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12小时内失效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徐阳旧八景之一 徐闻登云塔

2013-02-03 16:02 湛江晚报  

    

登云塔塔高七层,是一座八角形楼阁式砖室塔。 图/记者张锋锋 通讯员邢斌

    每只塔角都装有铁鹦鹉,鹦鹉嘴上挂着一只铜铃。 图/记者张锋锋 通讯员邢斌

    塔内中央有一根巨大的木柱支撑塔顶。图/记者张锋锋 通讯员邢斌

    在徐闻城中心地带,有一座高七层(高36.41米)的八角形楼阁式砖室塔,门额有石匾,刻有“登云塔”三个大字,落款为“天启三年仲春吉日,赤城应世虞题”。登云塔俗称“风塔”、“文塔”,它位于徐闻城区文塔路及东方一路交接处,民主路中段。由于塔处县城中心,登临绝顶不但可以俯瞰全城风光,每逢晴天,附近居民从这里还可以远眺南海和琼岛的风光,故徐闻人将之誉为“雁塔嘲风”,列为徐阳旧八景之一。

    1 距今398年

    从徐闻县市区出发,不到三分钟的车程,在民主路中段就能看到这座古塔。当地文化部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登云塔是由明朝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的知县赵一鹤奠基,中间历时8年,到了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的知县应世虞时才竣工落成。至今已有398年,因古代有“风水”的说法,又用塔象征文笔,于是取名为“登云塔”,又因为它属于风水塔,故当地人又将之称为“风塔”,意在荫护士子青云直上,高中科甲。塔身为八角梭合形,高为36.41米,共分为七层,每层都有内层,体积自下而上逐层递减。在塔的内室,由石阶组成的阶梯设在夹墙中间,贴着内室盘旋而上,从塔底部算起,一共要攀上190级石阶才能到达塔顶。

    “顺丁结构是它的建筑特色之一”。当地文化局有关人员介绍,整个塔的主体部分由石砖泥沙构成,砌法为一顺一丁,因此从外部来看,不难看出整个塔每层的平座外侧均有线砖和牙砖相间装饰,不但让塔身坚固还十分美观。

    说起登云塔的外观就不得不提及底层和塔刹的建筑特色。塔的底层高5.8米,这一层共设有外墙七面,朝东开有一扇门,其余均为假门,朝东的门高约2.53米,宽0.90米,人们就是从这个门出入。该门上端呈金字形。距门顶0.2米外镶一石匾,题有“登云塔”三个大楷字。右款纵向写有:“天启五年仲春吉日”,左款刻有:“赤城应世虞题”,整块匾长1.22米,宽0.66米。内墙正西面有神龛内立两樽木雕像,分别是建塔知县赵一鹤与应世虞。而用于镇塔之用的塔刹高为2.5米,内部置有铁铸覆盆,盆上有铭文“徐闻县文塔顶灵鼎钟共用银伍拾两”。

    2 历经数次翻修

    高七层的塔外,八角形的塔身上,每只角都装有铁鹦鹉,鹦鹉嘴上各挂着一只铜铃,清风徐来,铜铃作响,别有一番韵味。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到访徐闻时都会到此驻足流连,对登云塔极尽赞美之词。清时琼州学府教授骆克良曾为之题诗云“窗开面面塔临风,若雁高翔啸半空。无翅能飞冲碧汉,有铃独语叩苍穹。声倾北寺惊寒鹤,影倒南塘映彩虹。名字一经题不朽,墨坛千古重文雄。”

    登云塔是徐闻现存唯一比较完整的明代建筑,它对研究当时社会状况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研价值。建国后,登云塔曾多次得到妥善的保护和维修。1983年3月,徐闻县人民政府将登云塔列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登云塔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6月,徐闻县政府拨款20余万元重修,扩建塔台葺新塔身,指定文化部门对该塔加强保护和管理,并购置了装饰灯,进行美化亮化,使该塔显得更加伟岸壮观,并另立登云塔重修碑和文物保护标志碑,供人瞻仰。1999年9月,湛江市政府将登云塔列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徐闻文化部门又将其申报为第七批广东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时至今日,虽然已经经过了398年,但至今古塔风貌依然。

    3 古时学子的精神支柱

    “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但在古代,参加科举考试这行,可是一件天大的事情。学子一旦飞上枝头变凤凰,就会使整个家族甚至整个村庄改变命运,于是科举几乎成了读书人唯一的出路,只有考取功名朝中任职才能光宗耀祖。飞黄腾达,特别是在科举制度最为鼎盛的明代,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只为金榜题名。

    而徐闻的登云塔,它作为文笔的象征,一直都是当地读书人精神指引和支柱,它美好的寓意一直指引着当地学子不断积极向上。徐闻虽然受社会环境和条件的局限,但依然出了不少人才,先后就有明代进士邓宗龄,举人陈向庭、梁秉忠,清代进士邦俊杰、苏其章,举人邓国霖、黄镇东等人。

    登云塔建筑独具匠心,还流传着一段脍炙人口的美妙神话。相传很久以前的一天,天上貌美如花的七仙女下凡,刚好落在徐闻县镜,看到自然风景很迷人堪称人间仙境,就喜欢上这个地方,七仙女为了以后能天上地下来去自如便决定偷偷地造一座通往天宫的通天塔。晚上天一黑,七仙女施展仙法悄悄地动工了,没到两个时辰就造了七层,恰在此时却被一个巡夜的土地公看见,土地公心想,这塔已经建这么高了,再继续造下去通到云端还了得?到时候凡人也顺着这塔爬上天宫岂不扰乱天庭乱了界?万万不可呀!于是,土地公冥思苦想终于计上心头:假鸡啼。七仙女正兴致勃勃忙得不亦乐乎一下子忘了时辰,一听到公鸡喔喔啼,还真以为天快亮了,急急忙忙将塔封了顶,腾云回天宫去了。结果塔只建成七层,而且把盖顶的两口宝锅草草盖上了事。三天后,宝锅自行飞升,一口落到石岭,化成石岭塘;一口落到流梅溪,化成响水潭。

    4 塔前广场成雷歌擂台

    记者采访过程中看到,如今的登云塔下方的小广场已经成为当地居民载歌载舞的娱乐场地。当地人告诉记者,现在每天在登云塔小广场前,总会汇聚起一大批雷歌爱好者,有的站着或坐着聆听,有的登台倾情演唱,吸引很多休闲群众过来凑热闹而围得水泄不通。这些来自全县各地的雷歌爱好者,或按不同的班组,或自发性摆起了“雷歌擂台”,每天聚在一起唱起雷歌,已经成为徐闻县的一道文化风景线。

    一位大姐告诉记者,每天吃过午饭就会带着乐器和几名好友一起,各自分工,或唱或负责配乐。只要他们的雷歌声一响起,周围就会有很多雷歌爱好者前来娱乐。

作者:冯斐 陈直 闵志

    

登云塔塔高七层,是一座八角形楼阁式砖室塔。 图/记者张锋锋 通讯员邢斌

    每只塔角都装有铁鹦鹉,鹦鹉嘴上挂着一只铜铃。 图/记者张锋锋 通讯员邢斌

    塔内中央有一根巨大的木柱支撑塔顶。图/记者张锋锋 通讯员邢斌

    在徐闻城中心地带,有一座高七层(高36.41米)的八角形楼阁式砖室塔,门额有石匾,刻有“登云塔”三个大字,落款为“天启三年仲春吉日,赤城应世虞题”。登云塔俗称“风塔”、“文塔”,它位于徐闻城区文塔路及东方一路交接处,民主路中段。由于塔处县城中心,登临绝顶不但可以俯瞰全城风光,每逢晴天,附近居民从这里还可以远眺南海和琼岛的风光,故徐闻人将之誉为“雁塔嘲风”,列为徐阳旧八景之一。

    1 距今398年

    从徐闻县市区出发,不到三分钟的车程,在民主路中段就能看到这座古塔。当地文化部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登云塔是由明朝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的知县赵一鹤奠基,中间历时8年,到了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的知县应世虞时才竣工落成。至今已有398年,因古代有“风水”的说法,又用塔象征文笔,于是取名为“登云塔”,又因为它属于风水塔,故当地人又将之称为“风塔”,意在荫护士子青云直上,高中科甲。塔身为八角梭合形,高为36.41米,共分为七层,每层都有内层,体积自下而上逐层递减。在塔的内室,由石阶组成的阶梯设在夹墙中间,贴着内室盘旋而上,从塔底部算起,一共要攀上190级石阶才能到达塔顶。

    “顺丁结构是它的建筑特色之一”。当地文化局有关人员介绍,整个塔的主体部分由石砖泥沙构成,砌法为一顺一丁,因此从外部来看,不难看出整个塔每层的平座外侧均有线砖和牙砖相间装饰,不但让塔身坚固还十分美观。

    说起登云塔的外观就不得不提及底层和塔刹的建筑特色。塔的底层高5.8米,这一层共设有外墙七面,朝东开有一扇门,其余均为假门,朝东的门高约2.53米,宽0.90米,人们就是从这个门出入。该门上端呈金字形。距门顶0.2米外镶一石匾,题有“登云塔”三个大楷字。右款纵向写有:“天启五年仲春吉日”,左款刻有:“赤城应世虞题”,整块匾长1.22米,宽0.66米。内墙正西面有神龛内立两樽木雕像,分别是建塔知县赵一鹤与应世虞。而用于镇塔之用的塔刹高为2.5米,内部置有铁铸覆盆,盆上有铭文“徐闻县文塔顶灵鼎钟共用银伍拾两”。

    2 历经数次翻修

    高七层的塔外,八角形的塔身上,每只角都装有铁鹦鹉,鹦鹉嘴上各挂着一只铜铃,清风徐来,铜铃作响,别有一番韵味。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到访徐闻时都会到此驻足流连,对登云塔极尽赞美之词。清时琼州学府教授骆克良曾为之题诗云“窗开面面塔临风,若雁高翔啸半空。无翅能飞冲碧汉,有铃独语叩苍穹。声倾北寺惊寒鹤,影倒南塘映彩虹。名字一经题不朽,墨坛千古重文雄。”

    登云塔是徐闻现存唯一比较完整的明代建筑,它对研究当时社会状况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研价值。建国后,登云塔曾多次得到妥善的保护和维修。1983年3月,徐闻县人民政府将登云塔列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登云塔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6月,徐闻县政府拨款20余万元重修,扩建塔台葺新塔身,指定文化部门对该塔加强保护和管理,并购置了装饰灯,进行美化亮化,使该塔显得更加伟岸壮观,并另立登云塔重修碑和文物保护标志碑,供人瞻仰。1999年9月,湛江市政府将登云塔列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徐闻文化部门又将其申报为第七批广东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时至今日,虽然已经经过了398年,但至今古塔风貌依然。

    3 古时学子的精神支柱

    “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但在古代,参加科举考试这行,可是一件天大的事情。学子一旦飞上枝头变凤凰,就会使整个家族甚至整个村庄改变命运,于是科举几乎成了读书人唯一的出路,只有考取功名朝中任职才能光宗耀祖。飞黄腾达,特别是在科举制度最为鼎盛的明代,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只为金榜题名。

    而徐闻的登云塔,它作为文笔的象征,一直都是当地读书人精神指引和支柱,它美好的寓意一直指引着当地学子不断积极向上。徐闻虽然受社会环境和条件的局限,但依然出了不少人才,先后就有明代进士邓宗龄,举人陈向庭、梁秉忠,清代进士邦俊杰、苏其章,举人邓国霖、黄镇东等人。

    登云塔建筑独具匠心,还流传着一段脍炙人口的美妙神话。相传很久以前的一天,天上貌美如花的七仙女下凡,刚好落在徐闻县镜,看到自然风景很迷人堪称人间仙境,就喜欢上这个地方,七仙女为了以后能天上地下来去自如便决定偷偷地造一座通往天宫的通天塔。晚上天一黑,七仙女施展仙法悄悄地动工了,没到两个时辰就造了七层,恰在此时却被一个巡夜的土地公看见,土地公心想,这塔已经建这么高了,再继续造下去通到云端还了得?到时候凡人也顺着这塔爬上天宫岂不扰乱天庭乱了界?万万不可呀!于是,土地公冥思苦想终于计上心头:假鸡啼。七仙女正兴致勃勃忙得不亦乐乎一下子忘了时辰,一听到公鸡喔喔啼,还真以为天快亮了,急急忙忙将塔封了顶,腾云回天宫去了。结果塔只建成七层,而且把盖顶的两口宝锅草草盖上了事。三天后,宝锅自行飞升,一口落到石岭,化成石岭塘;一口落到流梅溪,化成响水潭。

    4 塔前广场成雷歌擂台

    记者采访过程中看到,如今的登云塔下方的小广场已经成为当地居民载歌载舞的娱乐场地。当地人告诉记者,现在每天在登云塔小广场前,总会汇聚起一大批雷歌爱好者,有的站着或坐着聆听,有的登台倾情演唱,吸引很多休闲群众过来凑热闹而围得水泄不通。这些来自全县各地的雷歌爱好者,或按不同的班组,或自发性摆起了“雷歌擂台”,每天聚在一起唱起雷歌,已经成为徐闻县的一道文化风景线。

    一位大姐告诉记者,每天吃过午饭就会带着乐器和几名好友一起,各自分工,或唱或负责配乐。只要他们的雷歌声一响起,周围就会有很多雷歌爱好者前来娱乐。

打开APP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