝,不要丢在各种文化冲击之下,政府部门应该采取一些保护和扶持政策去支持地方传统文化!人总是要吃饭的,传承者也要活下去!

@ 玩转粤港澳:濒临失传的傩戏,也许若干年后看不到了。

@揭英裕:当一种本用于特定时间里宗教用途的东西搬上舞台,甚至开发旅游就不知道怎么说了。想利用的时候说要保护文化,不想利用就封建迷信…你说游神是该保护还是禁止?

@廉江网:这样的文化遗产应该得到人们应有的保护和传承,不希望我们的子孙后代再也看不到。

@子妤要押胡萝卜镖车 :每次看到这种新闻总会很心痛……

@想逃离冥王星的小小吴: 顶起!虽然没看过,但是傩舞一直是古老的文化精髓~通过它,我们可以更加了解人类的曾经。

躺在廉江石角镇石东村委南海院祭祀台上用樟木雕刻而成的傩面具,造型夸张,弥漫着古老而神秘的气息。带着面具的舞者,其粗犷的动作传达着驱邪逐疫的美好愿望。

但是,这种古老而传统的戏剧被现代人贴上了“落后、愚昧”的标签,流落在民间的各种古老的傩祭实物黯然退出历史舞台,掌握傩祭表演艺术后继乏人。然而,让记者感到欣慰的是,石角傩戏已被列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在公示。

文/图 记者 许晶盈 通讯员 李伟 陈希宇

@流传在石角的“活化石”

傩文化最早的发祥地是湖南西部,而傩戏,则是傩文化的重要载体。经过世代演变,有些地方的傩戏早已失传,有些地方仍有活跃。在廉江石角,就有这种被称为“活化石”的傩戏流传。

据当地人介绍,石角傩戏是一种宗教与艺术,它在傩祭、傩舞、傩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是集祭祀、戏曲、舞蹈、绝技、巫术、击乐、雕刻等元素于一体的传统文艺表演。

除了分布在廉江石角镇以及周边的12个讲涯话的乡镇,还有广西陆川、博白,广东化州等地,辐射面积约为3800平方公里,人口约500万。

@石角傩戏可追溯至明崇祯年间

石角傩戏的形成,可以追溯至明崇祯年间。据光绪二十六年(即1900年)重修的石角镇山底复姓刘傅氏族谱:“暹号玉侖(刘傅氏五世祖,大塘排村人)···明崇祯壬午年,公伤京考国子监,清兵陷京城,公偶见书卷散在地,用巾包回,南逃。回家开视之乃经忏之书。而后潜心研习后,感悟本土祭祀仪式,始创‘傩戏’(石角傩戏)……”

傩戏在石角地区不断流传发展,现今健在的传承人有三名:一是石角傩戏第44代传人——石角镇樟木桥村高承忠;其余二位是石角圩的叶义潮和田头村委的刘傅仲珍,两人均为石角傩戏的第45代传人。

现年68岁的高承忠有着30多年的“戏龄”,是目前石角傩戏资历最深的传承人。据他介绍,石角傩戏从有文字记载开始已经有近四百年的历史,期间吸取了粤剧、雷剧等地方剧种的长处。

@最大特点:人、鬼、神同台共舞

“儿孙辈希望老人长寿,就要演《保福》这台文坛戏;假如家中老人久病缠身,主人就要请傩戏团演一出《解怨》的武坛戏。”叶义潮介绍。

刘傅仲珍为记者即兴表演了一小段傩戏。只见他拿起黑色的犀牛号角鼓腮一吹,雄浑低沉的号角声划破天际,祭台上的傩面具仿佛闻声而立。刘傅仲珍清了清嗓子,开始说唱,字字铿锵有力。一语毕,他的右手将一枚“五雷令”往祭祀台面一拍。

“还有一个是在人间使用‘玉玺’,这个代表皇帝的皇权,作镇鬼驱邪之用。”刘傅仲珍介绍,这个“玉玺”是他爷爷那辈流传下来的,“至少有104年的历史。”

“石角傩戏的最大特点是人、鬼、神同台共舞。”石角傩戏艺术研究会秘书长刘傅广富说。石角的傩戏,是人鬼神同台表演——人能通神,神秉人意。

@“我不知道这是人的进步还是退化”

在现代人的观念里,鬼和神的领域被贴上“落后”、“迷信”的标识。很少有人相信“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他们沉溺于官商名利,对灵魂的生存状况和质量漠然置之。

“我不知道这是人的进步还是退化。”村民苦笑。

“谁家老人生病了,演一场傩戏,有时病就好了,个中的原因,我也说不清。”每逢当地元宵节和菩萨诞,傩戏团都要演出,多年来,笼罩在傩戏之上的神秘色彩一直不曾散去。

廉江市石角镇文化站新旧两任站长对此深有感慨,“当时科技不发达,人们对很多自然现象都不能理解,傩戏背后蕴含的善恶有报、驱邪祛恶、祈求幸福等等,是一种古老的彰显美德的方法。”

1942年5月,侵华日军向八路军总部所在地山西辽县麻田村进犯,抗日名将左权在指挥部队掩护后方机关突围时,被日寇的炮弹击中而壮烈牺牲,当地群众用傩戏寄托哀思,场面悲凉而又壮观。

@石角傩戏正面临传承困境

由于老一辈艺人相继辞世,现代青少年对傩戏不感兴趣,廉江的石角傩戏正面临困境。

昔日石角傩戏的剧本有200多种,流传至今的只剩100多种,缺失已达一半,叶义潮担心,若不加强整理和保护,不仅是剧本,一些很有价值的面具、服饰、道具也将逐渐消亡,变得无从考究。此外,由于石角傩戏传承十分严格,形式繁杂,要求苛刻,得以传承的人凤毛麟角。

虽然廉江市政府和文化部门为了保护这一民间传统剧种已做出很多努力,每年拨出专项经费加以扶持,“但仍然是杯水车薪。”刘傅广富叹气。

 

打开APP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