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12小时内失效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致我们“暮气沉沉”的青春

2013-05-16 09:34 湛江新闻网  

    近日,人民网一篇题为《莫让青春染暮气》的文章,引发了社会热议,文章说:似乎在一夜之间,80后一代集体变“老”了。先是怀旧。他们唱着“老男孩”,感叹消逝在记忆里穿着海魂衫皮凉鞋的夏天,怀念看过的连环画,还有那些年一起追过的女孩。再是叹老。一群在父母看来还是小孩的80后,在比自己更小的小孩面前大叹“老了”“心好累,感觉不会再爱了”……

    很不幸,我正是暮气沉沉的80后大军末班车的一员,不得不悲催地表示含泪中枪。

    不错,80后,年纪最大的不过34岁,最小的才24岁,在年龄段正在被重新划分,44岁以下都成为年青人的新时代,这一代人却早早叹老。正当好年华,本该朝气蓬勃的我们却提前“衰老”,暮气沉沉,原因何在?

    如果说一个人的暮气沉沉,是个人问题,一群人暮气沉沉,就应该是环境问题。我们这一代,是尴尬的一代。当我们读小学甚至还没读书的时候,读大学是不用钱的,可等我们好不容易踏进了大学的校门,读小学开始不用钱了。当我们不能挣钱的时候,房子是国家分配的,可当我们开始挣钱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一步步地沦为了“房奴”、“车奴”、“婚奴”、“孩奴”等一系列“新时代奴隶”。当我们还没出来工作的时候,工作也是分配的,可当我们开始参加工作的时候,却开始承受“毕业即失业”的尴尬,然后磕磕碰碰才勉强找份饿不死人的工作。

    十几二十年的寒窗苦读,终于走出校门,在喧嚣繁华的城市富丽堂皇的建筑里早出晚归,每月却拿着仅仅够交房租和勉强糊口的薪水,面对远方来个好友都没有能力充当东道主的尴尬。叫我们怎么不产生个体的无助与压力?

    我们这一代,是拼爹的时代,其特征是:老子是儿子的通行证。在别人有的是背景,我们有的只是背影的上一代遗留问题上,我们同样面临着重重打击,人家20出头就当镇长,副县长甚至副市长,升级比升国旗还快,而我们好不容易上个大学,都有人大代表献言:不让农村的孩子上大学。这样的悬殊命运,使80后集体遭遇着精神上的迷茫。

    我认识的很多80后朋友,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被生活压力硬分成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异乡务工人员三种社会人群,当完整的家庭被分割成几块,亲情被剪辑成几段,安全感严重缺失的80后,朝气又从何谈起?

    我们这一代,成长于改革开放年代,有着动画片和汽水陪伴的美好童年,也曾有做不完的作业;遇上了高考不断改革和扩招的时代契机,也碰上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的就业竞争;巧逢了信息化、工业化升级发展的经济全球化潮流,也感受了经济危机和金融海啸带来的史无前例的生存困境;踏入了一个具有空前流动性的社会,也饱尝着无根化带给我们的强烈漂泊感。年轻的标志之一就是有梦想,敢于做梦。要使80后扫除暮气,焕发活力,首先,需要社会打破阶层固化,给80后创造做梦的机会,支持逆袭,创造逆袭;其次,为年轻人敞开机会之门,提供充满公平和正义的竞争环境和上升空间,因为80后缺的不是激情和能力,缺的是合理公正的渠道;最后,包容创新之举,支持并鼓励年轻人锐气与朝气并存。打造一个接纳我们敢想敢做,敢为人先,直抒胸臆的行事方式,鼓励我们不拘一格,敢于创新的思维方式的“炼钢平台”。

    唯有全方位地激发一个阳光明媚、生机盎然的社会大环境,年轻人才会一扫暮气,焕发朝气与活力,重拾理想,敢于梦想,无所畏惧地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伟大的中国梦。

作者:张廷丽

    近日,人民网一篇题为《莫让青春染暮气》的文章,引发了社会热议,文章说:似乎在一夜之间,80后一代集体变“老”了。先是怀旧。他们唱着“老男孩”,感叹消逝在记忆里穿着海魂衫皮凉鞋的夏天,怀念看过的连环画,还有那些年一起追过的女孩。再是叹老。一群在父母看来还是小孩的80后,在比自己更小的小孩面前大叹“老了”“心好累,感觉不会再爱了”……

    很不幸,我正是暮气沉沉的80后大军末班车的一员,不得不悲催地表示含泪中枪。

    不错,80后,年纪最大的不过34岁,最小的才24岁,在年龄段正在被重新划分,44岁以下都成为年青人的新时代,这一代人却早早叹老。正当好年华,本该朝气蓬勃的我们却提前“衰老”,暮气沉沉,原因何在?

    如果说一个人的暮气沉沉,是个人问题,一群人暮气沉沉,就应该是环境问题。我们这一代,是尴尬的一代。当我们读小学甚至还没读书的时候,读大学是不用钱的,可等我们好不容易踏进了大学的校门,读小学开始不用钱了。当我们不能挣钱的时候,房子是国家分配的,可当我们开始挣钱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一步步地沦为了“房奴”、“车奴”、“婚奴”、“孩奴”等一系列“新时代奴隶”。当我们还没出来工作的时候,工作也是分配的,可当我们开始参加工作的时候,却开始承受“毕业即失业”的尴尬,然后磕磕碰碰才勉强找份饿不死人的工作。

    十几二十年的寒窗苦读,终于走出校门,在喧嚣繁华的城市富丽堂皇的建筑里早出晚归,每月却拿着仅仅够交房租和勉强糊口的薪水,面对远方来个好友都没有能力充当东道主的尴尬。叫我们怎么不产生个体的无助与压力?

    我们这一代,是拼爹的时代,其特征是:老子是儿子的通行证。在别人有的是背景,我们有的只是背影的上一代遗留问题上,我们同样面临着重重打击,人家20出头就当镇长,副县长甚至副市长,升级比升国旗还快,而我们好不容易上个大学,都有人大代表献言:不让农村的孩子上大学。这样的悬殊命运,使80后集体遭遇着精神上的迷茫。

    我认识的很多80后朋友,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被生活压力硬分成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异乡务工人员三种社会人群,当完整的家庭被分割成几块,亲情被剪辑成几段,安全感严重缺失的80后,朝气又从何谈起?

    我们这一代,成长于改革开放年代,有着动画片和汽水陪伴的美好童年,也曾有做不完的作业;遇上了高考不断改革和扩招的时代契机,也碰上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的就业竞争;巧逢了信息化、工业化升级发展的经济全球化潮流,也感受了经济危机和金融海啸带来的史无前例的生存困境;踏入了一个具有空前流动性的社会,也饱尝着无根化带给我们的强烈漂泊感。年轻的标志之一就是有梦想,敢于做梦。要使80后扫除暮气,焕发活力,首先,需要社会打破阶层固化,给80后创造做梦的机会,支持逆袭,创造逆袭;其次,为年轻人敞开机会之门,提供充满公平和正义的竞争环境和上升空间,因为80后缺的不是激情和能力,缺的是合理公正的渠道;最后,包容创新之举,支持并鼓励年轻人锐气与朝气并存。打造一个接纳我们敢想敢做,敢为人先,直抒胸臆的行事方式,鼓励我们不拘一格,敢于创新的思维方式的“炼钢平台”。

    唯有全方位地激发一个阳光明媚、生机盎然的社会大环境,年轻人才会一扫暮气,焕发朝气与活力,重拾理想,敢于梦想,无所畏惧地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伟大的中国梦。

打开APP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