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不过夕阳红,红在久久享清福。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我们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必然要求。老龄化社会已经来临,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省长马兴瑞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提高养老院服务质量,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关爱老年人健康工程。省人大代表在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纷纷就我省养老服务问题开良方、献良策。心系“夕阳红”的还有湛江代表团省人大代表、湛江第一中学校长郑军,他建议在养老问题上,应加快推进普惠养老院建设。通过未雨绸缪地做好规划,不断提高社会化养老服务水平,从而实现有品质的晚年生活。
会场内:让“夕阳红”更美更长久
社会现状:建立新型养老服务体系迫在眉睫
“空巢老人无人照顾,看病难,内心空虚,现行的养老保障体系无法满足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状况。如何建立新型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呢?”今年是郑军履职的第二年,他更加关注的是养老问题。
总体来看,人口老龄化问题成因复杂,一方面,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使我国人口的生育率降低;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年人有着更好的养老条件;此外,由于现代医学水平的进步,老年人的平均寿命有了很大提高。诸多因素导致我国新生儿逐渐减少,青壮年人口数量减少,而老年人口比例不断上升,造成日趋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省人大代表郑军。特派记者 郎树臣摄
郑军认为,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让老人对入住养老机构的需求越来越大,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政府办养老的公益性质的凸显,原来由政府和企业承担的部分养老服务职能,被民办养老机构所取代。与巨大机构养老需求相对应的是,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又远远没有跟上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的膨胀速度。2015年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养老机构发展研究报告》中指出,我国养老机构存在定位不清、结构失衡、服务滞后、监管乏力等问题,养老机构发展政策落实不到位、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空间被挤占。
公办养老机构床位数供不应求,民办养老机构有效需求不足,社区养老资金筹集渠道单一,政府财政压力过大。社区养老服务的资金来源以国家和地方的财政拨款为主,社会资助和收费服务为辅。然而政府的财政资金有限,很难支撑社区养老建设发展;社区养老是一个长期的发展项目,庞大的资金数目也是社会公益组织不能长期支付的。资金上的短缺使社区养老的硬件设备和服务水平不能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制约了社区养老的发展。
现阶段,我国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就宏观上讲不完整,缺乏科学合理的监督、评估环节;就微观的服务内容上讲在医疗体系、文化娱乐体系等方面的建设差强人意。就文娱活动而言,日常生活中多数老年人以下棋、打牌、聊天、参加老年活动中心的活动为主要娱乐内容,缺乏一定的社会参与性。
我国正处于“未富先老”的尴尬境地,物质基础比较薄弱,但许多地方政府需同时承担“扶贫”与“养老”的双重任务、这使得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在一些地方得不到保障,辱骂、遗弃、虐待老年人的现象时有发生。目前我国关于城市社区养老的相关政策法规仍停留在建设层面上,而对于具体运作过程和扶持非营利组织、吸收民间资本投入的相关政策法规依据仍然缺失。
代表建议:加大建设普惠性养老院建设
十九大报告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为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
郑军建议,加大建设普惠性养老院的建设,扎实推进老龄和养老服务工作的全面发展,全方位构建老龄和养老服务工作新格局,不断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共享社会的文明、发展、进步。参照学位建设做法,国家应制定强制性政策,以实现每个社区、每一个村委会建设一家普惠性的养老院。政府应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满足90%的老年人的基本需求。参照香港的做法,全港共有700多家养老院舍,共提供非营利性宿位7万多个。香港的养老护老由社会办院,政府买位,社会福利署一年的安老服务预算达66亿多港元,而且拨款占比逐年上升,因此,符合入住条件的老人由政府补贴每月1万港元的养老费用,个人只需支付1000多港元。
普惠性的社区养老资金来源应该多元化,要建立以社会筹资为主,政府财政支持为辅的多渠道的资金发展体制。一是继续发挥政府在建设社区养老的主导作用,加大政府的财政拨款,为养老服务提供资金支持。二是引进市场竞争机制,政府放宽对非盈利组织的限制,鼓励其积极参与社区养老服务建设,开建老年人服务机构,更好的分配和利用社区资源。三是通过合资合作等形式引进外资,发展社区养老事业。原则是维持公益性,避免高消费。
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标准体系,研究制定养老机构建设标准、服务管理、等级评定、护理员培训、服务质量和入住对象评估、居家养老服务标准等养老服务行业规范。强化行业管理,对标准的落实定期检查,强化考核,健全养老服务的准入、退出、监管制度。要进一步丰富养老服务内容。立足于城乡社区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根据老年人的年龄阶段、社会背景、文化程度、健康状况、家庭情况等因素综合分析老年人的个性需求,针对不同特征的老人提供针对性强、富有特色、周到全面的养老服务。通过提供差异性大、特色性强的服务满足服务对象的多样化需求。例如开展康乐活动、棋类游戏、体操太极、文娱活动等等,确保老人身心健康。
会场外:让老人安享晚年
作为人口大市,截至2018年底,湛江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约125万人,占总人口的14.7%。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近年来,我市以推进养老机构建设为突破口,通过制度设计、市场运作、专业培训等方式,已经建起了市养老服务中心、福利院、光荣院、敬老院和民办养老机构院共134家养老机构,养老床位4万余张,同时不断创新工作理念,强化政策创制和规划引导,引进先进的养老经验做法,创新发展了医养结合、“互联网+养老”信息平台等模式,构建起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信息养老多位一体的养老服务体系,让湛江的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幸福安度晚年。
养老服务设施日渐完善每千人拥有养老床位34.8张
受多方因素制约,一直以来,湛江难以像珠三角地区一样,提供集休闲、康复、养生、娱乐于一体的养老服务,更多只能提供最基础和必需的养老资源,但市养老服务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后,这些格局将被打破。
1月27日,走进市养老服务中心,记者就被这里的环境和清新的空气所吸引。在老年公寓的一楼,记者看到数十名老人坐在大厅的沙发上其乐融融地看着电视,今年60岁的温爷爷,一年多前因为脑中风致偏瘫,生活无法自理。两个孩子在外工作无法亲身照料,家庭保姆换了一个又一个,去年底,老人住到这里来,经过一个多月的照顾,身体明显好转,“这里有专业的护理人员,我从刚开始生活不能自理,到现在能拄着拐杖走路,到饭点有工作人员来推我去吃饭,衣服脏了有人洗,平常这些可爱的小姑娘们还会来陪我聊天,给我讲一讲饮食上、生活上需要注意的问题,生活得挺好。”温爷爷乐呵呵地说。
2018年12月底,备受关注的民生工程——市养老服务中心迎来了首批老人入住。该中心用地70.29亩,按照省五星级养老机构标准,建成集养老、康复、居住为一体的市级养老服务示范机构。首期建设项目建筑总面积36000余平方米,设置656张养老床位,60张医疗床位,建有养老公寓、可容纳1200人同时就餐的饭堂。据了解,作为湛江市首个公建民营的养老机构,目前已有近40位老人入住其中,300余位老人登记,预计年后入住。
近年来,我市以推进市养老服务中心建设为抓手,加快全市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增加养老床位。如廉江市率先建设运营县市级养老服务中心,并在现有100张养老床位的基础上,利用场地资源寻求突破,拓展空间再建设200张养老床位。又如美好家园康养小镇玥珑湖项目、廉江皇家健杰医院暨廉江市养老服务中心项目、徐闻颐乐园老年社区等项目,目前正在加快建设,建成后将进一步增加我市养老床位。
我市在做好城乡居家养老服务示范中心建设的同时,通过建设农村幸福院、农村幸福计划及改造镇村敬老院等,整合资源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目前正规划开展农村连片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建设,着力建立完善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据统计,目前全市养老床位达到了41131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数34.8张。
创新居家养老模式打通全市养老“最后一公里”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从养老资源看,我市机构养老床位有限,从老年人的个人意愿和传统观念来看,大部分老年人对养老机构还是不太接受,他们更愿意居家养老,90%的老年人在社区居家养老,这是当前以及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市的主要养老模式。
为解决居家社区老人养老“最后一公里”难题,我市积极探索居家社区养老新思路。2016年5月份,市民政局搭建了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构建“互联网+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在全省率先全面开通的湛江12349民生服务热线电话,为居家老人提供呼叫家政服务和健康管理、应急救援、心理慰藉等服务。批准成立的湛江市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大力发展家政服务,通过资审、签约、加盟,组建了居家养老“12349”专业服务队伍,积极开展活动,组织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低偿、有偿的家政、生活类服务,主要是上门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等定制服务项目,为全市居家老人打造出一个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目前,已有近10万老人加入该服务平台,40多家服务商签约,湛江12349民生服务热线电话全面开通以来,共计呼出电话95224人次,接听来电12306人次,当中仅是为赤坎区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咨询及上门服务达到了上千人次。
年初,赤坎区民主街道68岁的陈婆婆在家中洗菜,水龙头突然坏了,自己无法处理,子女也赶不回来。抱着将信将疑的心态,她拨通了12349服务热线。系统迅速列出了老人的相关信息,接线员安抚老人,耐心指导她做一些临时的处理办法,并迅速联系维修服务商,15分钟后,服务商便赶到婆婆家进行后续的维修工作。陈婆婆高兴地说:“一个电话就能有人上门服务,将来即便我在家里养老也不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