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12小时内失效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抗法提督”冯子材是龙头人?

2013-05-26 11:09 湛江晚报  

    冯子材,字南干,号萃亭,晚清抗法名将。在高中历史课本上,还特别提到他的英勇抗法事迹——镇南关大捷。据一般史料记载,冯子材出生于广东钦州(今属广西)县城。

郑伯带记者在龙头镇油麻埇村寻找冯子材故居遗址。记者朱明杰 摄

    然而,近日,记者在坡头区龙头镇走基层时,当地群众向记者忆述了一段关于他的民间传说:冯子材原籍坡头区龙头镇油麻埇村,少年顽劣,被父亲逐出家门后才参加天地会起义,最终为清政府收编,扭转了中法战争的战局。

    既然冯子材是龙头镇油麻埇村人,为何又落户广西钦州?他的身世和发迹之谜是否已被完全揭开?这一切还有待考证。暂且让我们跟随龙头镇几名老人的记忆,聆听这一段传说……

    当地流传:冯子材生于龙头镇油麻埇村

    有关冯子材在当地的传说,记者初始时是从本报曾报道过的民间故事“守护人”郑土平口中听闻。

    “冯子材其实是龙头镇油麻埇村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名将,都是因为其祖墓葬在‘出水蛇’风水宝地庇荫所致。‘出水蛇’的玄学意义是随水外流,故冯子材最终能在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发迹,官运亨通。”郑土平笑着说,出水蛇岭即在油麻埇村前东边,其祖墓至今仍然保存完好,但冯子材的祖屋因历史变迁早已“消失”。

    近日中午,在郑土平的带领下,记者抱着考证的心态前往当地走访。油麻埇村属坡头区龙头镇邓屋村委会,位于坡头镇至龙头镇的S286省道左侧,是一条地势平坦、农舍错落有致的小村庄,当地居民生产以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为主,畜牧业、养殖业、经商及外出务工为辅。

    让记者惊讶的是,油麻埇村里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似乎都知道冯子材的身世。“抗法提督冯子材?当然知道啊!他就是我们这里出去的,你们是来看他祖墓的吧?”今年73岁的冯伯正提着锄头走回家,被记者“逮住”询问的他如是答道。

    “在我们村里,无论男女老少都对冯子材的事迹有所了解,反抗法军侵略的大将军嘛!”冯伯笑着说,“很多人以为他是广西人,其实这里才是他的故乡。”郑土平则在旁告诉记者,关于冯子材的故事,他也是听父亲生前口述,后来他到油麻埇村考证,没想到真被他挖出一段尘封的历史。

    未闻之秘:抗法名将少年时很顽皮?

    冯子材,字南干,号萃亭,出生于1818年,卒于1903年。曾参加广东天地会起义,兵败后归顺清朝,因镇压太平军得力,同治年间累擢广西提督。中法战争爆发后,经两广总督张之洞奏准,于1885年出任广西关外军务帮办,大败法军于镇南关,攻克文渊、谅山。甲午战争期间奉调驻守镇江,官终贵州提督。治军四十余年,寒素如故,卒谥勇毅。

    沿着阡陌小道,冯伯和郑伯带记者去寻访冯子材故居的旧址。郑伯娓娓道来:“传说冯子材在青少年的时候,生性顽皮,喜欢赌博‘花会’。有次因为赌花会输了钱,为还赌债,他偷村里人一头猪,被捉送族长惩罚。族老将他画花脸,让乡丁押到各乡游刑,还强制他手执铜锣,每走三步打三响铜锣,一边叫喊‘我是偷猪贼冯子材’,这件事当时在龙头镇附近地区流传甚广。”

    此时,冯子材的父亲正在外地打工,闻讯后如五雷轰顶,立即赶回家,将冯子材打得皮开肉绽,并且当众宣布:与冯子材断绝父子关系,命其永远不得踏入家门半步。

    怀着羞愧落魄的心情,少年冯子材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四处流浪。“起初,他参加广东天地会起义,后来到了钦州加入土司(晚清时钦州属广东,土司属当地帮派组织)。受身世和所处环境影响,冯子材加入土司后敢打敢拼,视死如归,受到土司头领的‘重爱’,把女儿许配给他,最后还将领导权拱手相让。” 冯伯补充说道。

    寻迹未果: “故居”消失只剩山林

    据介绍,冯子材带领1000多人的队伍,最终投奔了晚清政府,由于其骁勇善战,四处镇压太平军得力,被封为提督官。1882年,冯子材称疾回到第二故乡广西钦州,但中法战争爆发后,其忧心国事、心系战场,经两广总督张之洞奏准,于1885年2月,冯子材出任广西关外军务帮办,上阵指挥抗法战争。

    “再往后,他的英勇事迹就广为流传了。”郑伯边走边兴奋地说,“从率领部队到镇南关前线,把法军打得狼狈逃窜;在越南人民的支持下,连克文渊、凉山等地,迭挫法军,扭转了中法战争的战局,有力地鼓舞了前线将士;战后,冯子材相继任云南、贵州提督等职,直至1902年因病去职,次年不幸病逝。”

    冯伯带记者走到油麻埇村西北面的一片树林里,指着一块灌木生长得密密麻麻、纵横交错的林地说:“冯子材的故居就在这里。我年轻时来看,它已经剩下遍地残砖破瓦,现在连转头都被人搬走了,啥都没剩下啦……”

    他还告诉记者,曾经有冯子材的后人听闻传说来到龙头镇油麻埇村,希望寻找祖先留下的“蛛丝马迹”。“只找到一块落款为冯子材、为祖先坟墓所立的石碑,最后不了了之。”但记者跟随冯伯在山林寻找许久,还是未能找到该石碑。

    油麻埇村的村民希望,有专家学者来到该村深入挖掘考证,破解当地流传的冯子材“身世之谜”。

作者:朱明杰 陆浩鹏

    冯子材,字南干,号萃亭,晚清抗法名将。在高中历史课本上,还特别提到他的英勇抗法事迹——镇南关大捷。据一般史料记载,冯子材出生于广东钦州(今属广西)县城。

郑伯带记者在龙头镇油麻埇村寻找冯子材故居遗址。记者朱明杰 摄

    然而,近日,记者在坡头区龙头镇走基层时,当地群众向记者忆述了一段关于他的民间传说:冯子材原籍坡头区龙头镇油麻埇村,少年顽劣,被父亲逐出家门后才参加天地会起义,最终为清政府收编,扭转了中法战争的战局。

    既然冯子材是龙头镇油麻埇村人,为何又落户广西钦州?他的身世和发迹之谜是否已被完全揭开?这一切还有待考证。暂且让我们跟随龙头镇几名老人的记忆,聆听这一段传说……

    当地流传:冯子材生于龙头镇油麻埇村

    有关冯子材在当地的传说,记者初始时是从本报曾报道过的民间故事“守护人”郑土平口中听闻。

    “冯子材其实是龙头镇油麻埇村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名将,都是因为其祖墓葬在‘出水蛇’风水宝地庇荫所致。‘出水蛇’的玄学意义是随水外流,故冯子材最终能在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发迹,官运亨通。”郑土平笑着说,出水蛇岭即在油麻埇村前东边,其祖墓至今仍然保存完好,但冯子材的祖屋因历史变迁早已“消失”。

    近日中午,在郑土平的带领下,记者抱着考证的心态前往当地走访。油麻埇村属坡头区龙头镇邓屋村委会,位于坡头镇至龙头镇的S286省道左侧,是一条地势平坦、农舍错落有致的小村庄,当地居民生产以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为主,畜牧业、养殖业、经商及外出务工为辅。

    让记者惊讶的是,油麻埇村里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似乎都知道冯子材的身世。“抗法提督冯子材?当然知道啊!他就是我们这里出去的,你们是来看他祖墓的吧?”今年73岁的冯伯正提着锄头走回家,被记者“逮住”询问的他如是答道。

    “在我们村里,无论男女老少都对冯子材的事迹有所了解,反抗法军侵略的大将军嘛!”冯伯笑着说,“很多人以为他是广西人,其实这里才是他的故乡。”郑土平则在旁告诉记者,关于冯子材的故事,他也是听父亲生前口述,后来他到油麻埇村考证,没想到真被他挖出一段尘封的历史。

    未闻之秘:抗法名将少年时很顽皮?

    冯子材,字南干,号萃亭,出生于1818年,卒于1903年。曾参加广东天地会起义,兵败后归顺清朝,因镇压太平军得力,同治年间累擢广西提督。中法战争爆发后,经两广总督张之洞奏准,于1885年出任广西关外军务帮办,大败法军于镇南关,攻克文渊、谅山。甲午战争期间奉调驻守镇江,官终贵州提督。治军四十余年,寒素如故,卒谥勇毅。

    沿着阡陌小道,冯伯和郑伯带记者去寻访冯子材故居的旧址。郑伯娓娓道来:“传说冯子材在青少年的时候,生性顽皮,喜欢赌博‘花会’。有次因为赌花会输了钱,为还赌债,他偷村里人一头猪,被捉送族长惩罚。族老将他画花脸,让乡丁押到各乡游刑,还强制他手执铜锣,每走三步打三响铜锣,一边叫喊‘我是偷猪贼冯子材’,这件事当时在龙头镇附近地区流传甚广。”

    此时,冯子材的父亲正在外地打工,闻讯后如五雷轰顶,立即赶回家,将冯子材打得皮开肉绽,并且当众宣布:与冯子材断绝父子关系,命其永远不得踏入家门半步。

    怀着羞愧落魄的心情,少年冯子材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四处流浪。“起初,他参加广东天地会起义,后来到了钦州加入土司(晚清时钦州属广东,土司属当地帮派组织)。受身世和所处环境影响,冯子材加入土司后敢打敢拼,视死如归,受到土司头领的‘重爱’,把女儿许配给他,最后还将领导权拱手相让。” 冯伯补充说道。

    寻迹未果: “故居”消失只剩山林

    据介绍,冯子材带领1000多人的队伍,最终投奔了晚清政府,由于其骁勇善战,四处镇压太平军得力,被封为提督官。1882年,冯子材称疾回到第二故乡广西钦州,但中法战争爆发后,其忧心国事、心系战场,经两广总督张之洞奏准,于1885年2月,冯子材出任广西关外军务帮办,上阵指挥抗法战争。

    “再往后,他的英勇事迹就广为流传了。”郑伯边走边兴奋地说,“从率领部队到镇南关前线,把法军打得狼狈逃窜;在越南人民的支持下,连克文渊、凉山等地,迭挫法军,扭转了中法战争的战局,有力地鼓舞了前线将士;战后,冯子材相继任云南、贵州提督等职,直至1902年因病去职,次年不幸病逝。”

    冯伯带记者走到油麻埇村西北面的一片树林里,指着一块灌木生长得密密麻麻、纵横交错的林地说:“冯子材的故居就在这里。我年轻时来看,它已经剩下遍地残砖破瓦,现在连转头都被人搬走了,啥都没剩下啦……”

    他还告诉记者,曾经有冯子材的后人听闻传说来到龙头镇油麻埇村,希望寻找祖先留下的“蛛丝马迹”。“只找到一块落款为冯子材、为祖先坟墓所立的石碑,最后不了了之。”但记者跟随冯伯在山林寻找许久,还是未能找到该石碑。

    油麻埇村的村民希望,有专家学者来到该村深入挖掘考证,破解当地流传的冯子材“身世之谜”。

打开APP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