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12小时内失效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国粹知己”资格何在

2015-06-08 10:09 湛江新闻网  

    很遗憾,张二江的《恭读论语》笔者至今还没有“恭读”过,好在网上有其发布的“节选”,学习并不困难。而网搜这“恭读”的长篇前言“之一”到“之六”,最后看到“阅读51”、“评论0”,上帖的时间是2011年9月,将近4年,寓目者居然少到这般田地,也足见“中国古文献注疏解释专家”影响之可怜。看看媒体的标题:“揭湖北‘五毒书记’出狱生活 被传有140个情妇”,“情妇”远逾点击量,亦可见“人心不古”之确凿。

    “恭读”者,虔诚也。但过于虔诚,距离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孔夫子也就远了。杨绛先生说:“读《论语》,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书里的一个个弟子,都是活生生的,一个一个样儿,各不相同。”——窃以为北大李零先生的《丧家狗 我读论语》走的正是杨绛的体味一路,当然,那方法仍然是“回到原典”而不是硬灌“鸡汤”。

    不过,在《恭》序当中,李零先生一钱不值:“是沉浸在一切不如西方的心理反弹之中的心理反弹”。是故北大如有气度,应该请张先生前往讲学,以正“新儒家”视听。骂李零教授的同时,张序更多篇幅在批李泽厚的“不能冷静、平心、虚心地对待新儒家的学说。”张很生气:“书名叫‘今读’,一上来就给人一丝‘自居权威的意味’,是根本不可与圣人气象相容的吧。学养绝不会比泽厚公差的汉儒、唐儒、宋儒、明儒以至清儒,解释经典的著作,都不敢大咧咧地称‘今读’。”——请问,比之朱子与二程的诠释,李先生不是“论语今读”是什么呢?说了“今读”就是“自居权威”,怕也是仅仅属于张先生的“今读”也。笔者讲老庄,参考最多的是陈鼓应先生的《庄子今注今译》,莫非陈先生更加“自居权威”?而且,读读张某的“节选”,也实在不过释义的“普及本”而已。例如“三省吾身”早有二说,朱熹、钱穆、辜鸿铭等说“三”为实指,而杨伯峻、陈晓芬、李泽厚等认为“三”极言其多,为不定指。能够自圆其说,便是一家之言,缘何说一句“多且久之数,皆以三言”就一定是“虚荣盖过了良知”了呢?

    正相反,在李泽厚先生的“前言”里,我们看到的是诚意欢迎批评的谦谨态度,从李零的“导读”与“总结”里,看到了考据与现代意识的结合。全不似张某剑拔弩张。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大家没有苛责你“五毒书记”有没有资格解读经典,没有询问“注释古书减刑”的尺度从何而来,你自己倒是高调骂人,说别人“戾气”了,莫非出狱后“无官一身轻”便可以信口开合?

    因此,笔者不能不记起“五毒”里首当其充的那个“吹”字。

    6月3日,张二江在微信里自称“好人挨骂”,说自己“五毒”里起码没有“吹”。不知道给省领导信示“我身患重病,如耽误治疗,一命呜呼,将使楚中失一良将,阴间多一冤魂”算不算“吹”?双规之际自称“荆楚一帅才”,处理他将是“湖北经济的重大损失”算不算“吹”?“不让我回去,天门160万人民怎么办?”算不算“吹”?“与几个女的相好,在一起玩玩不算违法”算不算“吹”?

    所以,看到“中国古文献注疏解释专家”的头衔,笔者率先想到的是鲁迅名言:“可惜的是于旧学并无门径,并主张也还不配。倘使字句未通的人也算在国粹的知己,则国粹更要惭惶然人!”

作者:宋立民

    很遗憾,张二江的《恭读论语》笔者至今还没有“恭读”过,好在网上有其发布的“节选”,学习并不困难。而网搜这“恭读”的长篇前言“之一”到“之六”,最后看到“阅读51”、“评论0”,上帖的时间是2011年9月,将近4年,寓目者居然少到这般田地,也足见“中国古文献注疏解释专家”影响之可怜。看看媒体的标题:“揭湖北‘五毒书记’出狱生活 被传有140个情妇”,“情妇”远逾点击量,亦可见“人心不古”之确凿。

    “恭读”者,虔诚也。但过于虔诚,距离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孔夫子也就远了。杨绛先生说:“读《论语》,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书里的一个个弟子,都是活生生的,一个一个样儿,各不相同。”——窃以为北大李零先生的《丧家狗 我读论语》走的正是杨绛的体味一路,当然,那方法仍然是“回到原典”而不是硬灌“鸡汤”。

    不过,在《恭》序当中,李零先生一钱不值:“是沉浸在一切不如西方的心理反弹之中的心理反弹”。是故北大如有气度,应该请张先生前往讲学,以正“新儒家”视听。骂李零教授的同时,张序更多篇幅在批李泽厚的“不能冷静、平心、虚心地对待新儒家的学说。”张很生气:“书名叫‘今读’,一上来就给人一丝‘自居权威的意味’,是根本不可与圣人气象相容的吧。学养绝不会比泽厚公差的汉儒、唐儒、宋儒、明儒以至清儒,解释经典的著作,都不敢大咧咧地称‘今读’。”——请问,比之朱子与二程的诠释,李先生不是“论语今读”是什么呢?说了“今读”就是“自居权威”,怕也是仅仅属于张先生的“今读”也。笔者讲老庄,参考最多的是陈鼓应先生的《庄子今注今译》,莫非陈先生更加“自居权威”?而且,读读张某的“节选”,也实在不过释义的“普及本”而已。例如“三省吾身”早有二说,朱熹、钱穆、辜鸿铭等说“三”为实指,而杨伯峻、陈晓芬、李泽厚等认为“三”极言其多,为不定指。能够自圆其说,便是一家之言,缘何说一句“多且久之数,皆以三言”就一定是“虚荣盖过了良知”了呢?

    正相反,在李泽厚先生的“前言”里,我们看到的是诚意欢迎批评的谦谨态度,从李零的“导读”与“总结”里,看到了考据与现代意识的结合。全不似张某剑拔弩张。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大家没有苛责你“五毒书记”有没有资格解读经典,没有询问“注释古书减刑”的尺度从何而来,你自己倒是高调骂人,说别人“戾气”了,莫非出狱后“无官一身轻”便可以信口开合?

    因此,笔者不能不记起“五毒”里首当其充的那个“吹”字。

    6月3日,张二江在微信里自称“好人挨骂”,说自己“五毒”里起码没有“吹”。不知道给省领导信示“我身患重病,如耽误治疗,一命呜呼,将使楚中失一良将,阴间多一冤魂”算不算“吹”?双规之际自称“荆楚一帅才”,处理他将是“湖北经济的重大损失”算不算“吹”?“不让我回去,天门160万人民怎么办?”算不算“吹”?“与几个女的相好,在一起玩玩不算违法”算不算“吹”?

    所以,看到“中国古文献注疏解释专家”的头衔,笔者率先想到的是鲁迅名言:“可惜的是于旧学并无门径,并主张也还不配。倘使字句未通的人也算在国粹的知己,则国粹更要惭惶然人!”

打开APP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