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12小时内失效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雷州农民低价租地赚小钱 我们要当新型农民

2013-10-31 10:03 湛江日报  

    同样一亩水田,雷州农民一年辛苦仅赚两三千元,浙江农民种瓜菜却能赚上万元。这种“效益差异”带来的是浙江农民大批南下,到雷州包地发展农业,而雷州农民只能赚点租金,该现象折射出本地农业经营模式落后的无奈。

雷州附城,瓜农将温室瓜棚里的西瓜捧起展示。 记者 吴智恒 摄(资料图片)

    一亩地半年赚万元 浙江农民到雷州当“农业老板”

    雷州20万亩的东西洋田,到处有辛勤劳动的身影,他们在赶种反季节瓜菜。这里有扛着锄头的本地农民,也有大批开着小轿车前来劳作的浙江农民。一边是当地农民赤脚下地种传统作物,另一边却是浙江农民在白膜搭成的大棚里种西瓜或蔬菜,这种反差成为雷州农地上的一大特色。

    浙江温州的农民李贤到雷州已5年,如今包地70多亩种大棚西瓜,每年都有几十万元“落袋”。他说,刚来的时候,是夫妇包地三四十亩地,每天猫在地里劳动,现在不仅有了小车,妻子也留在浙江家里,他每天指挥六七名工人劳动,到明年初西瓜上市,一亩最少能赚七八千元。

    “你种的是金瓜还是银瓜,这么好赚?”记者笑问。“是黑美人——品种一般,但卖出的价格不低。”他介绍说,大批浙江人敢于到雷州包地大种西瓜或蔬菜,是因为带着“订单”而来——通过村合作社出面,与国内大型农产品贸易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公司给予种子及肥料支持,进行技术指导,产品出来后以高于市场价收购,公司贴上品牌统销。“这种模式与雷州人的传统种植大不一样,当地农民种出的瓜多是几毛钱1斤,种一次瓜就收一次,亩产两三千斤,我们是收了瓜又嫁接,连收四次,亩产近万斤,每年价格都是一两块1斤,不愁种不愁销。一亩地半年时间收入超万元,而租地半年只要1000元,一亩赚万元属正常。”

    模式带来效益,望着洋田里白花花的连片大棚西瓜,雷州市农业局副局长杨小龙说,好几百浙江人每年到这里包地种西瓜及蔬菜,且越来越多,目前已包地两三万亩,个个都从农民变为驾小车进田的“农业老板”了。

    缺少带头人和闯劲 只能看着别人发大财

    浙江人到雷州包地种西瓜已七八年,记者了解到,虽然部分雷州农民被雇用到地里劳动,但到目前还没有人学着浙江人的模式种出一亩地。难道当地人只愿意低价租地给人家发财,自己甘守贫困吗?

    在位于东洋田的附城镇城东村,村委会主任颜福荣带着记者来到村里的菜基地。颜福荣说,2008年以来,村里的冬田大部分被浙江人承包种西瓜了,他的三亩田也被一位姓黄的浙江人包种了。人家种什么都赚大钱,看来我们务农真的跟不上形势了。

    “为什么不学人家——没有技术?”记者问。

    “技术不难学,那种模式也了解,可找不到合作的公司。”颜福荣摇头说,人家是村合作社出面遍寻国内有实力合作公司,一旦找到就全村人外出包地大面积种植,这种农业好就好在还没种出东西就找到市场了。我们也有农村合作社,但根本没派上用场,形同虚设,更没有带头人外出寻找合作对象,新型农业发展不起来,每年只能拿那几百块租地钱,看着人家在自己地里发大财。

    记者找到一位已到雷州经营农业4年的浙江人戴某,他说,浙江人均两分地,不出来包地没法混,这种种植方式也不难学,关键是找到有实力的龙头公司,但他几年来发现,雷州缺少带头人和闯劲,安于现状只想赚闲钱,这很不利于一个产业的发展。

    “雷州农业缺少能人,本地缺少龙头公司,这是现实的困境。”杨小龙说,浙江农民的经营模式在雷州大地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政府也会有所作为。

    努力引进新型农业 雷州不能甘当农业“廉价出租地”

    雷州农业有得天独厚的光热条件,耕地约200万亩,可地租低廉,坡地一般500元一亩,田地也就七八百元,不仅吸引外省人前来租地种植,就连徐闻人也大批涌到雷州租地发展农业,这折射出雷州农业的落后。

    雷州有“覃头芒果”等农业品牌,但没有发展成规模化,更没有与千家万户形成合作的关系。在3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也有成百上千个农业种植大户,但都是沿袭传统的种植方式,没有新技术新理念,更没有带动性。雷州农业如何实现从千百年来的“传统”向现代农业转变?

    记者在纪家镇文园村看到,2000多亩土地正在连片推开,100多位村民正在已搭起的大棚里赶种辣椒,纵横在园地里的管道正喷出雾气水珠,壮观的现代农业图景扑面而来。纪家农技站站长莫华养说,今年引进湖北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在这里发展现代种植,目的不只是搞个基地,关键是发展绿色产品,作为示范引导农民,然后以“公司+农户”方式运作,公司提供种子技术,高价统购统销,农民将打破传统种植方式,走进现代农业,收入将大大增加。

    杨小龙欣喜地说,这与浙江人的种植模式相仿,虽然农业发展模式多样,但对雷州农业来说,最直接最有效的就是这种方式,因为减少了风险,有技术有品牌,土地就能“屙金屙银”,带动千家万户致富。希望以此为起点,雷州农业来个“大变革”,我们农业不能困守于低效,是时候打破传统,实现新的变革了。宝贵的田园不应只用来廉价出租,我们要有自己的新型农民。

作者:赖寒霜

    同样一亩水田,雷州农民一年辛苦仅赚两三千元,浙江农民种瓜菜却能赚上万元。这种“效益差异”带来的是浙江农民大批南下,到雷州包地发展农业,而雷州农民只能赚点租金,该现象折射出本地农业经营模式落后的无奈。

雷州附城,瓜农将温室瓜棚里的西瓜捧起展示。 记者 吴智恒 摄(资料图片)

    一亩地半年赚万元 浙江农民到雷州当“农业老板”

    雷州20万亩的东西洋田,到处有辛勤劳动的身影,他们在赶种反季节瓜菜。这里有扛着锄头的本地农民,也有大批开着小轿车前来劳作的浙江农民。一边是当地农民赤脚下地种传统作物,另一边却是浙江农民在白膜搭成的大棚里种西瓜或蔬菜,这种反差成为雷州农地上的一大特色。

    浙江温州的农民李贤到雷州已5年,如今包地70多亩种大棚西瓜,每年都有几十万元“落袋”。他说,刚来的时候,是夫妇包地三四十亩地,每天猫在地里劳动,现在不仅有了小车,妻子也留在浙江家里,他每天指挥六七名工人劳动,到明年初西瓜上市,一亩最少能赚七八千元。

    “你种的是金瓜还是银瓜,这么好赚?”记者笑问。“是黑美人——品种一般,但卖出的价格不低。”他介绍说,大批浙江人敢于到雷州包地大种西瓜或蔬菜,是因为带着“订单”而来——通过村合作社出面,与国内大型农产品贸易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公司给予种子及肥料支持,进行技术指导,产品出来后以高于市场价收购,公司贴上品牌统销。“这种模式与雷州人的传统种植大不一样,当地农民种出的瓜多是几毛钱1斤,种一次瓜就收一次,亩产两三千斤,我们是收了瓜又嫁接,连收四次,亩产近万斤,每年价格都是一两块1斤,不愁种不愁销。一亩地半年时间收入超万元,而租地半年只要1000元,一亩赚万元属正常。”

    模式带来效益,望着洋田里白花花的连片大棚西瓜,雷州市农业局副局长杨小龙说,好几百浙江人每年到这里包地种西瓜及蔬菜,且越来越多,目前已包地两三万亩,个个都从农民变为驾小车进田的“农业老板”了。

    缺少带头人和闯劲 只能看着别人发大财

    浙江人到雷州包地种西瓜已七八年,记者了解到,虽然部分雷州农民被雇用到地里劳动,但到目前还没有人学着浙江人的模式种出一亩地。难道当地人只愿意低价租地给人家发财,自己甘守贫困吗?

    在位于东洋田的附城镇城东村,村委会主任颜福荣带着记者来到村里的菜基地。颜福荣说,2008年以来,村里的冬田大部分被浙江人承包种西瓜了,他的三亩田也被一位姓黄的浙江人包种了。人家种什么都赚大钱,看来我们务农真的跟不上形势了。

    “为什么不学人家——没有技术?”记者问。

    “技术不难学,那种模式也了解,可找不到合作的公司。”颜福荣摇头说,人家是村合作社出面遍寻国内有实力合作公司,一旦找到就全村人外出包地大面积种植,这种农业好就好在还没种出东西就找到市场了。我们也有农村合作社,但根本没派上用场,形同虚设,更没有带头人外出寻找合作对象,新型农业发展不起来,每年只能拿那几百块租地钱,看着人家在自己地里发大财。

    记者找到一位已到雷州经营农业4年的浙江人戴某,他说,浙江人均两分地,不出来包地没法混,这种种植方式也不难学,关键是找到有实力的龙头公司,但他几年来发现,雷州缺少带头人和闯劲,安于现状只想赚闲钱,这很不利于一个产业的发展。

    “雷州农业缺少能人,本地缺少龙头公司,这是现实的困境。”杨小龙说,浙江农民的经营模式在雷州大地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政府也会有所作为。

    努力引进新型农业 雷州不能甘当农业“廉价出租地”

    雷州农业有得天独厚的光热条件,耕地约200万亩,可地租低廉,坡地一般500元一亩,田地也就七八百元,不仅吸引外省人前来租地种植,就连徐闻人也大批涌到雷州租地发展农业,这折射出雷州农业的落后。

    雷州有“覃头芒果”等农业品牌,但没有发展成规模化,更没有与千家万户形成合作的关系。在3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也有成百上千个农业种植大户,但都是沿袭传统的种植方式,没有新技术新理念,更没有带动性。雷州农业如何实现从千百年来的“传统”向现代农业转变?

    记者在纪家镇文园村看到,2000多亩土地正在连片推开,100多位村民正在已搭起的大棚里赶种辣椒,纵横在园地里的管道正喷出雾气水珠,壮观的现代农业图景扑面而来。纪家农技站站长莫华养说,今年引进湖北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在这里发展现代种植,目的不只是搞个基地,关键是发展绿色产品,作为示范引导农民,然后以“公司+农户”方式运作,公司提供种子技术,高价统购统销,农民将打破传统种植方式,走进现代农业,收入将大大增加。

    杨小龙欣喜地说,这与浙江人的种植模式相仿,虽然农业发展模式多样,但对雷州农业来说,最直接最有效的就是这种方式,因为减少了风险,有技术有品牌,土地就能“屙金屙银”,带动千家万户致富。希望以此为起点,雷州农业来个“大变革”,我们农业不能困守于低效,是时候打破传统,实现新的变革了。宝贵的田园不应只用来廉价出租,我们要有自己的新型农民。

打开APP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