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在小区里坐电梯,同梯里有两个在读三四年级的孩子在聊天。“你昨天有没有去上补习班。”“上了,超爽的!”这一问一答吸引了我,因为我觉得自己OUT透了,还以为周末还得上补习班的孩子没得玩应该很苦闷才对,没想到居然是“超爽的”。但那个觉得补习“超爽”的孩子下一刻的一句话,让我如堕冰窖——“上课半个多小时就可以偷偷玩手机了,和旁边几个‘开黑’几把,爽得要死。”
如今,小学生有自己的手机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他们刷抖音、爱“吃鸡”,却把学习摆在一边,让我们这些旁观的成年人着急不已。为人父母者,当然更为着急,也更加矛盾。买吧,怕孩子沉迷于玩手机;不买吧,孩子又可怜委屈地盯着自己。一个我们不容置疑的事实是,如今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孩子身边“低头族”比比皆是,看着处处有人刷屏大笑,连同班同学都有不少人带手机上学,要他们这般年纪就“心如止水”,未免太强人之难。不让玩手机一个星期,估计绝大部分爸妈都做不到。不要说一个星期,恐怕很多人一天都坚持不了。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买或不买”,而是如何让读小学的孩子正确使用手机。在买手机前,先问自己和孩子三个问题,取得共识,这才去买。有分歧可商量,谈不拢干脆就别买。
那么重点来了,哪三个问题啊?
第一个问题,是要不要带手机上学。这个问题因人而异,关键是父母和孩子取得共识。我的答案是不能带去上学。要打电话联系家长?校园里有的是公共电话,把爸妈电话抄好放书包里就可以了。真记不住,就找班主任,班主任有手机也有学生家长的联系方式。要拿手机来做笔记,提高学习效率?回头让科任老师把课件PPT发家长群里,上课好好听讲就可以了。课件娱乐有利于放松?课间这么10几分钟憋着尿打一盘游戏,上课了还得继续憋尿回想上一局的是非成败,怎么放松?带手机上学也就是挣个面子、图个乐子,说为了学习的孩子,别自欺欺人了。
第二个问题,是问孩子的,有没有能力成为手机的主人?想用就用,不用时一眼都不看;该用才用,拿得起也能放得下;让它呆家里,它就不敢出现在课室的抽屉里……如此这般,才能算是手机的主人。手机想你看什么就看什么,手机去哪里你都得粘着,手机把你所有时间都霸占,连上课老师走到身边你都懒得理……如果这样,那只能算是手机的奴隶。家长买手机前务必和孩子约法三章,把买什么价位的手机、买了手机怎么用、一天用手机多长时间、睡觉之后手机给谁保管等问题都先说个一清二楚。
第三个问题,是问家长的,有没有信心在和手机的战斗中胜出?其实,很多爱玩手机爱“吃鸡”的孩子,往往有颗渴望被认同、被关注的心,他们也很希望陪在自己身边的是有温度的爸妈而不是用久才发热烫手的手机。为人父母,大家都忙着工作赚钱,这可以理解。但下了班宁愿捧着手机也不肯陪孩子做作业、聊聊天,那只能说是做父母的失败。在和手机的战斗中失败,败给了自己手里的手机,成了手机的奴隶;也败给了孩子手里的手机,你给不了的陪伴手机给了,你给不了的鼓励“吃鸡”给了,你给不了的欢乐“开黑”给了,你给不了的认同那些网聊“蜀黍”给了。听到孩子捧起手机喊“大吉大利”、刷抖音听神曲大笑不已时,为人父母者要反思一下自己,而不是过去问那带劲的叫什么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