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地村是一个不大的村,人口约6千人,村里的老宅几乎都是珊瑚屋,时间过百年。
村里还保留有许多完整的珊瑚石砌成的老宅院仍在使用中,建筑用材和风格极具特色。
冬暧夏凉的珊瑚屋让个别村民难以割舍,特别是老人们对老房子非常习惯并有感情。
但也有一些因经济困难而不得不住在老屋中的。
村童们对珊瑚屋不以为然,觉得住珊瑚屋是家穷的体现。
这是一间年代久远的珊瑚屋。
珊瑚屋用材有大块砣料和条状细料之分。这是将大块砣料逐块切割相砌而成的,工艺讲究。
这是一座用条状小珊瑚垒砌的房子有意用细条珊瑚砌屋墙的上部,透气性非常好,但坚固性差。
最讲究一些的珊瑚屋,是用切削规整的珊瑚石和玄武岩条石构成的,用玄武岩条石增强坚固性和稳定性。
近看依据珊瑚的自然形状砌成的屋墙,巧夺天工,密实而坚固。极脆易碎的珊瑚切削的如此平整和镶接紧凑仍是一个迷。
这块大珊瑚直径足有60厘米,美丽的纹理给珊瑚屋增添了迷人的图案美。
这里的先民非常聪明,珊瑚屋的屋顶多为树木草叶制作,是易发火灾。放在屋前的这个竹篓是村民放鞭炮时防止火花四溅引发火灾用的工具。
时代变了,一些仍住在珊瑚屋的村民也设法用其他建材和手段来延长珊瑚屋的使用寿命。这是用帆布改良了茅草屋顶。
但更多的房子已是人去房空。
湛江新闻网讯:9月5日,笔者从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网(http://www.icfpa.cn/)获悉: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中国民俗摄影协会(CFPA)举办的第8届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年赛作品复评结束,我市摄影家成功拍摄的湛江本土题材作品《古建筑奇葩——广东徐闻新地村的珊瑚屋民居》(组照14幅)荣获“人类贡献奖”年赛建筑文化类记录奖。
这是成功先生继2009年荣获第6届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年赛“人类贡献奖提名奖”之后再次打入此大赛。本次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年赛共有全球133个国家的摄影家投送的9000多组超过十万幅照片参与角逐,最后只有666组作品荣获奖项。该赛是目前全球唯一的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参与并授权组织的民俗文化国际摄影大赛,目前已举办8届,获奖作品展将在全球巡展并集结出版后在全球发行。成功先生热衷记录雷州本土的文化影像元素,倾心于将表象中的当下影像与历史文化背景相关联来思考拍摄主题,坚持以长久的关注和坚守去完成作品,他的此次获奖作品历时四年完成。
我市摄影家成功是我省鲁迅文学艺术奖获得者,他一直以来非常关注雷州半岛本土文化题材的拍摄和研究,《雷州国实村元宵祭火》、《叼犁头,踏火海,调浪村祭火迎新年》、《湛江廉江百鸡宴盛况》、《雷州木偶戏》、《古建筑奇葩——广东徐闻新地村的珊瑚屋民居》等十余件作品进入国际交流平台,其中《叼犁头,踏火海,调浪村祭火迎新年》在全球116个国家巡展,作品《乡村古老节庆之一——湛江廉江百鸡宴》、《乡村古老节庆之二——雷州木偶戏》曾应中国文联国际联络部、中国摄影展览中心之邀,在澳大利亚堪培拉、墨尔本举办的“欢乐春节”摄影展中展出并被收藏;此次获奖的作品《古建筑奇葩——广东徐闻新地村的珊瑚屋民居》将在全球133个国家展出。
附:相关专题文章及图片
古建筑奇葩——广东徐闻新地村的珊瑚屋民居
在中国广东湛江市徐闻县的包仔、水尾、新地、金土一带,至今仍保存有用海底珊瑚礁石砌成的距今过百年历史的建筑奇葩——珊瑚屋民居。其中尤以新地的珊瑚民居数量最多,保存较好。
新地村位于徐闻县迈陈镇南部,距镇墟5公里,地处北热带,属亚湿润季风气候。南边临海并与海南岛隔海相望,沿岸海底保留有国内少有的大陆架海底珊瑚礁群。该村建村一百多年,人口约6000多人,主要有邓、林、陈、姚等姓氏,是徐闻县人口最多的自然村。村民以陆地种植和海水殖为主,当地盛产对虾、青蟹、珍珠、肥蚝。
中国改革开放后,新地村先富起来的村民们逐步从珊瑚屋舍中搬出,一栋栋新盖的贴有鲜艳清亮磁砖的砖瓦楼房耸立村中。目前,村中各自然村道路畅通,过半的村民家有电话,村民全都用上了洁净卫生的自来水。
新地村民风民俗纯朴,社会治安良好。村民们对司空见惯的珊瑚屋舍不以为然,目前仍有许多村民居住其中,一些年久失修无人居住的珊瑚屋开始倒塌。至今村里的老人们对冬暧夏凉,透气吸潮的珊瑚屋仍充满情感。村里现有三种类型的珊瑚建筑,一是早期的直接用珊瑚礁石垒砌而成的围院子用的珊瑚墙;二是将打凿切削规整的珊瑚礁石与玄武岩结合垒砌成的民居屋舍;三是一些精明的村民用打凿方正的玄武岩、水泥预制构件与珊瑚礁石结合,建造出新型的坚固型珊瑚屋。为了节省大型珊瑚石材料,聪明的村民们用大型珊瑚礁石垒房屋的基座和墙裙部分,而上部则用细长条型珊瑚礁石垒砌,这样既减轻了房屋上部构件的重量,节省稀少的大型珊瑚礁石,又增强了房屋的透气性。
从外观上看,这些纹理奇特的珊瑚礁石民居,非常漂亮,称得上是建筑奇葩。虽然,早先村民们不懂得保护海洋、保护珊瑚,但那是历史的原因。而今天的我们,应当要保护这些以后不会再建造的珊瑚屋,这不仅是一段不该重复的真实历史,也是一段人们认知文明的客观过程,更是一段人类成长的珍贵记忆,值得保存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