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是否尊重师长,是老师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而作为老师,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学生只有在得到尊重,得到理解,得到鼓励的氛围中,才能释放潜在的能量,取得更大的成绩。 近日,湛江市第八小学的王春凤老师就她日前遇到的一个案例,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畅谈如何打开学生心门,怎样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长大后,我成了一名人民教师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每当听到这首歌,王老师就会热泪盈眶。王老师是一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广西女孩,她坦言,如果没有当年大山里老师的坚持和付出,今天她就不可能成为一名人民教师。
小时候,王老师在一所特别偏远、特别贫困的山村学校读书,全校100多名学生,只有2位老师。年近50岁的李老师和杨老师既是他们的老师,又是他们的生活保姆;既是门卫,又是清洁工。但他们无怨无悔,还把学生们当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呵护着。平时,除了上课,他们还要给孩子们做午饭;放学了,山路坎坷,老师们还要带孩子们翻山越岭,一个个送回家。遇上雨天,河水高涨,他们还划着竹排送孩子们过河。年复一年,老师们一直重复着这些平凡的事,从不喊苦叫累。“有一次,我的腿受伤了,杨老师背着我去医院看病,来回6个多小时的山路,趴在老师佝偻的背上,看着滴滴汗珠从他斑白的头发里掉下来,听着他越来越粗重的喘息声,我多希望那看不到头的山路能短一些,再短一些!我暗下决心,以后一定要成为一名教师,像他们爱我一样,去爱我的学生!”王老师回忆说。
像我的老师们一样,把爱传给学生
毕业后,王老师梦想成真,成为一名人民教师。踏上讲台的第一天,她就认识了一个叫小雨(化名)的孩子。他矮小瘦弱,穿着又旧又皱,总是一个人躲在角落里默不作声,一些调皮的同学经常嘲讽他、捉弄他,而他也不反抗,默默地承受着。王老师经过家访得知,小雨的爸爸是一名残疾人,妈妈也下岗在家,日子过得很艰难,因此他很自卑。于是,王老师经常找机会跟他谈心,还偷偷安排其他同学亲近他,和他一起学习、玩乐,希望他能感受到大家的关爱,从而融入班集体,但效果不是很好。
直到有一天,一位同学来报告说小雨打架了。王老师急忙跑到教室,看到班里一位调皮的男同学正拉扯着小雨,嘲笑他贴着商标牌的衣服。而矮小的小雨满面通红,青筋暴起,用尽力气死死保护着那个商标牌。王老师喝住他们,随后把他们带到办公室。小雨委屈、气愤、伤心地哭喊着:“他扯我的新衣服和牌子!”说罢,竟坐在地上嚎啕大哭。王老师了解得知,新衣服是他爸爸送他的。看着这个无助的孩子,王老师当时很心疼,用手轻轻摸摸他的头,等他的情绪平静下来,她告诉小雨:“你的衣服真漂亮!”小雨听了,诧异地望着王老师,又心疼地抚摸着被弄皱的新衣服。王老师继续说:“这衣服贴上这个牌子后,更漂亮了!”小雨顿了一下,又放声大哭,仿佛积压在他心底很久的郁闷和伤心终于发泄了出来。
了解清事件的来龙去脉后,王老师带着小雨回到教室,对学生们说:“同学们,爱的回应有很多种形式,我们应该向小雨(化名)学习,学习他用珍爱爸爸送的礼物来爱自己的爸爸!”话音一落,同学们对他报以热烈的掌声。后来,小雨笑容多了,人也变得开朗,慢慢融入了集体,学习成绩也有所进步。“虽然现在我不再教他了,但这段时间,他每次在校园里遇到我,都腼腆地跟我打招呼,向我绽开稚气、纯真的笑脸。望着那张小小的面庞,我深刻地理解了冰心老师说的那句话——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有了爱,才有教育的先机。此刻,我多想对我曾经的老师说:老师,我长大了,我真的成了你,我要在我的教室里放飞更多的希望。”王老师说,“当年,我的老师摇着那支竹桨,让我们的未来挣脱了束缚;当年,我的老师撑着那只小竹排,把我们的梦想撑出了大山;如今,我一定要将这份温暖传递,将希望传递,将师爱传递!”
专家观点:
老师要善于和学生沟通
湛江市第八小学谢文东校长告诉记者,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感性的交情,也是爱的投入。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当学生遇到不顺心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
如何让这种消极的影响降到最低?他认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