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12小时内失效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完成教学

2013-06-06 16:13 湛江晚报  

    本报5月27日《英语“短板” 乡村学子的“伤痛”》的报道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日前,一位来自廉江市良垌镇坡尾小学的老师谢维科(教龄17年、教导主任、一级教师)致电记者称,除了英语是乡村学子的“伤痛”之外,农村的小学教育还有很多方面的短板。为此,他曾经做过为期两个多月关于乡村教学情况(小学3-6年级)的调查。

多数乡村学校教师仅凭着“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模式来完成教学。

    调查

    “教师上课全凭一副嗓子”

    “自大学毕业至今,我投身农村教育已有10年,从一个教学新手成长为骨干教师,经历了很多。随着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不断提出,农村教育问题更加显现,也加深了教与学的矛盾,老师和家长都抱怨纷纷。为了找到问题的实质,把握问题的关键,从而向有关部门发出呼吁,我进行了农村小学教育现状的调查。”谢维科向记者解释他进行调查的目的。

    “尽管现在农村小学在校舍硬件设备配套上已有很大改善,但与城镇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很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不但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微机室、多媒体室,许多农村小学连最基本的图书室也没有。极少数有阅览室的小学,图书陈旧且种类很少。体育设施也很简单,基本上就是一个简易的篮球场和几张砖砌的乒乓球台”,谢维科说。

    谢维科告诉记者,在对廉江市二十多所乡镇小学师生进行的调查问卷中,只有安铺、营仔、青平、石岭、良垌等少数区域中心镇的小学给出较为满意的回应,其余的普遍反映情况堪忧。在调查过程中,有些校长表示,即使学校配备了电脑和多媒体设备,却因无法满足教师准备课件所需的资金而令电脑闲置。由于缺乏资金,学校没有能力让老师们去进修学习,学校的教学水平也提不上去。

    谢维科在调查中还发现,即使在乡镇中心学校,艺术教育也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学校虽然开齐艺术课程,但相关的教学设备资源配套跟不上课程实施的要求。80%以上的学生没有乐器和美术学具,只有几间学校配有廉价的电子琴,更谈不上钢琴、音响和多媒体等设备了。“教师上课全凭一副嗓子,音乐课只能上成唱歌课”成了农村学校音乐课的真实写照。

    现象

    乡村教师普遍每人“包干”多门课程

    教师结构性缺编是乡村小学普遍存在的问题。记者多次下乡调查发现,湛江的乡村学校教师结构性缺编现象不容乐观,尤其是英语教师,严重缺乏。

    谢维科告诉记者,在乡村小学里,教师紧缺,往往存在一个教师每人多门课程“包干”的现象,“一个英语老师支撑一所学校”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些老师白天要上课,还要抢时间改作业,晚上才有时间备课,没有机会进行研讨,没有时间进行教育科研活动。大部分教师只凭借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相当一部分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习惯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

    乡村学校有些教师存在着一种传统观念,认为拿着稳定的工资,只要自己不落伍就行了,没有自学自研、积极进取的精神,一路来就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背、考”的五阶段式。据了解,除了镇上小学的师资力量相对较好,其他乡村小学的老师部分是“民转公”,没有受过专业培训,不但不能适应当前教学的需要,还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最令人担忧的是,乡村学校的老师平均年龄偏大,旧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对新课程改革接受比较困难。刚毕业分配来的年轻老师在锻炼一两年后会被较好的学校挖走,乡村学校成了新教师的“练兵场”。有时候,为了缓解老师的压力,学校不得不聘请代课教师,导致教学质量差。

    思考

    如何让乡村学子少受教学“伤痛”

    “乡村孩子的教育现状如果再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将来他们将承受更大的伤痛”,谢维科说。作为一名从事乡村教学的教育工作者,谢维科进行了全面分析与深入思考,他认为,要解决农村教育问题,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加大乡村教育投入,改善乡村小学的教育条件,缩短城乡教育差距,使教育得以均衡发展;提高教师待遇,引进高素质人才,为他们提供接受继续教育和进行终身学习的经济保障;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保证绩效考核的公开性、公正性、科学性,营造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保证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质量,改变当前继续教育中的形式主义和低效局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更新教育观念,开展形式多样的素质教育活动。

作者:欧丹丹 罗锦华

    本报5月27日《英语“短板” 乡村学子的“伤痛”》的报道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日前,一位来自廉江市良垌镇坡尾小学的老师谢维科(教龄17年、教导主任、一级教师)致电记者称,除了英语是乡村学子的“伤痛”之外,农村的小学教育还有很多方面的短板。为此,他曾经做过为期两个多月关于乡村教学情况(小学3-6年级)的调查。

多数乡村学校教师仅凭着“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模式来完成教学。

    调查

    “教师上课全凭一副嗓子”

    “自大学毕业至今,我投身农村教育已有10年,从一个教学新手成长为骨干教师,经历了很多。随着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不断提出,农村教育问题更加显现,也加深了教与学的矛盾,老师和家长都抱怨纷纷。为了找到问题的实质,把握问题的关键,从而向有关部门发出呼吁,我进行了农村小学教育现状的调查。”谢维科向记者解释他进行调查的目的。

    “尽管现在农村小学在校舍硬件设备配套上已有很大改善,但与城镇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很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不但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微机室、多媒体室,许多农村小学连最基本的图书室也没有。极少数有阅览室的小学,图书陈旧且种类很少。体育设施也很简单,基本上就是一个简易的篮球场和几张砖砌的乒乓球台”,谢维科说。

    谢维科告诉记者,在对廉江市二十多所乡镇小学师生进行的调查问卷中,只有安铺、营仔、青平、石岭、良垌等少数区域中心镇的小学给出较为满意的回应,其余的普遍反映情况堪忧。在调查过程中,有些校长表示,即使学校配备了电脑和多媒体设备,却因无法满足教师准备课件所需的资金而令电脑闲置。由于缺乏资金,学校没有能力让老师们去进修学习,学校的教学水平也提不上去。

    谢维科在调查中还发现,即使在乡镇中心学校,艺术教育也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学校虽然开齐艺术课程,但相关的教学设备资源配套跟不上课程实施的要求。80%以上的学生没有乐器和美术学具,只有几间学校配有廉价的电子琴,更谈不上钢琴、音响和多媒体等设备了。“教师上课全凭一副嗓子,音乐课只能上成唱歌课”成了农村学校音乐课的真实写照。

    现象

    乡村教师普遍每人“包干”多门课程

    教师结构性缺编是乡村小学普遍存在的问题。记者多次下乡调查发现,湛江的乡村学校教师结构性缺编现象不容乐观,尤其是英语教师,严重缺乏。

    谢维科告诉记者,在乡村小学里,教师紧缺,往往存在一个教师每人多门课程“包干”的现象,“一个英语老师支撑一所学校”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些老师白天要上课,还要抢时间改作业,晚上才有时间备课,没有机会进行研讨,没有时间进行教育科研活动。大部分教师只凭借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相当一部分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习惯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

    乡村学校有些教师存在着一种传统观念,认为拿着稳定的工资,只要自己不落伍就行了,没有自学自研、积极进取的精神,一路来就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背、考”的五阶段式。据了解,除了镇上小学的师资力量相对较好,其他乡村小学的老师部分是“民转公”,没有受过专业培训,不但不能适应当前教学的需要,还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最令人担忧的是,乡村学校的老师平均年龄偏大,旧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对新课程改革接受比较困难。刚毕业分配来的年轻老师在锻炼一两年后会被较好的学校挖走,乡村学校成了新教师的“练兵场”。有时候,为了缓解老师的压力,学校不得不聘请代课教师,导致教学质量差。

    思考

    如何让乡村学子少受教学“伤痛”

    “乡村孩子的教育现状如果再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将来他们将承受更大的伤痛”,谢维科说。作为一名从事乡村教学的教育工作者,谢维科进行了全面分析与深入思考,他认为,要解决农村教育问题,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加大乡村教育投入,改善乡村小学的教育条件,缩短城乡教育差距,使教育得以均衡发展;提高教师待遇,引进高素质人才,为他们提供接受继续教育和进行终身学习的经济保障;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保证绩效考核的公开性、公正性、科学性,营造合理、高效的竞争环境;保证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质量,改变当前继续教育中的形式主义和低效局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更新教育观念,开展形式多样的素质教育活动。

打开APP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