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12小时内失效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纪念革命先驱李士芬 传承革命精神

2021-03-29 09:24 湛江日报  

    老树抽新芽,满眼新草绿,春光逶迤而来,眼下的吴川市振文镇边勇村正是这样一番生机勃勃的景象。这是一片红色的热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吴川县农民运动的领导者之一李士芬就诞生于此,吴川县第一个基层农民协会就是由李士芬牵头建立。谈起李士芬,吴川市镇文镇当地的老人、孩子都能说上几句。

    近日,记者走进吴川市振文镇,追寻李士芬的足迹,探寻他短短41年,却又跌宕起伏的革命人生。

    主动要求进步积极投身革命

    1887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李士芬在吴川县振文区(今吴川市振文镇)边勇村出生了。李士芬的整个少年成长过程中,不仅耳闻目睹,还亲身经历着军阀统治下的官僚、地主对劳苦大众的压榨剥削。

    虽然家境贫寒,但李士芬从小聪明懂事,自小勤奋好学,追求上进。乡亲们贫困悲惨的生活,在他心中燃起了反抗的烈火。

    1925至1926年间,随着中国国民党广东省南路特别委员会、广东省农民协会南路办事处相继在吴川梅菉镇成立,李士芬接触到了一批先进的革命家。当时,共产党员黄学增任中国国民党广东省南路特别委员会的主任兼中共特派员。在黄学增的培养教育下,李士芬的思想觉悟迅速提高,积极投身农民运动。

    1925年,在黄学增、陈信材等中共南路领导人的培养教育下,李士芬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初,中共吴川县支部成立,李士芬任支部委员并任吴川县农民协会筹备处筹委,负责农民运动工作。他艰苦深入,积极组织发动群众,使全县的农民运动蓬勃发展起来。

    带领振文区蒜农开展“抗捐”斗争

    在李士芬的革命生涯中,“抗三捐”的故事流传最广——1926年3月,李士芬率领500多名农民,开展了一次轰轰烈烈的反对当地土豪劣绅加收的蒜头捐、蒜串捐和壳灰捐的“三捐”斗争,并最终取得了全面胜利。

    这个由组织发动农民的反对“苛捐杂税”斗争最终取得全面胜利,让广大农民看到了团结的力量,也为吴川地区的农民运动提供了强大的精神鼓舞。

    当时振文区土豪与吴川县署的官僚勾结,借口在该区创办一所振文书院,向农民征收蒜头捐、蒜串捐、壳灰捐等三项捐税以饱他们的私囊。土豪李泳益设立公司承办征捐,承饷1000元,征捐却达1万元,从中渔利9000元。他们层层盘削,引起农民的极大愤慨。那时振文区的革命形势,有如干柴烈火,一触即发。

    3月15日,振文区48乡农民联合派出代表500多人,在李士芬的带领下,汇集振文圩举行示威游行,并到梅菉市省农民协会南路办事处、国民党南路特别委员会和梅菉的驻军第十一师政治部等处请愿,要求吴川县署取消蒜头等三项捐税,以减轻农民的负担。这一要求,得到上述三个机关的支持,继在梅菉市请愿之后,李士芬又率领几百名农民群众到吴川县署所在地的黄坡示威请愿。

    这次行动得到吴川全县农民和梅菉市工人声援,形成了强大的工农联盟力量,县长迫于工农群众的强大威力,答应取消蒜头捐,但仍收蒜串、壳灰二项捐税。于是,农民继续坚持斗争,南路农民协会办事处支持农民的斗争,并上告省农民协会。在省农民协会的支持下,省府下令取消蒜头、蒜串、壳灰等三项苛捐杂税,至此,抗捐斗争获得了完全胜利。

    牵头建立吴川县第一个基层农民协会

    李士芬带领蒜农抗捐斗争的胜利,使农民看到了团结的力量,吴川全县农民纷纷起来组织农民协会,开展反剥削斗争,农运日趋高涨。

    振文区抗捐斗争的胜利,大大鼓舞了全县农民,使他们认识到只有团结起来才有强大的力量。他们纷纷要求组织农民协会,因而全县农民运动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

    1926年夏天,吴川县第一个基层农民协会——振文农民协会在振文区武帝庙成立,李士芬被选任为委员长。该会会员最多时达8000余人。

    接着,农民协会在吴川县全境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为了保障农民运动的顺利发展,保护农民群众的利益,在党组织的领导下,1927年8月14日,成立吴川县农民自卫军大队,大队长由吴川县农民协会副主任、中共吴川县特支成员李士芬兼。这支新型的农民武装队伍,分为预备队和常备队两种。李士芬率领的吴川县自卫军不断发展壮大。

    1927年4月之后革命形势突变,是年秋,根据中共中央和广东区委关于开展武装斗争的指示,陈信材、李士芬率领吴川县农民自卫军大队举行起义,在振文水口渡、振文圩、山圩、泗岸牛坡岭、湾沟、斗门、实业岭带与驻梅菉的反动军队邱兆琛团激战多次。

    顽强抗战英勇就义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惨遭杀害,广东南路笼罩着白色恐怖,南路党组织的部分领导同志转移到广州湾继续坚持革命。

    为了组织暴动,打击反革命势力,李士芬带领一支约有300多人的农民自卫军敢死队,在山圩、斗门一带与驻防在梅菉的反革命军队邱兆琛团打迁回战,约达一月之久,杀伤不少敌人。渡口战役中,敌军遭到沉重打击,溃不成军,农军大获全胜,缴获一批武器,装备了自卫军。

    后来,敢死队转到实业岭活动,终因敌众我寡,武器装备悬殊,牺牲惨重,最后只剩下10多个人分散活动。

    1928年11月15日夜,李士芬在独竹村召开军事会议,被特务分子王瓜发现报兵,反动军队连夜封村围捕,因脚负伤不幸被捕,押解到黄坡圩于18日英勇就义,牺牲时41岁。

    红色精神在家乡传承

    李士芬是吴川县的革命先驱、农民领袖,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对革命事业意志坚定。追怀李士芬的光辉业绩,当地群众无不感到骄傲和自豪。他一心向党、不屈不挠的坚定信念,他深谋远虑、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深深地镌刻在我们心中。他身先士卒,视死如归,以自己的革命贡献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深切爱戴。

    2007年,吴川市人民政府将李士芬曾经带领农民成立当地首个农民革命协会的遗址——吴川市振文镇振文圩武帝庙,设立为“吴川县第一个基层农民协会、农民自卫军起义指挥部遗址”革命史迹纪念标志。当年曾是李士芬领导农民浴血奋战的所在地之一——振文镇独竹村应善堂,也作为大革命时期振文区党组织活动中心遗址,在2018年被当地政府重修,保护范围达到700余平方米。

    而在振文镇边勇村,李士芬出生时的故居所在地,原貌虽然不复存在,但为了纪念李士芬的革命事迹,传承他的革命精神,2007年4月,吴川市人民政府在他的故居遗址上设立了“李士芬故居”革命史迹纪念标志,保护范围超过150平方米。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贯彻落实好党史学习教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每一段真实的历史故事、每一位革命先烈背后的革命经历,背后蕴藏着丰富、鲜活且生动的党史学习教育资源。

    “李士芬的一生只有短短41年,却在吴川党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我们依然要追忆英雄的时代,缅怀革命先烈,弘扬民族精神,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文化。”吴川市振文镇负责宣传工作的党委委员骆尔桥介绍,振文镇将以李士芬等本地的红色人物故事为抓手,广泛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讲述党史故事。

 

作者:记者 潘洁婷 通讯员 张馨元

    老树抽新芽,满眼新草绿,春光逶迤而来,眼下的吴川市振文镇边勇村正是这样一番生机勃勃的景象。这是一片红色的热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吴川县农民运动的领导者之一李士芬就诞生于此,吴川县第一个基层农民协会就是由李士芬牵头建立。谈起李士芬,吴川市镇文镇当地的老人、孩子都能说上几句。

    近日,记者走进吴川市振文镇,追寻李士芬的足迹,探寻他短短41年,却又跌宕起伏的革命人生。

    主动要求进步积极投身革命

    1887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李士芬在吴川县振文区(今吴川市振文镇)边勇村出生了。李士芬的整个少年成长过程中,不仅耳闻目睹,还亲身经历着军阀统治下的官僚、地主对劳苦大众的压榨剥削。

    虽然家境贫寒,但李士芬从小聪明懂事,自小勤奋好学,追求上进。乡亲们贫困悲惨的生活,在他心中燃起了反抗的烈火。

    1925至1926年间,随着中国国民党广东省南路特别委员会、广东省农民协会南路办事处相继在吴川梅菉镇成立,李士芬接触到了一批先进的革命家。当时,共产党员黄学增任中国国民党广东省南路特别委员会的主任兼中共特派员。在黄学增的培养教育下,李士芬的思想觉悟迅速提高,积极投身农民运动。

    1925年,在黄学增、陈信材等中共南路领导人的培养教育下,李士芬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初,中共吴川县支部成立,李士芬任支部委员并任吴川县农民协会筹备处筹委,负责农民运动工作。他艰苦深入,积极组织发动群众,使全县的农民运动蓬勃发展起来。

    带领振文区蒜农开展“抗捐”斗争

    在李士芬的革命生涯中,“抗三捐”的故事流传最广——1926年3月,李士芬率领500多名农民,开展了一次轰轰烈烈的反对当地土豪劣绅加收的蒜头捐、蒜串捐和壳灰捐的“三捐”斗争,并最终取得了全面胜利。

    这个由组织发动农民的反对“苛捐杂税”斗争最终取得全面胜利,让广大农民看到了团结的力量,也为吴川地区的农民运动提供了强大的精神鼓舞。

    当时振文区土豪与吴川县署的官僚勾结,借口在该区创办一所振文书院,向农民征收蒜头捐、蒜串捐、壳灰捐等三项捐税以饱他们的私囊。土豪李泳益设立公司承办征捐,承饷1000元,征捐却达1万元,从中渔利9000元。他们层层盘削,引起农民的极大愤慨。那时振文区的革命形势,有如干柴烈火,一触即发。

    3月15日,振文区48乡农民联合派出代表500多人,在李士芬的带领下,汇集振文圩举行示威游行,并到梅菉市省农民协会南路办事处、国民党南路特别委员会和梅菉的驻军第十一师政治部等处请愿,要求吴川县署取消蒜头等三项捐税,以减轻农民的负担。这一要求,得到上述三个机关的支持,继在梅菉市请愿之后,李士芬又率领几百名农民群众到吴川县署所在地的黄坡示威请愿。

    这次行动得到吴川全县农民和梅菉市工人声援,形成了强大的工农联盟力量,县长迫于工农群众的强大威力,答应取消蒜头捐,但仍收蒜串、壳灰二项捐税。于是,农民继续坚持斗争,南路农民协会办事处支持农民的斗争,并上告省农民协会。在省农民协会的支持下,省府下令取消蒜头、蒜串、壳灰等三项苛捐杂税,至此,抗捐斗争获得了完全胜利。

    牵头建立吴川县第一个基层农民协会

    李士芬带领蒜农抗捐斗争的胜利,使农民看到了团结的力量,吴川全县农民纷纷起来组织农民协会,开展反剥削斗争,农运日趋高涨。

    振文区抗捐斗争的胜利,大大鼓舞了全县农民,使他们认识到只有团结起来才有强大的力量。他们纷纷要求组织农民协会,因而全县农民运动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

    1926年夏天,吴川县第一个基层农民协会——振文农民协会在振文区武帝庙成立,李士芬被选任为委员长。该会会员最多时达8000余人。

    接着,农民协会在吴川县全境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为了保障农民运动的顺利发展,保护农民群众的利益,在党组织的领导下,1927年8月14日,成立吴川县农民自卫军大队,大队长由吴川县农民协会副主任、中共吴川县特支成员李士芬兼。这支新型的农民武装队伍,分为预备队和常备队两种。李士芬率领的吴川县自卫军不断发展壮大。

    1927年4月之后革命形势突变,是年秋,根据中共中央和广东区委关于开展武装斗争的指示,陈信材、李士芬率领吴川县农民自卫军大队举行起义,在振文水口渡、振文圩、山圩、泗岸牛坡岭、湾沟、斗门、实业岭带与驻梅菉的反动军队邱兆琛团激战多次。

    顽强抗战英勇就义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惨遭杀害,广东南路笼罩着白色恐怖,南路党组织的部分领导同志转移到广州湾继续坚持革命。

    为了组织暴动,打击反革命势力,李士芬带领一支约有300多人的农民自卫军敢死队,在山圩、斗门一带与驻防在梅菉的反革命军队邱兆琛团打迁回战,约达一月之久,杀伤不少敌人。渡口战役中,敌军遭到沉重打击,溃不成军,农军大获全胜,缴获一批武器,装备了自卫军。

    后来,敢死队转到实业岭活动,终因敌众我寡,武器装备悬殊,牺牲惨重,最后只剩下10多个人分散活动。

    1928年11月15日夜,李士芬在独竹村召开军事会议,被特务分子王瓜发现报兵,反动军队连夜封村围捕,因脚负伤不幸被捕,押解到黄坡圩于18日英勇就义,牺牲时41岁。

    红色精神在家乡传承

    李士芬是吴川县的革命先驱、农民领袖,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对革命事业意志坚定。追怀李士芬的光辉业绩,当地群众无不感到骄傲和自豪。他一心向党、不屈不挠的坚定信念,他深谋远虑、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深深地镌刻在我们心中。他身先士卒,视死如归,以自己的革命贡献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深切爱戴。

    2007年,吴川市人民政府将李士芬曾经带领农民成立当地首个农民革命协会的遗址——吴川市振文镇振文圩武帝庙,设立为“吴川县第一个基层农民协会、农民自卫军起义指挥部遗址”革命史迹纪念标志。当年曾是李士芬领导农民浴血奋战的所在地之一——振文镇独竹村应善堂,也作为大革命时期振文区党组织活动中心遗址,在2018年被当地政府重修,保护范围达到700余平方米。

    而在振文镇边勇村,李士芬出生时的故居所在地,原貌虽然不复存在,但为了纪念李士芬的革命事迹,传承他的革命精神,2007年4月,吴川市人民政府在他的故居遗址上设立了“李士芬故居”革命史迹纪念标志,保护范围超过150平方米。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贯彻落实好党史学习教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每一段真实的历史故事、每一位革命先烈背后的革命经历,背后蕴藏着丰富、鲜活且生动的党史学习教育资源。

    “李士芬的一生只有短短41年,却在吴川党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我们依然要追忆英雄的时代,缅怀革命先烈,弘扬民族精神,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文化。”吴川市振文镇负责宣传工作的党委委员骆尔桥介绍,振文镇将以李士芬等本地的红色人物故事为抓手,广泛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讲述党史故事。

 

打开APP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