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辉(右)和助手在查看土豆根部长势。 受访者供图
“南亚所和华中农业大学合作,申报登记新品种一个,高抗马铃薯青枯病。”谈起今年以来的工作亮点,金辉“轻描淡写”地谈起了土豆科研的新进展。
眼前这位博士,皮肤黝黑,更像是一个庄稼汉。就是他,首次将“彩色土豆”引种到湛江并成功繁育,一步步走向市场、走向普通人的餐桌。
金辉是贵州六盘水市盘县人,农学博士,因专注于土豆育种,又被称为“土豆博士”。他是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2016年10月从贵州省盘县农科所引进的特殊人才,担任南亚所薯类课题组组长。
扎根雷州半岛这片红土地后,他几乎吃住都在试验田里,就连过年都在微信上发朋友圈“过年了,还是来看一下我的亲亲宝贝(土豆)”。成功筛选出适合湛江地区种植的2个彩色马铃薯品种后,这位“土豆博士”朝着登记马铃薯新品种的目标继续奋斗,他梦想着结束广东没有自主知识产权马铃薯品种的历史,让“彩土豆,湛江造”成为现实。
微信头像是七颗土豆
每天吃土豆,研究对象是土豆,手机相册封面是土豆,就连微信头像也是七颗土豆,似乎象征着他一周七天,天天都和土豆打交道。来湛江三年多,金辉的肤色被太阳晒得就像黑土豆一般紫黑发亮。一年四季与土豆打交道,这位来自贵州凉都六盘水的“土豆博士”,直言湛江“太热了”。
到湛江工作前,金辉供职于贵州省盘县农科所,是马铃薯领域知名的创新人才。他主持建成的贵州省盘县3—4年制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体系,为当地脱毒种薯大面积推广种植和高海拔山区农民脱贫致富作出了贡献。2014年,他入选贵州省“千层次”创新人才和六盘水市“市管专家”;2015年入选“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同年6月被评为六盘水市“凉都能人”。
2016年10月,金辉来到湛江,担任南亚所薯类课题组组长。上任伊始,他就马不停蹄地投入田间试验中,从10月底到翌年4月早出晚归,没有周末休息,连续两年春节没有回家。一年多时间里,他从霞山乘公交车一个多小时才来到南亚所,再搭着三轮摩托车到基地。
2017年1月,金辉的夫人邹华芬辞掉在贵州盘县农业局的工作,来到湛江与丈夫“并肩作战”,协助其进行大田记录、育种实验和品种展示。夫妻俩早出晚归,在实验室和试验田间开着三轮摩托车来回穿梭,带着防晒帽和面罩,双脚和衣服沾满泥巴,不知情者还以为是田间帮工的农民夫妇。
去年3月土豆收成时,到南亚热带植物园参观的游客见到彩色土豆后啧啧称奇。确认是原生品种后,他们买走了几千斤。然而,田头的土豆还是积压得小山般高,为了不浪费粮食,金辉当起了“快递小哥”,在朋友圈叫卖接单,一天好几趟往市区送货。有热心游客发朋友圈帮他打广告:“想吃紫土豆,请找金博士”,口感很好,价格优惠,比网上买便宜一半。
但金辉终究不是来卖土豆的,他是育种专家,要从零开始“白手起家”,让马铃薯研究团队在湛江成长壮大,在广东实现“马铃薯主粮化”的愿景。
令金辉倍感高兴的是,外界越来越关注他培育的马铃薯。今年3月,广东南方电视台“我爱返寻味”栏目专门来到湛江,走进他的马铃薯基地录制节目,最终节目以“香煎黑美人土豆片”为题进行了播出。一时间,金辉培育的彩色土豆成了全省农业“网红”。
湛黔两地的“北繁加代”
位于南亚所的马铃薯试验田,占地40多亩,在集装箱大小的水泵房内,一张桌子被农用物资包围着,这是金辉的办公台,他经常在这用电脑写材料。大部分时间,他在田间观测并记录马铃薯各项性状,比如茎杆、花期等。
水稻育种有“南繁加代”的说法,即利用海南冬季温暖气候进行水稻育种,缩短育种周期。作为马铃薯专家,金辉往往在湛江和贵州两地跑,他笑称为“北繁加代”——湛江的冬季日照相对贵州短,在贵州繁育实生薯再转移到湛江进行单株选择,育种周期可缩短一年。
育种是一件耗时而繁琐的专业活,金辉2017年的工作汇报可为佐证:2016年11月至2017年3月,将选出的815份单株的块茎,种植在南亚所育种基地进行株系的选择,共选出72份株系,这些株系抗马铃薯青枯病。2017年3月底,在贵州省盘县大石洞育种基地,种植了826份单株,选出108份株系,目前这些株系材料引进播种在南亚所育种基地,进行株系的田间筛选试验;2017年3—8月,将引进的21份杂交组合实生种子播种在贵州省盘县农科所快繁中心大棚繁育,共收获8565粒实生薯;同年11月,将35份杂交组合实生种子播种在湛江基地网室繁育实生薯,随后进行实生苗的移栽……
让金辉兴奋的是,2017年,他从100个品种中成功筛选出一个抗青枯病的品种。在引进的21个彩色马铃薯新品种中,筛选出适合湛江地区种植的彩色马铃薯新品种2个(洋人洋、黑美人),这种彩色马铃薯富含花青素。
“湛江种马铃薯有气候优势,农民可以利用冬天的闲田,每年11月种植,翌年3月可收获,亩产可达四五千斤。马铃薯产业带动精准扶贫,这也是一个方向。”金辉说。
在他眼里,地球上的花朵千千万万,姹紫嫣红,但都没有马铃薯开的花漂亮,因为这些都是他的“亲亲宝贝”。
土豆也能登上大雅之堂
在农业部推动“马铃薯主粮化”的背景下,马铃薯逐步登上大雅之堂。目前,我国引进和育成品种达到300个以上,超过100多个品种作为主栽品种在不同地区栽培。马铃薯在我国有400多年的栽培历史,具有粮菜兼用,生育周期短,适种区域广等特点。
目前,南亚所的马铃薯课题组收集、保存马铃薯种质资源200余份,并对收集到的种质资源在湛江种植的农艺性状和适应性进行了鉴定和评价,同时初步建立了冬作区马铃薯新品种选育体系。通过常规杂交选择,获得适应湛江地区种植的早熟抗病马铃薯和彩色马铃薯新品种(系),促进广东省以及整个南方冬作区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配制和引进实生种子,繁育实生薯,株系选择,品系筛选,品种登记——一个马铃薯新品种的问世,至少要耗时10—12年。金辉的目标是登记马铃薯新品种1个,收集、保存和鉴定评价的马铃薯种质资源达到350份以上。
“虽然广东省审定了一些马铃薯品种,但这些品种都是从外地引进,没有一个品种是通过实生籽杂交选育出来的。自主知识产权品种的匮乏,限制了广东省马铃薯产业的发展。”金辉介绍,广东省是全国马铃薯冬作主产区,种植的品种主要为“费乌瑞它”(来自荷兰)、大西洋(来自美国)等国外来品种。因此,选育出马铃薯新品种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调整广东省农业产业结构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