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三好学生”,就会想起自己的小学时代。印象中从小学哪时起,“思想好、学习好、身体好”这个概念就已经深深洛在脑海中,虽然哪时的“思想好、学习好、身体好”又演变成现在的“学习好、身体好、品德好”这“三好”,但内含终归是相同的。可以说,脑海中的“三好”始终伴随着自己的小学时代,始终是促进自己积极向上、追求进步的一种精神动力。时至今天,尽管年龄或是时代和生活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三好”的洛印依然是自己面对人生、面对社会的一面镜子,依然是左右自己做人的座右铭。
前些年,有国内教育人士呼吁,停止评选“三好学生”,理由是防止“过早给孩子贴上好学生和坏学生标签”。窃以为,如此呼吁实显极端和片面。虽圣人孔子曰:人之初、性本善。但年轻人,尤其是少年儿童的成长必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受身边人的影响是最大的。坏的榜样起坏的效果,好的榜样自然起到好的效果,俗话说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评选“三好学生”的目的就是为了树立好的榜样,引导和鼓励多数人向榜样学习和靠拢,形成人人崇尚进步、争取进步的良好风气。用现在时尚的表述,就是体现正能量,这与“过早给孩子贴上好学生和坏学生标签”实是两会亊。表扬和宣传好的,批评和否定不好的都是自古以来教育界最基本的教育内容,如果连这样最基本的教育内容都不提和不用了,那实在是十分悲哀的亊情。
应该看到,现时在相当范围出现评选“三好学生”过程中走样和变调的现象。例如,在各种档次级别的“三好学生”评选中,都会与升学加分和优先等等实惠性挂钩,功利性过强。为了让子女在升学的竟争中有优势,不少家长千方百计拉关系、走后门,甚至搞歪门邪道;有的教师为了让自己在名利上的收获,也会通过各种手段和渠道让自己所教的学生获取“三好学生”头衔,作为自己上位和获取私利的本钱。有的部门和学校为了追求小团体名誉和领导的政绩,也会把本来不符合“三好学生”条件的学生进行特殊的“包装”,为局部利益甚至是不正之风进行铺垫。亊物都是一分为二,上述现象说明,如果动机不纯,或是执行和操作有偏差,“三好学生”的评选也会偏离方向,产生负面的结果。但这不是亊情的本质,我们在讨论和评价的时候,一定要辨别是非曲直,切忌混为一谈。
前不久,浙江省教育主管部门决定取消“三好学生”的评选,我认为应该这样看:一是很有必要。因为学生始终是学生,完全没有必要在读期间接触太多超出学校范围的荣誉性活动,甚至伦为别样工具。二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因为浙江现在公布的做法只是取消省级的评选,并不是所有的“三好学生”评选都取消,基层教育局是否评选可以自行决定,取消高级别的评选有助于回归“三好学生”评选的本来面目。因此,浙江省教育主管部门取消省级“三好学生”的评选,可以视为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简政放权的一项举措。由此而来,笔者认为:“三好学生”的评选立足于学校内范围进行更具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