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时间虽短,但深受教育,终生难忘,受益非浅。”近日,硇洲渡海先锋营纪念馆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参观者——湛江市解放海南岛渡海战役研究会的会员,其中38人就是当年参加渡琼作战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战士的后代。在渡海先锋营三连连长、战斗英雄李庆升的画像前,他的女儿李玉萍怀着对父亲深切的怀念,向围上来的参观者讲述着父亲的英雄事迹。
70年前,湛江硇洲岛上100多名靠海为生、长年与海为伴的船工,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43军128师383团1007名渡海先锋营战士风雨同舟、奋楫前行、英勇渡航,谱写了胜利解放海南岛的壮丽诗篇。
历史需要铭记,英雄需要传颂。适逢解放海南岛70周年之际,硇洲镇多方收集史料,建设硇洲渡海先锋营纪念馆,延续红色火种,传承红色革命精神,建设活力、美丽、幸福新硇洲。
游客追思红色往事。 (硇洲镇供图)
抢救性收集 建馆铭记峥嵘岁月
“小时候,我整天在北港看解放军海练,看他们学游泳,划船、转圈圈,他们训练得很刻苦。”今年77岁的黄炳南,是参加解放海南岛渡海作战的船工后人,70年前,解放军383团在硇洲的训练,他记忆犹新,滔滔不绝地讲着军民同心、为解放海南岛共同努力的故事。
硇洲岛约56平方公里,四面环海。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个距海南岛仅三百多里的小岛,被赋予重大使命。
1949年12月,解放军四野383团驻扎硇洲。硇洲民众捐船捐物,拼尽全力帮助从东北一路南下、不识水性的“东北虎”官兵训练。1950年3月,1007名渡海先锋营战士和硇洲100多名船工,在徐芳春团长的带领下,从硇洲启航,战巨浪,斗狂风,在海南文昌附近赤水港一带登陆,与琼崖纵队会师迅速开辟根据地,为主力部队做探路和接应。1950年5月1日,海南岛顺利解放。
岁月或许会被蒙尘,但历史从不会被忘记。为纪念这段渡琼作战经历,硇洲人民自发筹资,先后建起了渡琼作战陈列室和纪念雕像。
在湛江市委、市纪委和经开区党委、管委会的大力支持下,今年3月,硇洲镇在津前社区,在原渡琼作战陈列室和纪念雕像旁,开始动工建设硇洲渡海先锋营纪念馆。
时光荏苒,白云苍狗。70年来,参战的船工先后离世,有的甚至连后人都找不到,资料收集困难重重。“要抢救性收集史料。”在湛江经开区党委、管委会的具体部署下,硇洲镇迅速成立了“渡海先锋营纪念馆”资料组。资料组奔赴海南、广西、贵州等地,在海南革命史研究会和渡海先锋营后代的帮助下,历经100天先后前往海口市、澄迈县、临高县、文昌市等县市,登门拜访革命老前辈、参观故居、踏访登陆作战遗址、参加海南解放70周年座谈会……一个个地方辗转,一次次峰回路转,广泛收集历史资料,拍摄昔日战场遗址图像等等。资料组的成员们深知肩上担子重,不待扬鞭自奋蹄,夜以继日地整理、分类资料,抢救这些即将湮没在岁月中的珍贵资料,确保这段历史能够最真实地保留下来。
看到这些珍贵的资料,当年参加渡海作战的战士后代们庄重地向纪念馆的工作者们行军礼,表达深深的感谢。
渡海作战群像。
自发捐赠 宣传保护两不误
翘首以盼,9月29日,经开区首个以胜利解放海南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硇洲渡海先锋营纪念馆揭牌。主馆建筑面积1400多平方米,分为“英明决策”“运筹帷幄”等十大篇章,与主馆连片的文化长廊、383团指挥所旧址等构成了硇洲渡琼作战指挥部红色廉政教育基地,合计9388.08平方米。该基地通过图片、影像以及实物和场景还原等方式,再现了解放海南岛战役中与硇洲有关的光辉革命历史。
纪念馆内有不少文物,如军功章、立功证书、手稿、英雄匾、军服、帽徽、鞋子、公碗等。这些都是革命后代当做心头肉一般来保护的,但为了让这段历史能被更多的后人知道,他们踊跃捐赠。
黄锡甫捐献了父亲黄玉取的“解放海南岛纪念章”“渡海功臣奖”等物品。“我们一直都是当传家宝来保存的,现在还是想将它们捐出来,让更多的人看到,发挥它们更大的价值。”
开馆以来,门庭若市,来参观的干部群众游客络绎不绝。“小时候看过解放军海练,也听过这个故事,但不全面,纪念馆内容丰富,实物也多,看得真过瘾。子孙后代都能知道、记住这段历史了。”被儿子搀扶着过来参观的黄爷爷,走出场馆后,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
“纪念馆里不仅有革命故事,还有硇洲的风景民俗,有硇洲的由来、名胜古迹、特产、硇洲女子八音等,太丰富,太有趣了,我学到了很多知识。”跟随父母来参观的小彬彬,兴高采烈地与记者分享参观后的感觉。
硇洲镇积极取经,多方研究,做到宣传历史、保护文物两不误。管理规章制度、管理人员责任制、日常登记值班制度一清二楚,广大干部群众携带身份证登记即可免费参观,还有专门的讲解员讲解。同时加强对文物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引导广大百姓及文物爱好者积极参与到文物保护工作队伍中,并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网络信息技术,对文物库房进行管理,实现信息化、科学化、规范化,提高文物保护水平。
戴着斗笠、穿着水鞋的黄阿姨,和几位同样装扮的阿姨随着人流,一起去参观。“我们的渔船刚上岸,还没回家,就先过来看看。打仗时的物品有很多在里面,不能破坏呀。刚才我们都洗干净脚才进来的,看看就好了,不动手。”黄阿姨爽朗地笑着。
在渡海先锋营三连连长、战斗英雄李庆升的画像前,李庆升的女儿李玉萍深情讲述着父亲的英雄事迹。 通讯员 胡宗平 摄
红色+廉政 打造旅游新名片
硇洲岛物华天宝,特殊的地理位置,赋予硇洲不一样的风情。历史悠久,自然景观丰富,人文景观独特,文化底蕴深厚,海岛休闲度假游已成为众多朋友的首选。随着硇洲这个滨海小镇的发展,近几年,每年约有30万人次到硇洲岛旅游。周末、黄金周更是人山人海,一房难求。
硇洲渡海先锋营纪念馆的建成使用,为硇洲增添了新的景点,给炙热的旅游市场添了一把火。“我们计划开辟一条红色路线:参观硇洲渡琼先锋营纪念馆,听红色故事;寻访港头古街,踏访岛上首个革命根据地;参观硇洲灯塔,站在硇洲最高点感受火山红色文化。”硇洲旅游协会会长蔡世新商业嗅觉灵敏,早已规划好了新的旅游路线。
“传承精神,发展硇洲经济。我们将着力把硇洲本土的历史文化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发展红色旅游,打造硇洲特色旅游,吸引四面八方游客,推动硇洲经济结构调整。”谈及未来的发展,硇洲镇镇长尤丽荣胸有成竹。
硇洲渡海先锋营纪念馆,传承革命精神,火了旅游市场,更掀起了建设发展热潮,吹起了廉政风。据了解,9月29日开馆到10月29日,已接待参观者3000多人次。
硝烟虽散,精神永存。如何利用纪念馆,延续红色火种,发扬红色传统,传承先烈革命精神,让历史教化未来,硇洲镇党委书记陈璞信心满怀:“纪念馆是硇洲廉政教育的坚强后盾,承载着硇洲红色文化的发展前景,我们将组织党员、干部、村民参观学习,用‘红色+廉政’的教育方式开启党员教育新时代,不断进行触及心灵的反思与历史感悟,实现理想和信念的双升华,为掀起新一轮发展热潮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为建设活力、美丽、幸福新硇洲作出更大的贡献。”
“爷爷仅有一艘船,部队召集船工,爷爷捐船、捐物,出工、出力,参加革命,在战斗中牺牲了,但我们一家人从不向政府、国家提要求。我们一直在传承着爷爷的这种革命精神,发展生产,教育后人。”庄屋村参战船工庄伟彪的孙子庄文兴讲起爷爷的故事,还是满脸的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