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港城各中小学进行了期末考试,孩子成绩优或差,都是家长最关心的。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了激励孩子在期末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很多家长采取了“利诱”的方式,称考好就给予物质奖励。专家认为,物质奖励是一把双刃剑,使用得当,可以激励孩子;把握不好,则容易变成责任交换,所以不宜提倡。

案例1:三科成绩在290分以上,孩子收大红包
在霞山某小学读六年级的茵茵(化名)告诉记者,考试前一天,她就和妈妈谈好了,如果她期末考得好,今年的红包就让她做主。平日的茵茵粗心大意,考试被扣了不少冤枉分。过年亲友相逢,总免不了问孩子的成绩,孩子考得好就会光彩,考得差就会没面子。为此她妈妈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要认真读题、审题,要细心点,争取三科考试290分以上,我就让你当一回红包的主人。”
原来,茵茵早就看上了好朋友莉莉的iPad3,小巧精美,可以玩游戏、看电影、玩微博和QQ,自拍相片还能美化处理得跟明星一样,看得她心痒痒的。茵茵每年的红包大概是五千元,一旦打了“胜战”,她打算买一台iPad3外加一部触屏智能手机。
案例2:七科考出好成绩,奖励300元的新衣
读初一的小诚开学时成绩排全班前十名,后来掉队了,成绩只排在20名左右。为此张妈妈很苦恼,“孩子回家也不做作业,说在学校完成了。让他复习、预习,总是一副慢吞吞的模样。我也不知如何提高他的学习积极性。”期中考试后开家长会,不少家长凑在一起议论,历年的升中考试,全级排前200名才能考上本校高中。听到这些,张妈妈心急如焚,“以儿子现在的成绩,岂不是没希望了?恐怕又要花一笔‘择校费’。”
考试前几天,儿子无意中提起了CF游戏周边商品很酷、很潮流。张妈妈突然萌发鼓励孩子的念头,“孩子,你看看喜欢哪一款?”小诚打开了CF游戏周边商品的网页,嘴里不时发出“哇哇”的声音。“这一款CF红色魅影连帽卫衣好有型啊,我喜欢!”小诚兴奋得双眼发光。“如果七科都考出好成绩,我就奖给你。”张妈妈认真地说。
“可是衣服要300元,很贵啊?”
“没问题,只要你能考好。”张妈妈向儿子许诺。她心想,难得儿子情有所钟,就当做给儿子买件新年衣服,也许真能“刺激”出好成绩。
各方心声:物质奖励短期有效,不利于长期发展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虽然有部分家长通过物质奖励来促进孩子提高学习成绩,但更多的家长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得到物质奖励。
李阿姨认为,物质奖励在短期可以刺激孩子提高成绩,但不利于长远发展。“如果长期这么做,会打击孩子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孩子凡事都用分数来跟你讲条件,这样好烦啊!”李阿姨说,“班上有部分家长采取物质奖励的方式,导致许多孩子心痒痒的,也回家跟父母讲条件。我提倡的奖励内容是满足孩子的一个小心愿,这个心愿必须有益于学习。譬如,取得好成绩可以奖励一些学习文具或书本,让孩子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或者送孩子一个羽毛球拍,让他们寒假期间多锻炼身体。”
孩子考好给予物质奖励,霞山某小学杨老师很不赞成家长这种做法。杨老师说,学习是孩子的事,家长用物质奖励孩子,剥夺孩子学习的主动权,容易使孩子不把学习当一回事。鼓励孩子自觉学习,让他们持之以恒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考试前,家长不要过分紧张,也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让孩子轻松应考。
也有老师认为,家长应该让孩子知道,学习是自己应该做的事,不能让孩子的行为习惯全依赖外部奖励。聪明的家长一般在如何激发和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方面下功夫,而不应简单地奖励物质。如果引导不好,可能会引发孩子的攀比心理,这对孩子今后的发展很不利。
专家观点 >>> 物质奖励不宜提倡
真正好家庭幸福教育指导师袁玮骅:物质奖励是一把双刃剑,使用得当,可以激励孩子;把握不好,则容易伤到孩子,所以这种方法并不妥。长期这样做,很容易形成责任交换,让孩子以为他是在帮家长学习,并没有打开孩子的内动力,还容易导致孩子的物资欲望越来越强。
要改善这种状况,家长必须转变观念,譬如孩子考试前,家长不要跟孩子强调一定要考出好成绩,更不要承诺考了多少分就给予物质奖励。家长平时就应该引导孩子主动学习,并且多点赏识孩子。特别是在孩子不知情的情况下,家长偶尔给予孩子一些意外惊喜,这样更能促进孩子主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