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对联传统延续 春联文化待学习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代文豪王安石这名句,贴切地形容了新年的景象。
赤坎人当年的“屠苏酒”已演变成更热烈祥和的团圆酒、团圆饭,但贴“桃符”的习俗一直保留下来。每年这个时候,赤坎人家家喜气洋洋地将寓意喜庆气氛、表达美好愿望的春联贴在门墙上……
上世纪六、七、八十年代的赤坎人,春节前夕都会到新华书店买上几张年画,有娃娃与和平鸽,也有梁山伯与祝英台、水浒一百零八将、宝莲灯等年画。文革时期,便有革命样板戏的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红色娘子军、海港等年画。如果是木板墙的,便先贴上旧报纸或白纸,然后再在上面贴年画。人们也必定在门板上贴上尉迟恭、秦叔宝或郑成功、岳飞等古典英雄人物的门神画,在左右两侧墙上贴上选好的楹联及横批。
如今,大多赤坎人还延续着春节贴对联的传统,但像以往那样自写自贴的人渐少。75岁的赤坎居民赵华记,每年春节前都到南华广场一小亭子里写春联。对于书法的字体,赵伯最喜欢狂草。话一说完,他猛一扎马步,刷刷……不消一分钟就写了一幅横幅。
“写春联为什么要扎马步?”记者问。“写大字必须扎马步才能写得好。”赵华记答道。“你的马步为何扎得这么稳?”记者继续问。赵华记说:“我学过大戏,还演过多年粤剧呢!”
赵华记说:“对联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等,但目前大街上一些卖对联的人大多不太懂什么是春联,习惯买对联回家贴的中青年人应学习对联文化再去买,别把其它联当春联贴在家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