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12小时内失效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治理骚扰电话应当立法先行

2018-04-04 16:18 湛江晚报  

    开车时,一个电话打来“卖保险”;午休时,一个电话打来“卖商铺”;深更半夜,也有电话打来“卖理财产品”……近年来,经国家严厉整治,垃圾短信逐渐消停,但骚扰电话仍“屡禁不绝”,手机用户吐槽不断。

    类似的令人烦恼场景,困扰着许多人。尽管很多手机用户都安装了手机卫士等软件,但各种骚扰电话依旧让人防不胜防。据中国可信号码数据中心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全年骚扰电话被用户标记总数为 3.2亿次,其中超过59%的骚扰电话由手机端拨出。

    骚扰电话对用户带来的危害不只是骚扰本身,还有经济损失。不堪其扰的“响一声”、广告推销类、房产中介类、诈骗类等骚扰电话层出不穷,有的人还深陷诈骗电话、吸金电话之苦,仅2016年,中国网民因垃圾短信、诈骗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等造成的经济损失估算达915亿元。

    骚扰电话像一块“牛皮癣”,屡禁不止,严重干扰人们的生活。但对于公众而言,即便是被骚扰电话烦恼,寻求帮助却是困难的。按照目前的相关法规,公众依靠自身之力界定和取证骚扰电话并不容易,即便能够完成取证,向何种部门投诉又是难题,甚至可能遭遇“踢皮球”,立案难,解决更难。

    治理骚扰电话,关键在于保护个人信息,并杜绝商业机构向个人发送市场推销类的违规信息。对于这一点,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有了一定经验,有的地方甚至对泄露个人信息追究刑事责任。以新加坡为例,不仅通过了个人信息保护法案,禁止向个人发送市场推广类短信等垃圾信息,违反者将处以高额罚款,并且还成立了个人信息保护署,专门负责相关事宜。

    因此,治理骚扰电话,应当立法先行。例如,骚扰电话如何界定,执法适用何类条款,从短信到语音“按下葫芦浮起瓢”如何避免,都需要立法机关组织召开广泛深入的调研活动,充分听取各方意见,以法律规范的形式予以明确。只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才能为公民保护自身信息提供法律保障,并倒逼相关企业加强内部监管,从而根治骚扰电话。

作者:盛会

    开车时,一个电话打来“卖保险”;午休时,一个电话打来“卖商铺”;深更半夜,也有电话打来“卖理财产品”……近年来,经国家严厉整治,垃圾短信逐渐消停,但骚扰电话仍“屡禁不绝”,手机用户吐槽不断。

    类似的令人烦恼场景,困扰着许多人。尽管很多手机用户都安装了手机卫士等软件,但各种骚扰电话依旧让人防不胜防。据中国可信号码数据中心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全年骚扰电话被用户标记总数为 3.2亿次,其中超过59%的骚扰电话由手机端拨出。

    骚扰电话对用户带来的危害不只是骚扰本身,还有经济损失。不堪其扰的“响一声”、广告推销类、房产中介类、诈骗类等骚扰电话层出不穷,有的人还深陷诈骗电话、吸金电话之苦,仅2016年,中国网民因垃圾短信、诈骗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等造成的经济损失估算达915亿元。

    骚扰电话像一块“牛皮癣”,屡禁不止,严重干扰人们的生活。但对于公众而言,即便是被骚扰电话烦恼,寻求帮助却是困难的。按照目前的相关法规,公众依靠自身之力界定和取证骚扰电话并不容易,即便能够完成取证,向何种部门投诉又是难题,甚至可能遭遇“踢皮球”,立案难,解决更难。

    治理骚扰电话,关键在于保护个人信息,并杜绝商业机构向个人发送市场推销类的违规信息。对于这一点,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有了一定经验,有的地方甚至对泄露个人信息追究刑事责任。以新加坡为例,不仅通过了个人信息保护法案,禁止向个人发送市场推广类短信等垃圾信息,违反者将处以高额罚款,并且还成立了个人信息保护署,专门负责相关事宜。

    因此,治理骚扰电话,应当立法先行。例如,骚扰电话如何界定,执法适用何类条款,从短信到语音“按下葫芦浮起瓢”如何避免,都需要立法机关组织召开广泛深入的调研活动,充分听取各方意见,以法律规范的形式予以明确。只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才能为公民保护自身信息提供法律保障,并倒逼相关企业加强内部监管,从而根治骚扰电话。

打开APP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