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雷州客路的合作社基地,工作人员查看木瓜的生长情况。 记者刘冀城 摄
10月12日,《湛江日报》上刊登了雷州客路镇突出做强产业促脱贫,在项目精准,施策精准,增收精准上下功夫,激发了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和自强信心,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坚实基础。这一经验新鲜实在管用,给人以诸多启示。
启示之一:脱贫靠经营好产业,因地制宜选准选好产业是关键。农村脱贫产业不能一味追求建厂房、买机械、造流水作业线。有条件在乡镇办工厂企业必定是少数,可望而难求。这类形式的脱贫很少。更多的还是靠因地制宜,立足当地条件,在生态种植、牲畜饲养、现代营销上做文章。如客路镇就抓住一批优质扶贫项目,种植番薯、火龙果、发财树等。这些都是村民家门口的带“农”字的活。客路镇立足实际,精心组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推开企业运营方式。用农校对接,或由省农垦集团回收销售等,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农民生产的东西再也不愁销不出去,而且都能卖出好价钱,确保了稳定增收脱贫。
启示之二:选准选好产业,力求“人无我有”,“人有我好”,打响特色品牌。农村脱贫,都在寻求产业发展,都在种植养殖上用心发力,都想搞来钱快的项目。如果都是彼此彼此,搞大而化之的东西,就缺了竞争的优势。客路镇注重抓优质项目,如番薯、火龙果、发财树等都是当地叫的响的拳头产品,都是市场上的抢手货,一直以来都供不应求。实行产业化生产后,规模扩大了,产品数量质量都有保障,加之产销对接顺畅,村民收入自然稳定增长,脱贫致富便指日可待。
启示之三:广开就业门路,增强造血功能,强化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实践证明,脱贫最忌一家一户单打独斗,那样很难稳定发展。只有把贫困户团结组织起来,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办产业,才能把产业做大做强做好。客路镇积极鼓励贫困户以扶贫资金和小额货款参股分红的模式参加扶贫项目,使扶贫开发资金使用率近90%,最大限度发挥这笔资金作用。而且这些扶贫产业项目都在贫困户家门口。随着产业运转,家家都有人加盟其中,很快形成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格局,贫困户就象吃了定心丸一样,心里踏实高兴。
探索脱贫攻坚新模式,培育更多扶贫产业是一个渐进发展过程,需要坚韧不拔,攻坚克难的决心,需要埋头苦干,奋发有为的精神。只有不断总结好的作法和经验,不断创新产业发展思维,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难题,才能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取得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