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屡屡发生的校园性侵案,教师体罚学生案,引起了社会公众对于校园安全和教师素质的广泛关注,2013年北京教育督导与评价研讨会上,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许涛表示,今年将出台师德考核评价指标,划分师德“红线”,对教师行为进行界定 “师德红线”对教师的考核有一票否决权。
师之德,教之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乃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然而,个别教师的师德丑闻刺痛了公众神经,也玷污了人民教师的神圣形象。因此,教育部门多次重申“要将教师队伍中的败类清理出去”,出台教师师德考核评价规定,为师德划出“红线”,严惩越线者,其实是希望“一票否决制”这把利剑,雷厉风行地斩断“师德败坏”的歪风。
教师的业务能力与道德水平往往是对双胞胎。师德败坏绝不是小事,对于棒喝,“道德红线”当然需要。严把教师门槛关没错,师德当然是衡量一个人是否能够从事教师职业的底线所在,违反了师德,就可以对其进行惩戒,甚至可以勒令其退出教师队伍。但师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很难用硬性标准进行衡量。有句俗话,“知人知面不知心,画龙画虎难画人”,充分说明了人性的复杂。没有一个人肯把自己道德败坏写在脸上,反而常常会有一些龌龊的小人把自己伪装成道貌岸然的君子,如果不是东窗事发,恐怕谁也难以想象哪只羊竟然是披着羊皮的狼。显然,以一个无法量化的师德标准来考核教师,实际中很难操作。需要考虑这根“红线”咋划,界线在哪里,怎样才算踩线或越线,谁是划线与惩处越线的监督者,等等。
难道师德红线就是个“乌托邦”?“师德红线”不但关系到1000多万教师的资格认定,从长远看,还会影响到教师这个职业的未来发展。教育部2008年出台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也只是停留于“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等范畴,根本无法为师德提供一个具体的考核标准。举例来说,汶川地震中丢下学生不管的“范跑跑”,其行为究竟是否符合师德,亦存争议;再比如,前些日子媒体曝光的湖南长沙县要求教师每天捐赠一元钱扶贫帮困,倘若有教师不捐,是否就意味着师德低下?
用高压态势守住师德底线,本身并非易事。如果这种考核由教育部门说了算,其实也就是“换汤不换药”行政化考核,“师德红线”很有可能沦为戴在教师身上的“枷锁”,抑或是权力勾兑腐败的又一温床。事实上,如果师德“一票否决制”本身无法具体量化,也就无法作为一个标准,来考核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