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永清夫妇的渔获。他们的背后尽是小渔船——“糟白仔”。
湛江新闻网讯:在徐闻县锦和镇金门行政村下辖的金沟、东门下、金钱窝上、金钱窝下4条自然村里,大部分村民就依靠自家的一条叫“糟白仔”的小渔船出海钓鱼捕鱼,把近海经济搞得有声有色:生活富裕了,沿海滩涂护住了,外省的造船厂也进驻了……
19日,笔者深入金钱窝上和东门下两条村庄,探访村民经营“糟白仔”的故事。
123条“糟白仔”形成固定产业
在镇干部高校和村干部吴开耀的带领下,笔者穿过茂密的防护林,来到了金钱窝上村的海边。这里的海,其实是一条长长的港湾,3、4公里外的尽头就是著名的外罗渔港,对面的新寮岛也是近在咫尺。
笔者看到,几十条白绿相间、舢板一样的小渔船静静地停在海滩上,在西斜的阳光下,显得异常醒目。“这些小渔船就是‘糟白仔’。但我们来迟了,村民都上岸卖鱼去了。”吴开耀说。
笔者眼尖,发现其中的一条“糟白仔”上,一对夫妇还在整理着什么。他们是金钱窝上村的吴永清夫妇,刚钓鱼回来。笔者靠近一看,鱼篓里全是一些不知名的小鱼,大概有2、3十斤重。“这是今天的收获,按照平常20元一市斤的价格,可收入4、5百元。”吴永清说,他经营“糟白仔”已7年,一年的纯收入是4、5万元。
吴开耀介绍,大概10年前,金钱窝上村只是几户人家经营“糟白仔”,在附近的海湾里钓鱼捕鱼,收入还不错。其他村民在这几户人家的互相带动下,也跟着发展“糟白仔”。经过近些年的实践证明, “糟白仔”是最适合村民们的谋生工具,一是成本不高,投资12000元即可;二是所需劳力不多,夫妻档即可;三是钓回来的鱼新鲜,更受市场的欢迎。“目前,这几条村庄经营的“糟白仔”的规模日益扩大,达到了123条,已形成了一个稳固的产业。”吴开耀说。
村民建起的小楼房。
稳固的产业吸引外省的造船厂进驻
“这里有着庞大的渔船需求市场,精明的造船厂商都被吸引过来了。”高校说,去年9月,来自广西北海的一家造船企业选择在东门下村建造分厂,专门为当地的渔民提供维修、造船服务。
笔者进入该造船厂看到,几位工人正在宽阔的厂棚里修建渔船。一位管理人员告诉笔者:“金门村的近海经济相当活跃,在这里建厂应该有很好的前景。”据他介绍,这里还靠近外罗渔港,可以长期提供造船和维修等服务。
来自肇庆的造船师傅老黄告诉笔者,建厂至今,已为当地的渔民建造了7艘渔船,平时还外出为附近的故障渔船提供维修服务。“由于业务不错,我们这里的几位员工每月可收入4000多元。”老黄说。
“造船厂进驻后,不但大大方便了当地的渔民,还吸引了徐闻东部的和安、前山、下洋、新寮等乡镇的渔民前来订购渔船,省去了远到湛江、海南或是北海的长途费用。”高校说。
造船厂的一角
稳固的产业保住了防护林,同时稳固了居住环境的安全
金门村的“糟白仔”产业还有一个大作用,那就是让富裕起来的村民不需要砍伐沿海的防护林来搞养殖开发。因此,这里长约2公里的防护林带长得郁郁葱葱,似绿色的“长城”,紧紧地围绕着沿海村庄。
在金钱窝上村的海边,笔者看到,这里没有虾池、东风螺池等养殖场,一眼望去都是茂密而厚实的防护林带,完全可以抵挡大浪的侵袭。吴开耀说,去年的“海鸥”台风夹带天文大潮袭击了金钱窝上村,但正是保护完好的防护林抵挡了罕见的天文大潮,附近的村庄均安然无恙。而对面的新寮岛,因为毁掉了防护林搞养殖开发,结果,沿海的养殖业全军覆没。
笔者发现,村民的很多小洋楼就建在防护林带的后面,互相掩映,景色迷人。出海归来的村民们或悠闲地走在笔直的水泥巷道上,或躺在树间的网床上休息、聊天,极为惬意。笔者感慨:这里完全就是一片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