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哈尔滨市举行环卫系统公开招聘人员培训结业式,448名面向全国招聘的事业编制环卫工人正式走上清扫保洁作业一线。据了解,本次公开招聘最终录取的448名环卫工人中共有7名研究生,培训结束后他们将正式走上环卫工作岗位。有研究生表示:“就算是死,我也要死在编制里。”(2013年1月14日《新华网》)
事情有因才有果。7名研究生在哈尔滨当环卫工引起不小的轰动,但更令人激动的是这7名研究生是从2954人本科生和29研究生中“脱颖而出”,所以才有所谓的“就算是死,我也要死在编制里”一番近乎赌咒发誓的感慨。对于年轻人的选择,我们可以理解,因为这些“死也要死在编制里”的高学历应聘者,其实是希望“活在春天里”,活在美好的“编制里”。
环卫工人竞聘激烈不是中国一些地方独有的现象,在韩国也如此。韩国昌原市招聘环卫工人年薪可达3200多万韩元,折合人民币约18万元,每月达到267万韩元,韩国9级公务员的起步月薪为120万韩元,环卫工人的收入俨然超过了很多韩国公务员。韩国的环卫工人显然有体面的收入也颇受社会尊重,反而,我国环卫工人普遍工资不高。在韩国环卫工竞聘中,绝大多数为高中毕业生,他们可以允许高中毕业的人参与竞聘,而我们却不能。环卫工难道需要个个都是高学历吗?韩国更多注重应聘者的体能考试,而我们招聘事业编制环卫工人似乎都是笔试和面试,更注重学历考试。因此研究生争当环卫工,并非就业繁荣,反而映衬出制度尴尬。大学生为编制考环卫工人其实是一则现实的当代就业隐喻。
无独有偶。济南有5名大学毕业生从391名报考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挖茅坑的掏粪工。十几年前,《中国青年报》那篇经典报道《北京最后的粪桶》,直击返城知青当掏粪工的艰辛生活,令无数人感慨落泪。然而,时事难料,北京的粪桶早已消失,济南大学生却又重新扛了起来。大学生们争着扛起粪桶跳舞,让人闻到一股刺鼻的异味——这是对民众传统思维的颠覆性冲击,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绝妙讽刺。正如一个掏粪女大学生的自白如此写道:“姐掏的不是大粪,而是编制。”她们认为扛起粪桶就等于抓住了铁饭碗,让我们看到编制带来的职业差距。环卫掏粪竞聘激烈折射出当前体制的尴尬,值得好好研究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