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12小时内失效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吴川音字典》首发

2014-08-21 10:39 湛江日报  

    《吴川音字典》后记

    吴川话是我的母语。然而读小学的时候我却发现,古书中的不少汉字,父辈们往往不晓得该怎么读。“有边读边,冇边读缘”是他们通用的识字办法。显然,这是一种无奈的办法。

    记得念大学二年级的一天晚上,一位讲授古汉语的老师约我聊天,问我是如何学习古音韵的。我告诉老师,我学习古音韵是从母语中找到规律的。于是老师对吴川方言也产生了兴趣。事后,我开始感悟到研究母语和记录母语的意义。

    刚开始时我只想编写一本关于汉字吴川话读音的书,旨在把正确的读音记录下来,把错误的读音纠正过来,把不明的读音标出来,书名叫《汉字吴川音》。可是初稿写出后,乡人认为编写一部吴川话字典更为实用。考虑再三,我最终接受乡亲们的建议,将《汉字吴川音》改编为《吴川音字典》。

    不管是《汉字吴川音》还是《吴川音字典》,编写时我首先面临的就是吴川话的标准音问题。因为同属吴川方言区的吴阳、坡头、南三等地的话音略有差异。鉴于吴阳口音长期以来是大家公认的吴川话标准音,吴川市吴阳镇是原吴川县旧县治,《吴川县志》有“吴川音较清婉,而过于柔”的记载,故本字典所注的吴川音则以吴阳话为标准音。

    吴川市是中华诗词之乡,吴川、坡头、南三三地民众素有吟诗作对的传统。他们对字词的读音,尤其对诗词的韵脚和平仄十分讲究。为适应乡人文化学习和创作需求,本字典对所收录的每个单字均注上韵部和调类。注上韵部是为了解决押韵问题,注上调类是为了解决平仄问题。由于本字典所标出的韵部主要源自广韵,而乡人吟诗作对习惯用平水韵,所以本字典的后面附有广韵和平水韵的韵部对应表,以方便读者使用。

    我深知,给汉字注音是一项十分严谨的工作。既要尊重读音的历史性,又要反映读音的现实性;既要体现语音的规律性,又要顾及读音的特殊性。因此,我对每一个字的注音从不敢有丝毫马虎。为减少失误,本人自定十条原则:⒈与吴阳话读音相一致;⒉与广州话读音相对应;⒊与普通话读音相对应;⒋与《康熙字典》注音相一致;⒌与《辞源》注音相对应;⒍与古清音古浊音相对应;⒎与舒声和入声相一致;⒏与平声仄声相一致;⒐与字义相对应;⒑体现汉字“六书”原理。在此基础上,我还请求吴川、坡头两地政府出面联合组织一个核稿团队,对书稿进行反复核对。尽管如此,由于水平有限,加上编写过程前后时间跨度较大,不论是注音还是释义,错漏之处实属难免。期待读者批评指正。

    本字典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心支持和无私帮助。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粤方言研究专家白宛如先生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982年我还在大学求学时,远在北京的白先生就开始通过书信指导我研究吴川方言。为确定吴川话音系,白先生首先要求我详尽描述吴川话声韵调的发音,接着给我寄来一份方言调查字表,要求我找一个发音标准的人按照表上的字朗读并录音寄给她,然后指导我找出吴川音与广州音声韵调的对应关系,写出吴川话声韵调配合表以及吴川话同音字表。此外,还将《吴川话音系》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方言》季刊主编李荣先生审定。1989年10月5日白宛如先生在给我的信中写道:“你的《吴川话音系》已同李荣先生仔细斟酌,要知道,你已付出了心血,我们也付出了很多心力和时间,决不会白费的。”《吴川话音系》就是这样在白先生长时间指导和亲笔修改下完成的。更令我感动的是,耄耋之年的白先生得知本字典即将出版,竟不顾孱弱之躯,借助放大镜为本字典作序。可以说,没有白先生的长期指导和扶掖,我就不可能编写出《吴川音字典》。

作者:邓亚明

    《吴川音字典》后记

    吴川话是我的母语。然而读小学的时候我却发现,古书中的不少汉字,父辈们往往不晓得该怎么读。“有边读边,冇边读缘”是他们通用的识字办法。显然,这是一种无奈的办法。

    记得念大学二年级的一天晚上,一位讲授古汉语的老师约我聊天,问我是如何学习古音韵的。我告诉老师,我学习古音韵是从母语中找到规律的。于是老师对吴川方言也产生了兴趣。事后,我开始感悟到研究母语和记录母语的意义。

    刚开始时我只想编写一本关于汉字吴川话读音的书,旨在把正确的读音记录下来,把错误的读音纠正过来,把不明的读音标出来,书名叫《汉字吴川音》。可是初稿写出后,乡人认为编写一部吴川话字典更为实用。考虑再三,我最终接受乡亲们的建议,将《汉字吴川音》改编为《吴川音字典》。

    不管是《汉字吴川音》还是《吴川音字典》,编写时我首先面临的就是吴川话的标准音问题。因为同属吴川方言区的吴阳、坡头、南三等地的话音略有差异。鉴于吴阳口音长期以来是大家公认的吴川话标准音,吴川市吴阳镇是原吴川县旧县治,《吴川县志》有“吴川音较清婉,而过于柔”的记载,故本字典所注的吴川音则以吴阳话为标准音。

    吴川市是中华诗词之乡,吴川、坡头、南三三地民众素有吟诗作对的传统。他们对字词的读音,尤其对诗词的韵脚和平仄十分讲究。为适应乡人文化学习和创作需求,本字典对所收录的每个单字均注上韵部和调类。注上韵部是为了解决押韵问题,注上调类是为了解决平仄问题。由于本字典所标出的韵部主要源自广韵,而乡人吟诗作对习惯用平水韵,所以本字典的后面附有广韵和平水韵的韵部对应表,以方便读者使用。

    我深知,给汉字注音是一项十分严谨的工作。既要尊重读音的历史性,又要反映读音的现实性;既要体现语音的规律性,又要顾及读音的特殊性。因此,我对每一个字的注音从不敢有丝毫马虎。为减少失误,本人自定十条原则:⒈与吴阳话读音相一致;⒉与广州话读音相对应;⒊与普通话读音相对应;⒋与《康熙字典》注音相一致;⒌与《辞源》注音相对应;⒍与古清音古浊音相对应;⒎与舒声和入声相一致;⒏与平声仄声相一致;⒐与字义相对应;⒑体现汉字“六书”原理。在此基础上,我还请求吴川、坡头两地政府出面联合组织一个核稿团队,对书稿进行反复核对。尽管如此,由于水平有限,加上编写过程前后时间跨度较大,不论是注音还是释义,错漏之处实属难免。期待读者批评指正。

    本字典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心支持和无私帮助。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粤方言研究专家白宛如先生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982年我还在大学求学时,远在北京的白先生就开始通过书信指导我研究吴川方言。为确定吴川话音系,白先生首先要求我详尽描述吴川话声韵调的发音,接着给我寄来一份方言调查字表,要求我找一个发音标准的人按照表上的字朗读并录音寄给她,然后指导我找出吴川音与广州音声韵调的对应关系,写出吴川话声韵调配合表以及吴川话同音字表。此外,还将《吴川话音系》送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方言》季刊主编李荣先生审定。1989年10月5日白宛如先生在给我的信中写道:“你的《吴川话音系》已同李荣先生仔细斟酌,要知道,你已付出了心血,我们也付出了很多心力和时间,决不会白费的。”《吴川话音系》就是这样在白先生长时间指导和亲笔修改下完成的。更令我感动的是,耄耋之年的白先生得知本字典即将出版,竟不顾孱弱之躯,借助放大镜为本字典作序。可以说,没有白先生的长期指导和扶掖,我就不可能编写出《吴川音字典》。

打开APP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