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上一则“深圳46人被奖励迪拜游回国后就被拘”的新闻颇具吸引观众眼球。消息称:“宝安警方获得线索,一伙嫌疑人将在5月12日下午从迪拜回深圳。在旅游公司的配合下,警方在深圳湾口岸将该伙嫌疑人共计46拘留。今年5月以来,深圳宝安警方经三次行动,成功打掉一个专门以网上交友为幌子 , 疯狂实施诈骗的特大网络诈骗团伙。5月12日下午,宝安公安分局对外公布,宝安警方共刑事拘留108名犯罪嫌疑人。”
中国有7亿网民,互联网已经早已走入千家万户,“网上网下”已经成了当今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然而网络诈骗也愈发猖獗起来,前些天,电视上就看到警方一天内从国外引渡几百名电信诈骗犯罪分子的新闻。“网络诈骗犯罪分子被一窩端”已经成为当今警方打击“网络诈骗”犯罪“新常态”。
如今,“网络诈骗”也与时俱进,与过去传统的网络欺诈手段不同,现在的网络诈骗可以说是更具有主动进攻性。据笔者所知,骗子在得知某人的个人信息后,向其手机发出几条短信,分别是机主个人网银或者网络支付平台的账户金额流失,一半情况下机主会惊慌失措,紧接着再发一条验证短信,确认是否本人操作,一旦机主回复这条验证短信,骗子马上利用事先复制好的电话卡取得操作权限,然后再将机主的资金从银行卡或者网络支付平台上一笔一笔取走。这种诈骗方式具有更为强硬的进攻性,短短几分钟内便可套取机主个人的有效存款。
网络诈骗泛滥成灾,新骗术何层出不穷让人防不胜防,有专家研究分析,个人信息的泄露已经成为导致这种现状的重要原因之一。从流行趋势上看,很多新型的网络诈骗手法都利用了受害者个人信息。从早期的冒充公检法、到后来的购物退款诈骗、航班改签诈骗、再到后来流行的账户资金异常变动诈骗,都是深入利用用户个人信息实施的精准定位诈骗。这些结合了大量个人信息实施的网络诈骗,非常难以识破。因此,奉劝广大网民不要在网上透露个人信息。
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尺。”今次的“深圳46人被奖励迪拜游回国后就被拘”网络诈骗又有新的版本:据深圳警方介绍,该网络交友诈骗团伙以女性名义注册网络号,结识急于交友的单身男性,每天向对方嘘寒问暖,以此消除对方的怀疑,在骗取钱财时,也只是从冲电话费开始,然后是索要见面路费,最后谎称遭遇车祸或家人患重病“借钱”。
呵呵……天上不会掉下馅饼,更不会掉下个“林妹妹”,年轻的读者诸君,网上交友可要小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