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12小时内失效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古县衙官联

2013-11-29 11:55 湛江新闻网  
    11月26日,习近平同志在座谈之际,给荷泽市的市、县委书记们念了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他说,对联以浅显的语言揭示了官民关系。封建时代官吏尚有这样的认识,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比这个境界高得多。

   这副以肺腑之言劝诫的“官联”是在何处被发现的?其作者是谁?又是何人使其流传至今?笔者十年前对此曾经小有考证:联语来自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的清代县衙,该县衙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由五品县令章炳焘所建。联语的作者为清康熙年间内乡知县高以永。

    老杜诗曰:“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其实,河南南阳不仅有诸葛庐、武后庙,更有全国重点文物、被海内外誉为“神州大地绝无仅有的历史标本”的内乡县古县衙。2002年夏,时任商丘师院学报主编的笔者,赴南阳开河南省学报理事会,编辑、学者们曾经专程赶去鉴赏“标本”,顺便上了一堂“反腐倡廉(联)”课。

    章炳焘(生年无考,民国初病逝开封),字厚甫,是鲁迅老乡浙江会稽县(今绍兴)人。1892年,章氏由工部(相当于现在的国家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钦加正五品调任内乡。彼时正是清朝政府最腐败的阶段,边关不稳,民变不断。内乡县衙咸丰七年被捻军焚毁,之后22任知县都是在县察院凑合着办公,也没有准备筹资修葺。可章炳涛是工部“技术性干部”,积习所致,责无旁贷。他多方焘筹资,建设这座享誉中外的县衙。

    现存清代县衙建筑260间,大二三堂、县丞衙、主薄衙、兵刑工史户礼房主体建筑均保存完好,令人称奇。而“光彩夺目”的是古县衙的照壁和各个厅堂的楹联。历经沧桑,如今照壁已离开县衙的院落而坐落在街道的对面,不必掏钱即可饱览。

    照壁正中的石刻是一个状如麒麟的怪兽,名叫“tan”(犬字边右边一个“贪”),音还念“贪”。是传说中的贪婪之兽,可鲸吞金银财宝。它的脚下和身边环绕着“八宝”:磬、金锭、如意、书画、元宝、铜钱、宝葫芦、犀角号,但它并不满足,张开血盆大口,朝向左前方的太阳奔去。据解说员讲,它没有吞到太阳,一脚跌下了悬崖。几位摄影编辑记者都专门为它拍了照。它气势汹汹,辨不出雌雄,却使大家不约而同地想起了那些“日进万金”的贪官和本已腰缠万贯却仍然接受上千万“感情费”的富姐。

    县衙大堂堂前的对联颇有气势,写的是——

    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

    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

    大堂前甬道原有戒石坊,向南刻“公生明”三个大字,向北刻“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16字铭文——宋太宗曾为宋朝的官吏亲笔书之,后沿用为“官箴”,即官吏的“座右铭”。

    二堂是知县预审案件的地方和大堂审案时退思、小憩之所,堂前的对联是——

    法行无亲,令行无故;

    赏疑唯重,罚疑唯轻。

    二堂东西各有一跨院,东为县丞衙,西为主薄衙,是八、九品官县丞和主薄的办公处。县丞衙大门有对联曰——

    宽一分,民多受一份赐;

    取一文,官不值一文钱。

    想从古至今,不值一文钱的官真不是一个小数呢。

    县丞衙正厅的对联是——

    立定脚跟竖起背;

    展开眼界放平心。

    “竖起背”即“寄言立身者,勿学柔弱苗”,那前提是“值钱”,为“十万雪花银”奋斗者,多有倒地之虞。主薄衙大门两侧的联语为——

    与百姓有缘,才来此地;

    期寸心无愧,不鄙斯民。

    主簿衙正厅左右书写——

    扪心自惭兴利少;

    极目只觉旷官多。

    二堂之后为一过渡的天井院,其东西厢房为知县的幕友钱谷和刑名师爷的办事之处,称为“钱、刑夫子院”,其柱贴曰——

    为证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

    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

    “三堂”是知县接待上级官员、商议政事和办公起居之所,院内一株颇有年纪的桂花树如巨伞遮住了半个庭院,使来宾顿觉幽深而肃然起敬。其楹联也最为有名——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想官官相见,置身于此联语的氛围之中,敢做坏事真是“天都不容”。

    1995年6月8日,朱镕基总理视察内乡县衙,高度评价了此联揭示的官与民、属地与治理的辩证关系。2002年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在河南南阳视察时得知这副对联,也给予极高的评价,即刻指示中央办公厅查找出处。经考证,这是清康熙年间内乡知县高以永在任期间所撰。

    据记载,章炳焘在内乡任职九年,去职时百姓绅士依依不舍。后来他在临颖县为兴办学堂、工艺厂集资事宜中损及官员及富贾利益而被罢官。罢官后先是寓居开封,因生计困难带着女儿回内乡“筹款度日”,百姓念及他当年的恩德,纷纷解囊相助,年愈花甲的章炳焘登时老泪纵横,率女儿跪地答谢。

    会议安排得紧,只有不到一小时供吾侪“走马观衙”。眼看夕阳西沉,大家匆匆上车,不少人埋头翻看着印有对联的小册子。曾几何时还是笑语翻飞的车厢,一下子寂静了许多。

    查《词源》《辞海》,均无那“贪”字,夫“狗不嫌家贫”,何贪之有?猜想这字似应该是“貚”,会意为私欲难填又形单影只的豺狼比较准确。

    高校何尝不是“地方”?“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冥冥中“上帝之手”操纵着命运。“莫道百姓可欺”,大家的眼睛可亮着呢。


作者:宋立民
    11月26日,习近平同志在座谈之际,给荷泽市的市、县委书记们念了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他说,对联以浅显的语言揭示了官民关系。封建时代官吏尚有这样的认识,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比这个境界高得多。

   这副以肺腑之言劝诫的“官联”是在何处被发现的?其作者是谁?又是何人使其流传至今?笔者十年前对此曾经小有考证:联语来自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的清代县衙,该县衙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由五品县令章炳焘所建。联语的作者为清康熙年间内乡知县高以永。

    老杜诗曰:“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其实,河南南阳不仅有诸葛庐、武后庙,更有全国重点文物、被海内外誉为“神州大地绝无仅有的历史标本”的内乡县古县衙。2002年夏,时任商丘师院学报主编的笔者,赴南阳开河南省学报理事会,编辑、学者们曾经专程赶去鉴赏“标本”,顺便上了一堂“反腐倡廉(联)”课。

    章炳焘(生年无考,民国初病逝开封),字厚甫,是鲁迅老乡浙江会稽县(今绍兴)人。1892年,章氏由工部(相当于现在的国家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钦加正五品调任内乡。彼时正是清朝政府最腐败的阶段,边关不稳,民变不断。内乡县衙咸丰七年被捻军焚毁,之后22任知县都是在县察院凑合着办公,也没有准备筹资修葺。可章炳涛是工部“技术性干部”,积习所致,责无旁贷。他多方焘筹资,建设这座享誉中外的县衙。

    现存清代县衙建筑260间,大二三堂、县丞衙、主薄衙、兵刑工史户礼房主体建筑均保存完好,令人称奇。而“光彩夺目”的是古县衙的照壁和各个厅堂的楹联。历经沧桑,如今照壁已离开县衙的院落而坐落在街道的对面,不必掏钱即可饱览。

    照壁正中的石刻是一个状如麒麟的怪兽,名叫“tan”(犬字边右边一个“贪”),音还念“贪”。是传说中的贪婪之兽,可鲸吞金银财宝。它的脚下和身边环绕着“八宝”:磬、金锭、如意、书画、元宝、铜钱、宝葫芦、犀角号,但它并不满足,张开血盆大口,朝向左前方的太阳奔去。据解说员讲,它没有吞到太阳,一脚跌下了悬崖。几位摄影编辑记者都专门为它拍了照。它气势汹汹,辨不出雌雄,却使大家不约而同地想起了那些“日进万金”的贪官和本已腰缠万贯却仍然接受上千万“感情费”的富姐。

    县衙大堂堂前的对联颇有气势,写的是——

    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

    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

    大堂前甬道原有戒石坊,向南刻“公生明”三个大字,向北刻“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16字铭文——宋太宗曾为宋朝的官吏亲笔书之,后沿用为“官箴”,即官吏的“座右铭”。

    二堂是知县预审案件的地方和大堂审案时退思、小憩之所,堂前的对联是——

    法行无亲,令行无故;

    赏疑唯重,罚疑唯轻。

    二堂东西各有一跨院,东为县丞衙,西为主薄衙,是八、九品官县丞和主薄的办公处。县丞衙大门有对联曰——

    宽一分,民多受一份赐;

    取一文,官不值一文钱。

    想从古至今,不值一文钱的官真不是一个小数呢。

    县丞衙正厅的对联是——

    立定脚跟竖起背;

    展开眼界放平心。

    “竖起背”即“寄言立身者,勿学柔弱苗”,那前提是“值钱”,为“十万雪花银”奋斗者,多有倒地之虞。主薄衙大门两侧的联语为——

    与百姓有缘,才来此地;

    期寸心无愧,不鄙斯民。

    主簿衙正厅左右书写——

    扪心自惭兴利少;

    极目只觉旷官多。

    二堂之后为一过渡的天井院,其东西厢房为知县的幕友钱谷和刑名师爷的办事之处,称为“钱、刑夫子院”,其柱贴曰——

    为证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

    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

    “三堂”是知县接待上级官员、商议政事和办公起居之所,院内一株颇有年纪的桂花树如巨伞遮住了半个庭院,使来宾顿觉幽深而肃然起敬。其楹联也最为有名——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想官官相见,置身于此联语的氛围之中,敢做坏事真是“天都不容”。

    1995年6月8日,朱镕基总理视察内乡县衙,高度评价了此联揭示的官与民、属地与治理的辩证关系。2002年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在河南南阳视察时得知这副对联,也给予极高的评价,即刻指示中央办公厅查找出处。经考证,这是清康熙年间内乡知县高以永在任期间所撰。

    据记载,章炳焘在内乡任职九年,去职时百姓绅士依依不舍。后来他在临颖县为兴办学堂、工艺厂集资事宜中损及官员及富贾利益而被罢官。罢官后先是寓居开封,因生计困难带着女儿回内乡“筹款度日”,百姓念及他当年的恩德,纷纷解囊相助,年愈花甲的章炳焘登时老泪纵横,率女儿跪地答谢。

    会议安排得紧,只有不到一小时供吾侪“走马观衙”。眼看夕阳西沉,大家匆匆上车,不少人埋头翻看着印有对联的小册子。曾几何时还是笑语翻飞的车厢,一下子寂静了许多。

    查《词源》《辞海》,均无那“贪”字,夫“狗不嫌家贫”,何贪之有?猜想这字似应该是“貚”,会意为私欲难填又形单影只的豺狼比较准确。

    高校何尝不是“地方”?“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冥冥中“上帝之手”操纵着命运。“莫道百姓可欺”,大家的眼睛可亮着呢。


打开APP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