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霞山最早设立“飞电楼”
法国人侵占广州湾后,最早在西营(霞山)公使馆右侧约二百码(约180米)的地方设立“广州湾西营埠邮政、电报、电话局”,这是一座约200平方米的二层法式建筑,人称“飞电楼”。当时,设施十分简陋,只有两台莫耳斯收发机和一台100门的西门子磁石电话交换机。
那时,“广州湾邮政、电报、电话局”是由河内法属印度支那联邦邮电总局管辖,在法殖广州湾设局长1人,电台台长1人,由法国人担任。另外设秘书、师爷(职员)若干人负责局内的文书、财务、报务员、话务员、营业员工作,由越南人担任。其它接送投递邮件电报、查修线路、清洁卫生等粗重活则由中国差役承担。
在互联网发明之前,电报是人类最快捷的传递信息的方法。如今,电报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电报码也渐渐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何谓电报码,1844年,电报的出现给汉字出了一个难题。虽然电报能够远距离传递信息,但是汉字却不能直接在电路上传递,只能用四个阿拉伯数字组成一个字码来传送信息,由于中国有7000多个汉字,于是要用7000多组数字来代替,这就是电报码,它是一种无规律的无理码,只有靠人脑来记忆。因此,当年所有电报局都设有专门电报码翻译员和《电报码簿》。
另外,为了方便联系和节省费用,人们在各地还都专门设置单位的电报挂号,四个数字码就代表一个单位,十分简单明了。由于广州湾的特殊地理环境,当年法殖广州湾的电报通讯,出现了一种十分奇特的现象,就是在法殖广州湾租界区域内,店铺单位使用的电报挂号,大部分采用中国遂溪麻章的电报挂号。如:霞山“振兴和记”的电报挂号是麻章0044号、霞山“五洲大药房”的电报挂号是麻章3166号、霞山“德成银号”的电报挂号是麻章6929号、霞山“安成行”的电报挂号是麻章9753号等等。
4、整个广州湾只有一台电话交换机
据资料介绍,1881年英籍电气技师皮晓浦在上海十六铺沿街架起一对露天电话,只要付36文制钱便可通话一次。这是中国的第一部电话机。1882年2月,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在上海外滩办起我国第一个电话局,用户有25家。同年夏天,皮晓浦以“上海电话互助协会”名义开办了第二个电话局,有用户30余家。年底,英商“东洋德律风”公司兼并上述两电话局独家经营。1896年清宫殿内开始安装了磁石式电话机,1902年以后中国民间才逐渐开始使用电话。但那时候的电话都是些达官贵人的专用工具。
法国人占领广州湾后,为其统治需要,在西营(霞山)设立了专门的电报楼(俗称飞电楼),进行电报通讯,当年的法殖广州湾主要依靠两台莫耳斯收发机进行收发。
由于法国人的入侵,故广州湾的电话较早出现,但其设施十分简陋、希缺,当年整个法殖广州湾,只有一台100门的西门子磁石电话交换机,所有电话大部分由法国殖民当局的政府机构、部门使用,只有相当规模的洋行,商号,公司才能拥有电话。如:“大盛老金铺”的电话号码是2号、“公信金银号”的电话号码是9号、“澳湾大丰银号”的电话号码是91号、“恒泰祥”的电话号码是96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