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剧《黄飞虎》闯上全国舞台,湛江雷剧界振奋了一阵之后,重新将目光聚焦在雷剧的发展上,开始酝酿新一轮的雷剧突围。雷剧突围,我们需要突破哪几道关?
雷剧有市场,如何突破“出路关”?
规范市场,做好剧团资格审批
当全国戏剧演出市场都陷入疲软之际,雷州半岛仍保持着每年20000多场次的雷剧演出,被专家称为“一方戏剧绿洲”。雷剧的市场与当地的民间习俗紧密相关,正因为年例酬神这种传统习俗,雷剧演出的市场空间才撑得开。
市场摆在这里,但缺乏监管的雷剧市场殃及所有的剧团,为雷剧发展埋下了诸多祸根。以湛江市实验雷剧团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从2012年11月5日至2013年5月15日总共演出了57场(其中免费演出6场),每场演出戏金平均只有4000千多元,靠演出收入维持剧团运转相当困难,目前已经排练好的6部新戏已经欠资20万,但灯光、音响、舞美等装备都面临被淘汰,急需更换。
有雷剧专家认为,如果政府再不采取措施规范市场,抓好雷剧管理,改善演出生态环境,市、县级专业剧团解体也势在必然。
《湛江文学》主编梁永利认为,一直以来,演出的“多而优”是地方剧种的追求目标,为赶场次而忽视自身建设,表面上的演出繁荣,掩盖了雷剧发展的出路。剧团的自身建设,必须依靠文化部门的给力:一是要花大力气登记民间职业剧团从艺人员,制定出合理有效的管理培训制度,给他们浇灌艺术营养,逐步抵制胡编滥造的粗俗演出;二是要控制好办团演艺人员的资格审批,扶持有发展潜力的职业剧团,坚决取缔无证剧团。但是,文化部门管理人员受职数限制,从何管理,值得思考。
湛江市文广新局艺研室主任宗套花建议成立“雷剧演出行业协会”,协会由政府部门主导,由雷剧界较有影响力的人物担当主席,常务理事和理事均由具有代表性的雷剧团团长担任(包括国营剧团和民营剧团),通过行业自律达到管理自治。 “雷剧演出行业协会”同时承担着培训演员和组强艺术演出评比的任务,逐步提高艺术团体演出水平的同时,根据不同团体的演出水平对戏金进行价格指导,稳定演出市场,保证演出团体既得利益,使雷剧身价回归到合理定位。
雷剧有空间,如何突破“人才关”?
夯实基础,成立雷剧培训基地
雷剧人才阵容最强的时代应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个时期名家辈出,表演领域出现了黄华文、符玉莲、曾成、林奋、钟华、陈乃焕、陈世能、林少琴、陈善贤等优秀表演人才,行当齐全,阵容出色;在编剧方面雷剧有卢凌日、吴茂信和陈乃明等优秀剧作家为雷剧创作剧本;在音乐方面有陈湘、邹光福、曾健、何堪泰、黄祖洁、吴兆生等人,对雷剧音乐的发展创新做了很多工作,为雷剧的专业化奠定了基础。
但是,目前的整个雷剧界却面临着人才调零、青黄不接的局面:三个国营剧团高级艺术职称人员只有4人,活跃在雷剧市场上的雷剧编剧不足10人,平均年龄近60岁;戏剧导演5人,平均年龄60多岁;作曲(唱腔设计)5人,平均年龄近60岁。雷剧表演虽然仍有人才,但缺乏领军人物。
雷剧的人才基础工作需要重新夯实成为共识,而夯实人才基础,一方面要稳定人才队伍,避免人才流失,关键是要提高雷剧从业人员的收入待遇。现在的民间职业剧团演员一晚的收入约为80至100元;主角的月薪数千元至上万元;而专业剧团的由于表演场次少,负担重,演员的收入普遍在一两千,常被民间剧团高价挖角。
另一方面是培养后续人才。比如,请雷剧前辈做好对青年演员的“传帮带”工作;邀请对重名家名师对重点演员进行培养指导;鼓励各种形式的雷剧培训班,采取短训、轮训、集训等方法培养雷剧后继人才;对编剧、导演、舞美等紧缺人才定期举办速成培训班,形成梯队式的雷剧艺术人才队伍。
雷剧有特色,如何突破“品牌关”?
铸造精品,打造雷剧名团
雷剧在发展史上有过辉煌的历史:1992年,湛江市实验雷剧团晋京演出,卢凌日创作的《抓阉村长》,获得中宣部“一个一工程”奖;2001年,湛江市实验雷剧团二次晋京演出,这次带去的是陈京松、林奋、唐熙凤创作的古装雷剧《梁红玉挂帅》,主演林奋获得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 2013年4月,半岛雷剧团带着《黄飞虎》参加第八届全国戏剧文化奖,获得2金3银2铜。
十年磨一剑,精品问世之际,正是雷剧亮剑之时!
雷剧专家呼吁:雷剧要创品牌,必须打造一批重点剧团,推出一批精品剧目。
半岛雷剧团团长陈伟平说,一个剧团想成为品牌剧团需具备两个基本条件:首要的条件是剧团必须要有自己的领军人物,因为雷剧是一个“生旦戏”的剧种,对主演的形象、唱腔、表演、功底等等方面的要求很高,主演好不好直接决定着剧团的成功与失败。其次,必须要有观众喜闻乐见的演出剧目,因为剧目是剧团占领市场的制胜法宝,是赢得观众的根本保证,也是剧团艺术水平的最终体现。
青年编剧陈云升认为,雷剧界迫切需要出现一批艺术水准高超和演出质量精湛的艺术团体,无论是国营剧团还是民营剧团。他呼吁有关部门加大力气打造雷剧名团,不管是国营的还是民营的演出团体,只要具有艺术潜力就要加大投入力度和扶持力度,尽快建成一批重点剧团,它们是雷剧的艺术建设和剧目建设获得成功和取得进步的根本前提和重要保障。另外,雷剧要在广东剧坛乃至全国剧坛占有一席之地的话,就必须推出一批精品剧目来提升雷剧在戏曲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是雷剧的艺术建设最为核心的目标和任务。有了精品剧目和雷剧名团,就可以积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打破雷剧 “只能下、不能上”的发展局面,毕竟,只有在全省乃至全国性的戏剧大赛和戏剧展演中显相、获奖,才能有机会让更多的观众认识雷剧、了解雷剧,而向外界宣传和弘扬雷剧就是宣传和弘扬湛江艺术和雷剧文化的最佳方式。
雷剧有局限,如何突破“平台关”?
建设雷剧院,成立雷剧发展基金
长期以为,雷剧以在农村和基层走演,很少出现在城市舞台,给人造成一种能下不能上的印象。对此,湛江市实验雷剧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奋认为,这是因为雷剧酬神的性质决定的。而雷剧专家吴兆生认为这是因为“简单粗糙的雷剧能迎合农村观众的艺术口味”。对于雷剧的市场局限,青年编剧陈云升认为正因为雷剧还有城市的城市空间,还需要在文化质量和审美品位上继续提高,“是一个非常值得努力的方向”。
雷剧如何进入城市?一个令人难堪的现实是,虽然雷剧占据了农村市场,但在城市地没有一个可以表演的舞台,城市至今没有一座雷剧院!
有人曾断言: “如果雷剧在剧院里演出,肯定是卖不出几张票,整个雷州市也没有剧院,雷剧是不可能卖票演出。”他的依据是:以前曾有京剧和芭蕾舞团到雷州半岛演出,但群众不喜欢看。在记者采访的时候,这种观点很快遭到了反驳:“雷剧就像当初东北二人转,在民间群众基础好,被认为不登大雅之堂,但出了个赵平山,不是一样上春晚?关键是要有一个舞台。”
陈云升说,粤剧、潮剧、汉剧,甚至后起的梅州山歌剧都有自己专门的演出剧院,惟独号称“百团”的雷剧几乎全是基层的“草台戏”表演,这在全省戏剧界都是匪夷所思的。湛江有市级雷剧团,但没有专门的雷剧演出剧院;雷州市是雷剧演出的重镇,但雷州市也没有专门的雷剧演出剧院,“没有自己的演出中心和传播中心,雷剧艺术很难提升自己的艺术建设水平和影响力。”
“对比省内其它剧种,拟建雷剧院或雷剧培训基地等标志性设施项目,这是不容非议的首要平台。有了这一平台,对雷剧行业的管理、培训、调演、市场经纪、艺术交流,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曾经参与组织过几届雷州雷剧文化节的《湛江文学》主编梁永利说。
雷剧还要成立自己的发展基金会。发展基金会在支持和推动地方戏曲剧种的发展上具有重要作用,在我省,粤剧和潮剧等均有自己的发展基金会,它们在剧种人才培养、剧目建设、理论研究和举办相关专业活动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建议在政府的主导下,灵活吸纳社会资金成立雷剧发展基金会,为雷剧的传承、振兴和发展摇旗呐喊。”戏曲专业朱卫国说,他进一步建议:政府搭台,请《黄飞虎》到湛江卖票公演,所得的票房用于成立首个雷剧发展基金会。
雷剧有实力,如何突破理论关?
建立体系,为雷剧强筋健骨
雷剧是在雷州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方剧种,从定腔、定板、定名、创立表演程式和建立戏曲体系,时间较短,家庭薄,目前仍在不断充实和丰富中。为了让这种年轻的地方剧种尽快成长和成熟,近年来,在湛江市委宣传部、湛江市文广新局的重视和指导下,雷剧艺术的系统研究正在抓紧进行,已经做了大量有关雷剧的文史资料整理、雷剧剧本库建设、雷剧音像资料录制和雷剧唱腔音乐出版等重要基础工作。
2010年开始筹建的“雷剧库”是一个以收集雷剧剧本、艺术家档案、雷剧唱腔、雷剧表演艺术、雷剧表演团体等资料,以纸质文件和音像、电子资料为载体的综合性文库。湛江市文广新局艺研室主任宗套花告诉记者,工作难度比想象中的要大很多,一是难在资料不全,比如正规录制的音像是一项空白,市场上只有非正规出版的雷剧DVD。二是很多东西不规范,例如雷剧唱腔,很难统一。但有两件事坚定了她的想法:2010年初,一位华侨从外国回来想带几张碟雷剧光碟回去,想家的时候听听乡音,她手上有的光碟是小摊上买的,质量低劣,哪里拿得出手?
2010年5月,第九届中国艺术节在广州举行,艺术节期间举办了首届“中国优秀舞台艺术演出交易会”,我市定了一个展位展示本土文化艺术,参展的团体有湛江歌舞团、湛江粤剧团和湛江实验雷剧团,展位除了布置图片资料外还需提供音像播放资料,当时歌舞团和粤剧团都有相对不错的视频资料,雷剧团却提供不出一张可以展示的视频资料。
这两件事坚定了宗套花自己录制资料的决心。2010年底,雷剧库立项,靠着市委宣传部拨出10万元启动经费,成立了“艺术研究室摄制中心”。2011年至今已经录制大戏16部,剪辑制作出7部,但是由于经费短缺,做好的7部大戏尚未面世。16部大戏的拍摄纪录了粤剧团和实验雷剧团改制前的演出。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这班人马将有部分走出剧团,有些演员还是团里的骨干,因此,他们的视频显得尤为珍贵。
“雷剧发展到今天,不能只满足拿来主义,要按照戏剧的七大要素来逐步的丰富和完善,结合地方的特色挖掘自己的内涵,成为雷剧自己!”朱卫国说。相对于雷剧的艺术创作实践来说,雷剧的理论建设更为薄弱和不足,雷剧界缺少高素质的理论研究人才,其中包括戏剧评论、雷剧表演艺术研究、雷剧音乐研究和唱腔研究、雷剧演出市场研究等方面的人才严重不足,因此,培养或引进雷剧理论研究的人才也是雷剧发展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