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川粤剧南派艺术
吴川——粤剧南派艺术发源地
南派粤剧是广东西南部的高、雷、廉、琼下四府流行的粤剧流派,以粗犷朴实、勇武刚烈的风格著称。其“吊辫”、“过山”、“吐血”、“三上吊”、“踩跷”、“甩发”、“高台椅功”等南派武功,技巧卓绝。
吴川是南派粤剧的发源地。粤剧南派艺术从练功、排练到演出,体力消耗大,演员要有较好的体质和精、气、神。目前,很多高难度动作,如“吐血”、“呕酒”、“喷火”、“过三山”、“竹杠转肚”、“高台骑人大翻”、“飞标”、“吊鞭”等粤剧南派绝技面临失传的困境。但吴川市粤剧团的剧目较完整地保留了粤剧南派艺术的特色,并将各种技艺传授给年青一代。曾代表粤、港、澳粤剧艺术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粤剧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吴川粤剧南派艺术,是研究粤剧的历史渊源、宗教信仰、程式武技、演艺流派的重要依据,是粤剧艺术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据光绪《吴川县志》记曰:“明万历年间……黄坡、梅菉生意大盛,中逢元宵、中秋、重阳或种种神会,张灯结彩,还神演戏。”
粤剧南派是相对京剧北派而言,一南一北,两派均以武功排场、筋斗把子见长著称。粤剧南派艺术,是受着民间武技的熏陶与孕育而逐渐形成的一种适合于舞台表演的武技。既是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程式,又具有明确攻防含义的一种防身健体的演艺,成为粤剧舞台上的武功戏。抗日战争期间,广州沦陷后,大批粤剧艺人逃亡至湛江及广西等地,使粤西地区成为了粤剧的主要舞台,特别是吴川成为了粤剧的风水宝地。
吴川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从城镇到农村,每到“年例”或“诞期”,几乎每个社区、每条村庄都有粤剧演出。吴川的“春班”吸引了来自全省的上百个粤剧团前来演出,被称为“粤剧风水宝地”,推动了吴川“南派粤剧”的发展。
吴川粤剧团剧照
吴川粤剧团——南派艺术代表性的传承演艺团体
被称为“宝地钢团”的吴川粤剧团擅长武戏程式、排场的表演,彰显其粗犷豪放、英姿勇猛、气势宏大、惊险紧张的艺术特色。南派艺术以做功见长,演员的园台功、身段功、把子功、毯子功都要过硬。动作刚劲有力,舒张幅度大;唱腔以霸腔为主,高昂、雄亮、字字千值、句句火爆。运用传统的高边锣、大钹、大笛、硬多、短筒等器乐伴奏,舞台气氛激烈、催人振奋。
吴川市粤剧团是下四府一个行当齐全的南派艺术特色的团体,表演自成风格,传统排场、南派功架、身段、武打表演艺术造诣甚高。手、眼、身、法、步配合默契,动作干净、利索,排场时刚烈、火爆性格,更使观众叹为观止。激怒时以气功逼使白面变成红面(此南派技艺现已失传)。代表作有《酒楼会友》、《盲公打把》、《陈世美祝寿》、《胡不归》、《粉碎繁华梦》、《三月杜鹃魂》、《雷雨夜行人》等。值得一提的是《草莽英风》。全剧选用了“结拜”、“大审”、“杀妻”、“乱府”、“西河会妻”、“大战”、“逼反”等排场。如“结拜”排场的“龙虎斗”, 对打中的南派手桥古朴刚劲,勇猛逼真。“杀妻”排场,演员表演的前后磋步,园台磋步,单腿、抖盔、震翎子、水发等传统艺术,将演员“进退两难”的思想情绪表演得淋漓尽致。“乱府”排场的“双照镜”、“高台照镜”等这些高难动作是粤剧舞台濒于绝迹的传统艺术,“大战”排场的南派把子打得险象横生,激烈勇猛,扣人心弦。该剧1990年参加首届羊城国际粤剧节演出,引起轰动。专家们称赞:“吴川市粤剧团的南派艺术演出,在广东粤剧界升起一朵‘磨菇云’”,是“本届国际粤剧节的最具特色的粤剧南派艺术瑰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予吴川市粤剧团极高的评价,认为吴川市粤剧团表演的南派艺术都是带有典型性的粤剧传统程式,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评审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原则定义:“它传达着一个民族表现的自由和创造性艺术”。
吴川粤剧走向国际舞台
2012、13年,吴川连续举办的两届粤剧文化艺术节,香港、澳门、新加坡、澳大利亚、加拿大等5个国家、地区文艺团体加盟,丁凡、欧凯明、蒋文端、曾小敏、梁素梅、黎骏声、陈韵红、孙叶鸿、黄伟坤等梅花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及粤、港、澳、桂、琼等地100多名文武生、花旦同台献艺,吸尽了观众眼球。其规模之大,名伶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大,前所未有,为粤西乃至广东一大文化艺术盛会。吴川粤剧正在走向国际舞台。
早在2008年6月,应新加坡国家艺术节组委会邀请,剧团首赴新加坡参加国际艺术节,演出的9场南派传统古装粤剧,尽展独具特色粤剧南派艺术风格,博得了新加坡观众的热烈掌声,赢得了新加坡艺术界的充分肯定和赞誉,被新加坡国际艺术节组委会授予“粤剧南派,星耀狮城”纪念牌匾;2012年7月20日至25日,市粤剧团有限公司再次赴新加坡牛车水人民剧场演出,令观众如痴如醉,自发响起阵阵的掌声和观众欢呼声。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新西兰、德国、美国等十多个国家新闻媒体现场采访。粤剧文化节和赴新交流活动,打响了吴川粤剧南派艺术在国际舞台上的品牌,吴川粤剧走向国际舞台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吴川—— “粤剧之乡”
吴川粤剧文化艺术群众基础雄厚,城乡居民历来有酷爱粤剧的传统和习性。“村村做大戏(粤剧),处处锣鼓响”是吴川“粤剧之乡”的生动写照。
吴川城乡年例期长,演出点多,每逢年过节,年例习俗,喜庆佳期,请粤剧唱大戏成为期间最常见最隆重的节目。据统计,全年1529条自然村,近七成村庄组织演出,场次达3000场,戏金2500多万元,观众达500万人次。可以说,吴川是“两广”粤剧团体生存和发展的“根据地”和“主战场”。吴川演出得天时、得地利、更得人和,加上有吴川驻外十大商会及各路商家的慷慨解囊,无论是演出硬件或软件都具备充足的条件。因此每年来演出的团体越来越多,春、秋班的戏越演越旺。正如业内人士所说,吴川“演出特区”有四大特点:一是演出点特别多;二是演出范围特别广;三是演出周期特别长;四是演出环境(一般乡村都设有固定大舞台)好。据不完全统计,除上述中南五省的艺术院团每年春、秋时节均驻扎在这“演出特区”坚持打“持久战”外,还有粤剧大佬官罗品超、罗家宝、文千岁和孔雀屏、郑培英、潘楚华、黄学超、黄俊英等一大批粤剧名伶常应邀前来献艺,在吴川的大舞台上一展风采!
吴川粤剧文化节
吴川粤剧文化艺术节影响深远
吴川举办的“春班订戏会”和粤剧艺术节,打响了吴川文化艺术演出的品牌,打造了湛江甚至全省文化品牌。同时为演出团体提供了广阔的服务平台。粤剧节为搞活城乡演出市场开创了一条新路子,为各级文艺团体与各请戏单位提供了面对面交流洽谈的机会,解决过去演出难,请戏难的问题,深受各文艺团体和广大群众的欢迎。吴川粤剧是既古老又鲜活的文化历史积淀,是吴川人民精神、感情、个性、气质的情感综合载体,是吴川人民生存发展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机组成和重要表征。粤剧中的知识、智慧、精神、理想、信念、道德、伦理、情绪、爱憎和美善,无不影响、塑造了当今吴川人的热情好客,敢为人先,开拓进取精神。110多万人口的吴川市每年有逾30万人外出务工经商,他们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物质财富,应离不开粤剧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吴川老板也成了吴川文化的一大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