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12小时内失效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粤剧艺术要从娃娃抓起

2016-08-23 16:01 湛江晚报  

“不好意思,我等一下就要登台演出了,所以只能一边化妆、吃饭,一边接受你的采访了。”昨天傍晚6时多,记者在湛江影剧院后台化妆室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广州市文联专职副主席、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获得者倪惠英。

这位年届六旬、德艺双馨的著名艺术家,当时正和其他演职人员一样在化妆间隙匆忙吃着盒饭。到昨天为止,倪惠英已经连续三天参加“2016湛江市戏剧嘉年华”活动,为广大港城戏迷接连献上了粤剧《豪门千金》《六月雪》《宋王告状》,博得了阵阵掌声。

倪惠英

从小热爱粤剧文化

“我的祖籍是湖北,父母20世纪50年代南下广西,我是在南宁出生的。后来2岁时随父母到广州定居。”

到了广州,倪惠英经常在洋溢着浓郁西关风情的十三巷一带玩耍,那里也是传统的粤剧兴盛之地,走在大街小巷经常能听到悦耳的粤曲声,“受环境和氛围的熏陶,我从小就对粤剧等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

之后,年仅8岁的倪惠英就参加了省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演出,14岁被招进广州粤剧团,作为该批学员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她练起功来却非常自觉、勤奋。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倪惠英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清新、绮丽、婉转、传情的艺术风格。20世纪70年代中期,倪惠英参演粤剧《红色娘子军》一举成名,80年代荣获广东省“粤剧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她在历届省艺术节中多次荣获表演一等奖,并荣获中国唱片第二届金唱片奖;在1995年广东国际艺术节上饰演《睿王与庄妃》中的“庄妃”荣获表演一等奖;1997年获第五届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同年荣获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1999年,她策划并主演的现代剧《土缘》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湛江发生喜人变化

“早在30年前,我就来过湛江演出。去年5月,我随广州粤剧团来赤坎演出时,欣喜地发现湛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差点都认不出来了。”今年8月,倪惠英又随广州市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调研组莅湛调研,并应邀参加“2016湛江市戏剧嘉年华”活动,“这次来,看的地方更多、更细,湛江面貌日新月异,势头喜人,潜力很大。”

当听到湛江市文广新局局长聂兵介绍——湛江有粤剧、雷剧和木偶等地方剧种,本地有8个国有文艺团体和近300个民营演出团体,年演出达25000多场次时,倪惠英连连点头赞许:“湛江是全省的戏曲大市,在这片热土上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堪称全省的一面旗帜。在省级以及其他各地市粤剧团里有很多湛江籍从艺人员,其中出了不少名角。相信将来,湛江戏剧乃至文化事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倪惠英

支持筹建雷剧院

倪惠英告诉记者:“昨天,我随调研组去了雷州,参观了当地雷祖祠、三元塔、博物馆等地。这是我第一次去到雷州,被当地独具特色的文化深深震撼了。”

目前,广州有广东粤剧院,汕头有广东潮剧院,梅州有广东汉剧院,而湛江却没有“雷剧院”,雷剧团创作、排练的环境和条件较为艰苦,因此,湛江很多文化界人士建议筹建雷剧院。作为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倪惠英也表示支持:“雷剧是广东重要的地方剧种之一,广泛流传于雷州半岛以及雷州话方言地区,深受众多群众喜爱。省、市要加大扶持力度,使其‘院团合一’得到更好传承和发展。”

听说我市正在筹建“湛江文化中心”,倪惠英希望能将其打造成湛江文化新地标,“湛江是个美丽的地方,碧海蓝天,空气清新,近年来城市面貌等更是变化喜人。提升和改善本地文化设施,这是大好事!希望文化中心能够早日动工和建成,吸引海内外更多高水平文艺团队来湛展演交流,让越来越多的本地老百姓了解和享受到高品位艺术。”

据悉,近年来,湛江在夯实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实施文艺精品战略,打造了一系列精品剧目和复排经典传统剧目,比如吴川的现代粤剧《回馈》、廉江的古装粤剧《户部黎公》、湛江实验雷剧团的传统剧目《春草闯堂》等。在这次“2016湛江市戏剧嘉年华”上展演的就有徐闻县雷剧团根据汤显祖《牡丹亭》改编的雷剧。同时,通过打造排演剧目又带动了新一批戏剧人才的成长。

编排推广“粤韵操”

值得一提的是,倪惠英不仅身体力行,积极参与下基层演出,将“文化大餐”送到各地,她还致力于扶持后辈,培养更多年轻戏曲粉丝。

倪惠英是广州荔湾区青少年宫艺术学校名誉校长,她经常进社区、到学校为羊城广大师生作粤剧讲座和教学指导,通过讲述粤剧的历史、行当、服装、唱腔等基本知识,向老师和孩子们展示粤剧艺术的文化魅力。“传统文化,有青少年才有未来。粤剧现在面临最大的危机,就是观众老龄化。如何让年轻一代的孩子们继承与发扬粤剧艺术,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是根本,发展壮大队伍才是硬道理。不但要培养曲艺新星和接班人,也要重视培养更多年轻观众,让他们从小就认识和领略到粤剧艺术之美。”

看倪惠英现在的舞台表演,唱腔还是那么优美,身手依然矫健,似乎岁月没有留下太多的印记。倪惠英说,无论干什么都要有一个好的身体作为支撑和基础,自己平时就喜欢打羽毛球、游泳。

不久前,倪惠英还亲自编排了一套“粤韵操”——在悠扬的岭南音乐伴奏声中,把手、眼、声、法、步等粤剧身段,甚至南拳等传统文化融入体操,寓教于乐让学生既可健身又可以学到粤剧知识。“这套‘粤韵操’已经有一些广州学校的学生在跳了,下一步打算推广到湛江等省内其他城市。粤剧是了解岭南传统文化的‘活字典’,让我们共同努力,从娃娃抓起!”

 

作者:文/卓朝兴 图/欧阳泽

“不好意思,我等一下就要登台演出了,所以只能一边化妆、吃饭,一边接受你的采访了。”昨天傍晚6时多,记者在湛江影剧院后台化妆室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广州市文联专职副主席、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获得者倪惠英。

这位年届六旬、德艺双馨的著名艺术家,当时正和其他演职人员一样在化妆间隙匆忙吃着盒饭。到昨天为止,倪惠英已经连续三天参加“2016湛江市戏剧嘉年华”活动,为广大港城戏迷接连献上了粤剧《豪门千金》《六月雪》《宋王告状》,博得了阵阵掌声。

倪惠英

从小热爱粤剧文化

“我的祖籍是湖北,父母20世纪50年代南下广西,我是在南宁出生的。后来2岁时随父母到广州定居。”

到了广州,倪惠英经常在洋溢着浓郁西关风情的十三巷一带玩耍,那里也是传统的粤剧兴盛之地,走在大街小巷经常能听到悦耳的粤曲声,“受环境和氛围的熏陶,我从小就对粤剧等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

之后,年仅8岁的倪惠英就参加了省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演出,14岁被招进广州粤剧团,作为该批学员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她练起功来却非常自觉、勤奋。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倪惠英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清新、绮丽、婉转、传情的艺术风格。20世纪70年代中期,倪惠英参演粤剧《红色娘子军》一举成名,80年代荣获广东省“粤剧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她在历届省艺术节中多次荣获表演一等奖,并荣获中国唱片第二届金唱片奖;在1995年广东国际艺术节上饰演《睿王与庄妃》中的“庄妃”荣获表演一等奖;1997年获第五届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同年荣获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1999年,她策划并主演的现代剧《土缘》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湛江发生喜人变化

“早在30年前,我就来过湛江演出。去年5月,我随广州粤剧团来赤坎演出时,欣喜地发现湛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差点都认不出来了。”今年8月,倪惠英又随广州市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调研组莅湛调研,并应邀参加“2016湛江市戏剧嘉年华”活动,“这次来,看的地方更多、更细,湛江面貌日新月异,势头喜人,潜力很大。”

当听到湛江市文广新局局长聂兵介绍——湛江有粤剧、雷剧和木偶等地方剧种,本地有8个国有文艺团体和近300个民营演出团体,年演出达25000多场次时,倪惠英连连点头赞许:“湛江是全省的戏曲大市,在这片热土上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堪称全省的一面旗帜。在省级以及其他各地市粤剧团里有很多湛江籍从艺人员,其中出了不少名角。相信将来,湛江戏剧乃至文化事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倪惠英

支持筹建雷剧院

倪惠英告诉记者:“昨天,我随调研组去了雷州,参观了当地雷祖祠、三元塔、博物馆等地。这是我第一次去到雷州,被当地独具特色的文化深深震撼了。”

目前,广州有广东粤剧院,汕头有广东潮剧院,梅州有广东汉剧院,而湛江却没有“雷剧院”,雷剧团创作、排练的环境和条件较为艰苦,因此,湛江很多文化界人士建议筹建雷剧院。作为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倪惠英也表示支持:“雷剧是广东重要的地方剧种之一,广泛流传于雷州半岛以及雷州话方言地区,深受众多群众喜爱。省、市要加大扶持力度,使其‘院团合一’得到更好传承和发展。”

听说我市正在筹建“湛江文化中心”,倪惠英希望能将其打造成湛江文化新地标,“湛江是个美丽的地方,碧海蓝天,空气清新,近年来城市面貌等更是变化喜人。提升和改善本地文化设施,这是大好事!希望文化中心能够早日动工和建成,吸引海内外更多高水平文艺团队来湛展演交流,让越来越多的本地老百姓了解和享受到高品位艺术。”

据悉,近年来,湛江在夯实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实施文艺精品战略,打造了一系列精品剧目和复排经典传统剧目,比如吴川的现代粤剧《回馈》、廉江的古装粤剧《户部黎公》、湛江实验雷剧团的传统剧目《春草闯堂》等。在这次“2016湛江市戏剧嘉年华”上展演的就有徐闻县雷剧团根据汤显祖《牡丹亭》改编的雷剧。同时,通过打造排演剧目又带动了新一批戏剧人才的成长。

编排推广“粤韵操”

值得一提的是,倪惠英不仅身体力行,积极参与下基层演出,将“文化大餐”送到各地,她还致力于扶持后辈,培养更多年轻戏曲粉丝。

倪惠英是广州荔湾区青少年宫艺术学校名誉校长,她经常进社区、到学校为羊城广大师生作粤剧讲座和教学指导,通过讲述粤剧的历史、行当、服装、唱腔等基本知识,向老师和孩子们展示粤剧艺术的文化魅力。“传统文化,有青少年才有未来。粤剧现在面临最大的危机,就是观众老龄化。如何让年轻一代的孩子们继承与发扬粤剧艺术,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必须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是根本,发展壮大队伍才是硬道理。不但要培养曲艺新星和接班人,也要重视培养更多年轻观众,让他们从小就认识和领略到粤剧艺术之美。”

看倪惠英现在的舞台表演,唱腔还是那么优美,身手依然矫健,似乎岁月没有留下太多的印记。倪惠英说,无论干什么都要有一个好的身体作为支撑和基础,自己平时就喜欢打羽毛球、游泳。

不久前,倪惠英还亲自编排了一套“粤韵操”——在悠扬的岭南音乐伴奏声中,把手、眼、声、法、步等粤剧身段,甚至南拳等传统文化融入体操,寓教于乐让学生既可健身又可以学到粤剧知识。“这套‘粤韵操’已经有一些广州学校的学生在跳了,下一步打算推广到湛江等省内其他城市。粤剧是了解岭南传统文化的‘活字典’,让我们共同努力,从娃娃抓起!”

 

打开APP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