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12小时内失效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把汉文化融入湛江旅游圈

2012-01-10 16:20 湛江晚报  

徐闻大汉三墩景点。(资料图片)图/记者 欧阳泽

背景:景点虽美却缺少文化精髓

朋友来访,周先生带着朋友在湛江各个旅游景点转了一圈,末了,朋友感触最深的是——湛江景点风景虽美,但反映汉文化和本土特色的景点却不多。

“景点修葺得古色古香,不过能够融入汉文化精髓的似乎没多少。”周先生的朋友说,汉文化包括语言、饮食、汉族艺术、书法、国画、戏剧、音乐等等内容,如果作为旅游城市的湛江,能够将这些汉文化的方方面面融会贯通到景点上的话,将会是一大特色。

据出土文物考证,湛江远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约4000年前夏、商之间)便有了人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今湛江辖地归属象郡。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南部徐闻、海康、遂溪三县属交趾部徐闻县;北部吴川、廉江两县分属交趾部高凉县和合浦县。

湛江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雷州半岛地处祖国大陆最南端,三面环海。硬件方面,湛江“非遗”项目又多又有名,例如人龙舞、傩舞、鹰舞、石狗、泥塑、飘色、雄狮……可谓是数不胜数。可惜的是,这些旅游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未能创造出令人满意的理想效益。更令人担忧的是,我们很多的民间艺术已面临着全面萎缩的困境,后继乏力,有的甚至已濒临消失。

由雷州刘秋海等人大代表在市第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联名提出了《要求把汉文化融入湛江的旅游圈的议案》,拟作为建议。

现状:旅游文化还是文化旅游?

据人大代表们提交的建议所反映,近年来,湛江市结合本地实际,大力推进文化大市建设,特别是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加快建设以湛江为中心的粤西城镇群之后,湛江市加大了文化建设力度,挖掘、整合、保护和利用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具有湛江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大力构建粤西文化中心。

尤其是徐闻,于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县,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在汉代,徐闻又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非常繁华发达,有“欲拔贫,诣徐闻”的美誉。徐闻与海南隔海相望,现在国家要把海南建设成国际旅游岛。除了给国内的旅游省份树立一个如何利用环境资源的形象以外,更主要还是要和泰国、马来西亚等亚洲有海岛的国家进行竞争,借机向世界宣传我们的资源和环境。

与日本、朝鲜、韩国、东亚及东南亚部分地区的文化联系最密切的就是汉文化。建议指出,汉文化不仅成为中国的正统文化,也是历史上唯一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影响和渗透的文化。汉文化存在和影响的东亚和东南亚地区被统称为“汉文化圈”。汉文化圈是以儒家文化构建并以汉字为文化载体的区域的统称。汉文化圈包括中国(含香港、澳门和台湾)、朝鲜、韩国、日本、越南、老挝、缅甸、泰国和新加坡等国以及其它东南亚国家的华人地区。

“湛江为何不借此‘东风’大力开发徐闻的汉文化旅游业,以吸引世界游客来带动湛江经济迅速发展。现在湛江工业发展进入了良好时期,晨鸣纸浆、中科炼化、宝钢等一批大项目在湛江上马建设,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湛江的整体经济前景锦绣,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旅游发展潜质将成为下一步湛江经济发展的重点。”有人大代表发出了声音。

代表们认为,如果能够采取积极措施,把汉文化与湛江土著的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开发,一定能够吸引广大游客。因此,有代表建议把汉文化融入湛江的旅游圈,把湛江建设成内涵丰富、汉唐遗风浓郁、历史文化胜迹与现代山水美景交相辉映的精品旅游区。最大程度地挖掘开发旅游资源,创造最大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社会效益,实现湛江旅游业的纵向发展,更好地对接“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发展战略,以汉文化为核心,实现湛江由旅游文化向文化旅游的转变。

建议: 打造“大汉新城”项目

政府有关部门带头或倡导湛江汉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发展汉文化旅游产业,借助国家开发海南国际旅游岛的“东风”,在一海相隔的徐闻或湛江发展汉文化,开发一个“大汉新城”项目。学习徐州汉文化发展的精髓,展现湛江大汉文化风采,拾大汉丝路古港遗风,叹千年古港。吸引世界游人慕名前来观赏、游玩这珍贵的旅游胜景。

打造“大汉新城”项目,建设集历史博览、园林景观、旅游休闲、商住教育、艺术表演于一体的汉文化精品旅游港口。既可“传承汉代文明,弘扬民族精神”,又可加大宣传湛江的力度,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让国人更好地了解湛江,让世界更好地认识湛江。全面提升湛江旅游品位,树立良好的旅游景区形象,带动湛江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当然,我们回望强汉盛唐的星空,回眸历史,不仅仅是为了追寻历史古迹,更多的是为了找到自信,让我们更文明更强大起来。虽然那两个“盛世”朝代离我们已经愈来愈遥远,但我们可以创造出一些新的奇迹,让后人为我们“缔造”的又一个“盛世”而深感荣耀。

作者:陈彦

徐闻大汉三墩景点。(资料图片)图/记者 欧阳泽

背景:景点虽美却缺少文化精髓

朋友来访,周先生带着朋友在湛江各个旅游景点转了一圈,末了,朋友感触最深的是——湛江景点风景虽美,但反映汉文化和本土特色的景点却不多。

“景点修葺得古色古香,不过能够融入汉文化精髓的似乎没多少。”周先生的朋友说,汉文化包括语言、饮食、汉族艺术、书法、国画、戏剧、音乐等等内容,如果作为旅游城市的湛江,能够将这些汉文化的方方面面融会贯通到景点上的话,将会是一大特色。

据出土文物考证,湛江远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约4000年前夏、商之间)便有了人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今湛江辖地归属象郡。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南部徐闻、海康、遂溪三县属交趾部徐闻县;北部吴川、廉江两县分属交趾部高凉县和合浦县。

湛江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雷州半岛地处祖国大陆最南端,三面环海。硬件方面,湛江“非遗”项目又多又有名,例如人龙舞、傩舞、鹰舞、石狗、泥塑、飘色、雄狮……可谓是数不胜数。可惜的是,这些旅游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未能创造出令人满意的理想效益。更令人担忧的是,我们很多的民间艺术已面临着全面萎缩的困境,后继乏力,有的甚至已濒临消失。

由雷州刘秋海等人大代表在市第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联名提出了《要求把汉文化融入湛江的旅游圈的议案》,拟作为建议。

现状:旅游文化还是文化旅游?

据人大代表们提交的建议所反映,近年来,湛江市结合本地实际,大力推进文化大市建设,特别是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加快建设以湛江为中心的粤西城镇群之后,湛江市加大了文化建设力度,挖掘、整合、保护和利用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具有湛江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大力构建粤西文化中心。

尤其是徐闻,于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县,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在汉代,徐闻又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非常繁华发达,有“欲拔贫,诣徐闻”的美誉。徐闻与海南隔海相望,现在国家要把海南建设成国际旅游岛。除了给国内的旅游省份树立一个如何利用环境资源的形象以外,更主要还是要和泰国、马来西亚等亚洲有海岛的国家进行竞争,借机向世界宣传我们的资源和环境。

与日本、朝鲜、韩国、东亚及东南亚部分地区的文化联系最密切的就是汉文化。建议指出,汉文化不仅成为中国的正统文化,也是历史上唯一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影响和渗透的文化。汉文化存在和影响的东亚和东南亚地区被统称为“汉文化圈”。汉文化圈是以儒家文化构建并以汉字为文化载体的区域的统称。汉文化圈包括中国(含香港、澳门和台湾)、朝鲜、韩国、日本、越南、老挝、缅甸、泰国和新加坡等国以及其它东南亚国家的华人地区。

“湛江为何不借此‘东风’大力开发徐闻的汉文化旅游业,以吸引世界游客来带动湛江经济迅速发展。现在湛江工业发展进入了良好时期,晨鸣纸浆、中科炼化、宝钢等一批大项目在湛江上马建设,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湛江的整体经济前景锦绣,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旅游发展潜质将成为下一步湛江经济发展的重点。”有人大代表发出了声音。

代表们认为,如果能够采取积极措施,把汉文化与湛江土著的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开发,一定能够吸引广大游客。因此,有代表建议把汉文化融入湛江的旅游圈,把湛江建设成内涵丰富、汉唐遗风浓郁、历史文化胜迹与现代山水美景交相辉映的精品旅游区。最大程度地挖掘开发旅游资源,创造最大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社会效益,实现湛江旅游业的纵向发展,更好地对接“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发展战略,以汉文化为核心,实现湛江由旅游文化向文化旅游的转变。

建议: 打造“大汉新城”项目

政府有关部门带头或倡导湛江汉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发展汉文化旅游产业,借助国家开发海南国际旅游岛的“东风”,在一海相隔的徐闻或湛江发展汉文化,开发一个“大汉新城”项目。学习徐州汉文化发展的精髓,展现湛江大汉文化风采,拾大汉丝路古港遗风,叹千年古港。吸引世界游人慕名前来观赏、游玩这珍贵的旅游胜景。

打造“大汉新城”项目,建设集历史博览、园林景观、旅游休闲、商住教育、艺术表演于一体的汉文化精品旅游港口。既可“传承汉代文明,弘扬民族精神”,又可加大宣传湛江的力度,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让国人更好地了解湛江,让世界更好地认识湛江。全面提升湛江旅游品位,树立良好的旅游景区形象,带动湛江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当然,我们回望强汉盛唐的星空,回眸历史,不仅仅是为了追寻历史古迹,更多的是为了找到自信,让我们更文明更强大起来。虽然那两个“盛世”朝代离我们已经愈来愈遥远,但我们可以创造出一些新的奇迹,让后人为我们“缔造”的又一个“盛世”而深感荣耀。

打开APP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