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12小时内失效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86岁抗战老兵讲述红色故事

2015-11-22 16:08 湛江晚报  

    

    齐尚文正在讲述抗战故事。

    在战火纷飞和白色恐怖的抗战时期,他14岁瞒着家人去参加革命做了卫生员,与鬼子周旋于几场大小战;在根据地参与游击战,他作为护长带着伤病员与鬼子玩“捉迷藏”……

    今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解放军第一九六医院以上党课为契机,邀请离休前任副院长——86岁抗战老兵齐尚文讲述抗战那段战火纷飞的历史。回忆往昔,齐尚文异常兴奋地讲述着每个故事,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代。

    个人档案

    齐尚文,1929年11月出生,河北人; 1944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

    194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参加冀东白塔村、西亮子等战斗;

    1948年参加辽沈、平津两大战役,完成了近千名伤员的治疗,受到卫生部首长的表扬,并立小功一次;建国后积极投身到军队卫生事业;

    1966年8月评为“四好科室”时,立三等功一次;

    为《原冀东军区卫校师生通讯录(山海情音)》发表回忆录,曾获中央军事委员会1988年颁发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

    

    授课现场。

    缘起:仰慕“八路军” 义无反顾投身革命

    1942年初,刚上初中的齐尚文早已耳闻“八路军”这个词。在刚满14岁的齐尚文眼里,他是痛恨日本鬼子的。“我记得很清楚,那时我家开了一个小售货店,来了一群日本兵把店里如饼干、花生一些能吃的东西全部吃光了,一分钱也不给,这在我幼小的心灵埋下了仇恨日本鬼子的种子……”而八路军却截然相反,“他们虽然穿着便衣背着枪,一副‘不军不民’的样子,但是他们没对百姓横眉竖眼,说话很和气,从来不打人不骂人,还帮老百姓干活,连弄断了百姓的扁担也非要赔钱,当时群众对这支专打鬼子又帮百姓的队伍甚是敬佩……”

    “我能当上兵,可以说是机缘巧合,也可以说是义无反顾地‘叛逆’,说起来还有段故事。”齐尚文笑着告诉笔者,当年有一位年龄比他大的小学同学(高光)参加了区政府工作,对他触动很大,因此产生了当兵的念头。凑巧44年初冀东军政学校(现承德医学院)到路南招生,高光把这一消息告诉了齐老。齐尚文瞒着父母填写了招收学员登记表,从这天起齐老正式成为八路军的一员。“我们20多名新学员就在区武工队的掩护下,顺利到达学校所在地,开始了学员生活……”

    学医:卫训队“流动式”课堂下连队多次参加战斗

    初到冀东抗日军政学校,齐尚文因年龄小、个子又矮,跟着部队行军较困难,只能成为第四队(卫训队)的成员,也成为了现在的承德医学院最早的一批学生。”

    说起在卫训队学习的日子,齐尚文感慨万分。虽然当时的冀东抗日军政学校是冀东一所军政最高的学府,但是没有固定的校址,师资匮乏,教学条件异常艰苦。齐尚文告诉笔者,当时他们没有教室、没有校舍、没有黑板,黑板是用老乡的门板代替,粉笔是用做饭剩余的木柴炭代替,往往讲一节课老师弄个两手黑。“在动荡、游击的环境里,教学生活上的困难我们能克服,难办的是敌人地毯式扫荡。”齐尚文称之为“流动式”课堂,当战争打响时,鬼子进村时,他们也跟着移动,拿膝盖当桌子上课,晚上行军白天学习的情形已成家常便饭。这种“游击式”课堂持续了3个多月,同年8月份,齐尚文等一批新学员领取了毕业证,被分配到侦察连当卫生员,开启了其正式抗战之路。

    在连队当卫生员,部队走到哪卫生员跟到哪,齐尚文在连队经历了一次护送美国飞行员任务和4次战斗。令他印象最深刻的要数白塔村埋伏战了,“这是我首次参加近战,当时心扑通扑通地跳个不停,精神也特别紧张……”说到这,齐尚文满脸通红继续补充道:“敌人越来越近,我的心几乎提到节骨眼上了,可是当听到连长的指挥枪声和冲锋号声时,我心也不慌了,只顾着拼命往前冲……”在往后的杨家铺战斗新兵排被围、亮子河袭击战、大金屯伏击战和火石营突围等几场大小战中,齐尚文越发淡定,随着大部队坚定不移地往前冲,收获颇多。

    “在连队工作的半年时间里,有欢乐、有悲伤、有笑料,真是喜怒悲忧恐五情俱全……”齐尚文笑着说。“其实更多的是艰苦,记得有一次,一个战士屁股上长了一个脓包,老卫生员、大卫生员信任我推荐我去处理。当时没有麻药这种东西,只能让病人爬在炕沿上,碘酒、酒精消毒后,用刮脸刀一下子切开了,战士痛得直叫,医者仁心,我虽心痛,可条件不允许,又有什么办法呢?”

    忆游击:伤员小组担重任军民合力抗日

    1945年初,革命力量增强,冀东根据地不断扩大,原来的十三军分区扩编为冀东军分区,下属几个军分区,部队也进行了调整,齐尚文成了工休人员。那时都是将工休人员分成小组进行游击活动,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相对固定型,适合重伤员,晚上住地洞,洞址绝对保密,否则被汉奸、特务发现有被全窝端的危险;二是流动型,根据敌情变化随时步行或骑毛驴转移更换山村,和敌人兜圈子,或混在群众中不易被人发现。

    在敌人大扫荡时,工休人员精神格外紧张,必须随机应变。“我们每人基本要负责几个伤病员的吃、住、行、治疗等全面工作,在技术人员缺乏、药品器材奇缺的情况下,不仅要及时了解伤病员动态,还要保证在转移病员时的安全,这对于我来说,深感压力,幸好都挺过来了。”“现在想起来,当时我们之中大部分都是十三、四岁的少年,按说生活由父母照料,可是在战争年月里却要独挡一面,并且做得出色,实则不易,没有坚强的革命意志是绝对完成不了任务的……”在半年多的游击小组活动中,齐尚文深刻地感受到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在交谈中,齐尚文多次感慨:老百姓也是抗日英雄,大多数时候他们是牺牲一切来保护八路军的。无论是在连队还是在伤员小组,八路军总是紧紧密切联系群众,并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为了掩敌人耳目,充当老乡的亲属这类事,看似简单,可做起来就难了,百姓们不仅对我们‘不是一家胜似一家;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而且全力支持抗日工作。要知道一旦被敌人查觉,全家要遭灭顶之灾,全村要冒烧杀之祸呀!”齐老深有感触地表示,正是这样的军民合心,一致对抗外来侵略,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作者:文/记者 左言交 通讯员 宋秋丽 图/通讯员 宋秋丽提供

    

    齐尚文正在讲述抗战故事。

    在战火纷飞和白色恐怖的抗战时期,他14岁瞒着家人去参加革命做了卫生员,与鬼子周旋于几场大小战;在根据地参与游击战,他作为护长带着伤病员与鬼子玩“捉迷藏”……

    今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解放军第一九六医院以上党课为契机,邀请离休前任副院长——86岁抗战老兵齐尚文讲述抗战那段战火纷飞的历史。回忆往昔,齐尚文异常兴奋地讲述着每个故事,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代。

    个人档案

    齐尚文,1929年11月出生,河北人; 1944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

    194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参加冀东白塔村、西亮子等战斗;

    1948年参加辽沈、平津两大战役,完成了近千名伤员的治疗,受到卫生部首长的表扬,并立小功一次;建国后积极投身到军队卫生事业;

    1966年8月评为“四好科室”时,立三等功一次;

    为《原冀东军区卫校师生通讯录(山海情音)》发表回忆录,曾获中央军事委员会1988年颁发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

    

    授课现场。

    缘起:仰慕“八路军” 义无反顾投身革命

    1942年初,刚上初中的齐尚文早已耳闻“八路军”这个词。在刚满14岁的齐尚文眼里,他是痛恨日本鬼子的。“我记得很清楚,那时我家开了一个小售货店,来了一群日本兵把店里如饼干、花生一些能吃的东西全部吃光了,一分钱也不给,这在我幼小的心灵埋下了仇恨日本鬼子的种子……”而八路军却截然相反,“他们虽然穿着便衣背着枪,一副‘不军不民’的样子,但是他们没对百姓横眉竖眼,说话很和气,从来不打人不骂人,还帮老百姓干活,连弄断了百姓的扁担也非要赔钱,当时群众对这支专打鬼子又帮百姓的队伍甚是敬佩……”

    “我能当上兵,可以说是机缘巧合,也可以说是义无反顾地‘叛逆’,说起来还有段故事。”齐尚文笑着告诉笔者,当年有一位年龄比他大的小学同学(高光)参加了区政府工作,对他触动很大,因此产生了当兵的念头。凑巧44年初冀东军政学校(现承德医学院)到路南招生,高光把这一消息告诉了齐老。齐尚文瞒着父母填写了招收学员登记表,从这天起齐老正式成为八路军的一员。“我们20多名新学员就在区武工队的掩护下,顺利到达学校所在地,开始了学员生活……”

    学医:卫训队“流动式”课堂下连队多次参加战斗

    初到冀东抗日军政学校,齐尚文因年龄小、个子又矮,跟着部队行军较困难,只能成为第四队(卫训队)的成员,也成为了现在的承德医学院最早的一批学生。”

    说起在卫训队学习的日子,齐尚文感慨万分。虽然当时的冀东抗日军政学校是冀东一所军政最高的学府,但是没有固定的校址,师资匮乏,教学条件异常艰苦。齐尚文告诉笔者,当时他们没有教室、没有校舍、没有黑板,黑板是用老乡的门板代替,粉笔是用做饭剩余的木柴炭代替,往往讲一节课老师弄个两手黑。“在动荡、游击的环境里,教学生活上的困难我们能克服,难办的是敌人地毯式扫荡。”齐尚文称之为“流动式”课堂,当战争打响时,鬼子进村时,他们也跟着移动,拿膝盖当桌子上课,晚上行军白天学习的情形已成家常便饭。这种“游击式”课堂持续了3个多月,同年8月份,齐尚文等一批新学员领取了毕业证,被分配到侦察连当卫生员,开启了其正式抗战之路。

    在连队当卫生员,部队走到哪卫生员跟到哪,齐尚文在连队经历了一次护送美国飞行员任务和4次战斗。令他印象最深刻的要数白塔村埋伏战了,“这是我首次参加近战,当时心扑通扑通地跳个不停,精神也特别紧张……”说到这,齐尚文满脸通红继续补充道:“敌人越来越近,我的心几乎提到节骨眼上了,可是当听到连长的指挥枪声和冲锋号声时,我心也不慌了,只顾着拼命往前冲……”在往后的杨家铺战斗新兵排被围、亮子河袭击战、大金屯伏击战和火石营突围等几场大小战中,齐尚文越发淡定,随着大部队坚定不移地往前冲,收获颇多。

    “在连队工作的半年时间里,有欢乐、有悲伤、有笑料,真是喜怒悲忧恐五情俱全……”齐尚文笑着说。“其实更多的是艰苦,记得有一次,一个战士屁股上长了一个脓包,老卫生员、大卫生员信任我推荐我去处理。当时没有麻药这种东西,只能让病人爬在炕沿上,碘酒、酒精消毒后,用刮脸刀一下子切开了,战士痛得直叫,医者仁心,我虽心痛,可条件不允许,又有什么办法呢?”

    忆游击:伤员小组担重任军民合力抗日

    1945年初,革命力量增强,冀东根据地不断扩大,原来的十三军分区扩编为冀东军分区,下属几个军分区,部队也进行了调整,齐尚文成了工休人员。那时都是将工休人员分成小组进行游击活动,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相对固定型,适合重伤员,晚上住地洞,洞址绝对保密,否则被汉奸、特务发现有被全窝端的危险;二是流动型,根据敌情变化随时步行或骑毛驴转移更换山村,和敌人兜圈子,或混在群众中不易被人发现。

    在敌人大扫荡时,工休人员精神格外紧张,必须随机应变。“我们每人基本要负责几个伤病员的吃、住、行、治疗等全面工作,在技术人员缺乏、药品器材奇缺的情况下,不仅要及时了解伤病员动态,还要保证在转移病员时的安全,这对于我来说,深感压力,幸好都挺过来了。”“现在想起来,当时我们之中大部分都是十三、四岁的少年,按说生活由父母照料,可是在战争年月里却要独挡一面,并且做得出色,实则不易,没有坚强的革命意志是绝对完成不了任务的……”在半年多的游击小组活动中,齐尚文深刻地感受到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在交谈中,齐尚文多次感慨:老百姓也是抗日英雄,大多数时候他们是牺牲一切来保护八路军的。无论是在连队还是在伤员小组,八路军总是紧紧密切联系群众,并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为了掩敌人耳目,充当老乡的亲属这类事,看似简单,可做起来就难了,百姓们不仅对我们‘不是一家胜似一家;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而且全力支持抗日工作。要知道一旦被敌人查觉,全家要遭灭顶之灾,全村要冒烧杀之祸呀!”齐老深有感触地表示,正是这样的军民合心,一致对抗外来侵略,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打开APP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