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商贾曾就读于“法华学校”
记者查找资料发现,在“法华学校”读书的学生中,后来有很多人成为法殖广州湾各行各业著名的富商,并对本地的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
建筑商梁日新曾入读“法华学校”,1927年17岁毕业,以学生身份领取“广州湾居民护照”。
梁日新在学校期间熟读法文。其后,他学习工程技术知识,遂成为一名建筑工程技术人员,善于建筑工程绘图设计。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梁日新与兄弟在赤坎“海边街”(今民主路与大众路交汇处)开办“建隆建筑公司”和“普济药房”,1940年又在“法国大马路”(今中山二路)开设“新亚药房”。其时,广州、香港相继沦陷,大批商贾文人逃到法殖广州湾,梁日新利用有利时机,扩大建筑生意,招揽了很多市政工程。
据《湛江市志》第745页《民国时期湛江市营造厂情况表》所载:广州湾有营造建筑行业共30多家。“建隆建筑公司”为甲级厂,资本金额为国币35000万元。在资金技术规模均首屈一指。“建隆建筑公司”所设计和承建的工程项目较大的有:“南天大酒店”、“南华大酒店”、“中国戏院”、“百乐殿电影院”、“西营长桥码头”、“东堤路八角肉菜市场”等建筑,对广州湾及周边地区的建筑起着很大作用。
“法华学校”推行中西化教育
根据当年的资料,记者了解到:法殖广州湾时期的“法华学校”推行中西化教学,主要是以统治国法语及附属国安南语,同时兼顾汉语教学。当局于1901年首先在麻斜(东营)择地建起第一所“安碧莎罗”学校,随后又先后办起“麻斜安碧莎罗”学校、“西营安碧莎罗”学校(现霞山区湛江市第二中学)、赤坎“法华学校”(中山二路文化宫)等3所学校,学校建筑风格按法式建造,多是两层洋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湛江市政府将“法华学校”原址辟为湛江市第一中学、湛江市第三小学校区。其后,为活跃职工及市民文化娱乐,将校区改为赤坎工人文化宫的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