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12小时内失效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雷州风筝节晋列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4-04-16 15:32 湛江新闻网  

    湛江新闻网讯:4月16日上午10时,在雷州市附城镇北门村文化中心举行“雷州风筝晋列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庆典活动。湛江市文化局、雷州市文化局、湛江市文化馆及雷州文化馆等负责领导分别作了重要讲话。北门关邀请了兄弟村长老及代表近800人出席了庆典活动和舞狮队进场表演。

    “雷州风筝节是我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授予北门关(村)为保护和传承单位。”雷州市文化馆馆长、非遗中心主任吴兆生如是说。“得益于北门关的群众积极支持和传承人吴裕江先生主动筹备申报以及各兄弟村踊跃参与每年一度的风筝节,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无限乐趣和飞越梦想,极大地促进人们沟通,增进感情融合,推进我市和谐社会的建设。”

    “雷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物风情厚道崇德,社情民意积极向善。雷州姑娘歌、雷州歌、雷剧、石狗等各具特色,内容丰富,充分展现了雷州半岛地理特色、历史变迁、风土习俗和人情世太。其中雷州歌于2008年被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雷州风筝节晋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雷州人民又一大喜事,充分展现了雷州人民乐施好善,团结友爱,融合奋进的传统民风。”湛江市文化馆非遗中心主任陈宏美先生如是说。

    此次授予附城镇北门关为雷州风筝节保护和传承单位,主要是以雷州东岳庙和雷州风神庙主办的雷州风筝节为主,该关对保护和传承风筝节具有完整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且群众基础较好,风筝制作工艺精湛,技术领先。其中以纸篾制成老鹰、仙鹤、凤凰、喜鹊、蜈蚣等最为惟妙惟肖,只要借助微风,风筝便徐徐上空,自由翱翔。

    据悉,北门关是雷州市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文化深厚的代表村庄之一。该关文化中心建有东岳庙和风神庙。东岳庙始建于宋淳佑六年(公元1246年),历经朝代更迭,至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重建。现在的东岳庙基本保留了该次重建的面貌,门前宁有工艺精湛的石柱、石鼓、石花盆各一对和一条约十米长的青石路等有重要的历史考究价值。风神庙约建于明嘉靖十七年左右,时任知府洪富因飓风频繁为害,于雷城东十里,设祭祀“飓风坛”于东海岸祷祀风神。西十二丈南北十丈设厨宰房,每年秋夏冬朔日行祈报礼。至嘉靖三十二年左右,为便民众祭祀,移至城北郊五里,即现在的风神庙。

    雷州风筝源远流长,梦幻奇特。据《海康县志》载,明嘉靖年间,鼠害泛滥,祸害农作物,官方捕杀无效。夜来知府受风神托梦:汝当以诸鸟形扎纸鸢,升空作势,合以捕杀,定当奏效。翠日,知府广招全城能工巧匠,以纸篾扎成鹰、鹤、凤、鹊、蜈蚣等各式各样的风筝上千只,上装竹笛,并号召民众到东岳庙北的五里坡校场竟放。霎时,天空“百鸟”嗡嗡齐鸣,大有遮天蔽日之势。鼠辈闻声见状,惊慌错乱,乱闯乱撞,相互追赶咬打,纷纷坠入阴沟暗河溺死。知府适时召集人们配合捕杀,果然旗开得胜。鼠害从此也销声匿迹。此后,知府宣布每年五月初五都要举行风筝竞赛,以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古人对风神的崇拜,反映人们对大自然的尊重和风调雨顺的渴望。今人对神庙的信仰,呈现了中华民族对宗教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传承。而雷州风筝节得以入选省级非物质遗产项目是我市委、市政府传承历史优秀文化传统和开拓建设社会经济新举措及全市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综合结果。目前,雷州市正实施“北拓、南连、西进”战略,努力把雷州发展成为湛江区域副中心城市,需要全市人民凝聚共识,扎成 “雷州风筝”, 万众一心,凝成一股长绳子,让市委市政府拉着风筝,引领人民追求美好生活。

作者:邓胜军

    湛江新闻网讯:4月16日上午10时,在雷州市附城镇北门村文化中心举行“雷州风筝晋列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庆典活动。湛江市文化局、雷州市文化局、湛江市文化馆及雷州文化馆等负责领导分别作了重要讲话。北门关邀请了兄弟村长老及代表近800人出席了庆典活动和舞狮队进场表演。

    “雷州风筝节是我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授予北门关(村)为保护和传承单位。”雷州市文化馆馆长、非遗中心主任吴兆生如是说。“得益于北门关的群众积极支持和传承人吴裕江先生主动筹备申报以及各兄弟村踊跃参与每年一度的风筝节,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无限乐趣和飞越梦想,极大地促进人们沟通,增进感情融合,推进我市和谐社会的建设。”

    “雷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物风情厚道崇德,社情民意积极向善。雷州姑娘歌、雷州歌、雷剧、石狗等各具特色,内容丰富,充分展现了雷州半岛地理特色、历史变迁、风土习俗和人情世太。其中雷州歌于2008年被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雷州风筝节晋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雷州人民又一大喜事,充分展现了雷州人民乐施好善,团结友爱,融合奋进的传统民风。”湛江市文化馆非遗中心主任陈宏美先生如是说。

    此次授予附城镇北门关为雷州风筝节保护和传承单位,主要是以雷州东岳庙和雷州风神庙主办的雷州风筝节为主,该关对保护和传承风筝节具有完整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且群众基础较好,风筝制作工艺精湛,技术领先。其中以纸篾制成老鹰、仙鹤、凤凰、喜鹊、蜈蚣等最为惟妙惟肖,只要借助微风,风筝便徐徐上空,自由翱翔。

    据悉,北门关是雷州市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文化深厚的代表村庄之一。该关文化中心建有东岳庙和风神庙。东岳庙始建于宋淳佑六年(公元1246年),历经朝代更迭,至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重建。现在的东岳庙基本保留了该次重建的面貌,门前宁有工艺精湛的石柱、石鼓、石花盆各一对和一条约十米长的青石路等有重要的历史考究价值。风神庙约建于明嘉靖十七年左右,时任知府洪富因飓风频繁为害,于雷城东十里,设祭祀“飓风坛”于东海岸祷祀风神。西十二丈南北十丈设厨宰房,每年秋夏冬朔日行祈报礼。至嘉靖三十二年左右,为便民众祭祀,移至城北郊五里,即现在的风神庙。

    雷州风筝源远流长,梦幻奇特。据《海康县志》载,明嘉靖年间,鼠害泛滥,祸害农作物,官方捕杀无效。夜来知府受风神托梦:汝当以诸鸟形扎纸鸢,升空作势,合以捕杀,定当奏效。翠日,知府广招全城能工巧匠,以纸篾扎成鹰、鹤、凤、鹊、蜈蚣等各式各样的风筝上千只,上装竹笛,并号召民众到东岳庙北的五里坡校场竟放。霎时,天空“百鸟”嗡嗡齐鸣,大有遮天蔽日之势。鼠辈闻声见状,惊慌错乱,乱闯乱撞,相互追赶咬打,纷纷坠入阴沟暗河溺死。知府适时召集人们配合捕杀,果然旗开得胜。鼠害从此也销声匿迹。此后,知府宣布每年五月初五都要举行风筝竞赛,以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古人对风神的崇拜,反映人们对大自然的尊重和风调雨顺的渴望。今人对神庙的信仰,呈现了中华民族对宗教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传承。而雷州风筝节得以入选省级非物质遗产项目是我市委、市政府传承历史优秀文化传统和开拓建设社会经济新举措及全市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综合结果。目前,雷州市正实施“北拓、南连、西进”战略,努力把雷州发展成为湛江区域副中心城市,需要全市人民凝聚共识,扎成 “雷州风筝”, 万众一心,凝成一股长绳子,让市委市政府拉着风筝,引领人民追求美好生活。

打开APP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