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12小时内失效
小贴士
2步打开 媒体云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湛江建设区域创新中心迈出坚实步伐

2021-08-18 11:26 湛江日报  

全市高新技术企业301家,是2015年的7.5倍;高新技术产品1654个,比2015年增长156%;高新技术产品产值682.7亿元,比2015年增长42%;技术成果交易活跃,技术合同金额首次超过1亿元大关,比2015年增长156%……8月11日,全市科技创新大会会场外,“十三五”湛江科技创新工作成果展上的一串串数字、一张张图表,吸引了与会人员的目光。

“十三五”期间,我市坚持把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引领和支撑全力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的第一动力,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累累硕果。

2020年,我市高新区工业总产值、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省重点实验室数量、博士工作站数量、技术交易额、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项目数量、本科院校重点学科数量、入选ESI世界排名1%学科数量等多项指标稳居粤东西北首位,为“十四五”科技创新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1、重大创新平台上新台阶

创新平台是推动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和具体抓手。“十三五”以来,我市落实市委市政府将国家级高新区布局在海东新区,将其发展成高新技术产业主战场的战略部署,全力推进“一区多园”建设发展。

东海岛园区集聚了一批钢铁、石化产业上下游精、尖、特科技企业;海洋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园区集聚了一批海洋科技企业研发总部和70多个初创型企业、创新创业团队;湛江湾实验室科研园区一期工程约完成工程量的35%,科研总部大楼、人才公寓等明年6月可建成投入使用;推进与鹏城国家实验室合作建设“湛江海洋科技研究与产业化基地”,加快打造海东新区“海洋科学城”,为建设现代化区域性海洋城市提供了有力支撑。

目前,国家级高新区拥有1家国家级研发机构、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3家省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28家省级企业研发机构;拥有5个科技企业孵化器、4个众创空间。

2020年,湛江国家高新区在同期批复的12家国家高新区考核中排名第1名。工业总产值1204.75亿元,位居粤东西北第一,成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其中,湛江湾实验室启动建设以来,吸引了中船集团、中海油集团、天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中科院黄海所、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等十多家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央企参与实验室建设,成功引进吴有生、周守为等9名院士作为领军人才。

2、高端创新资源加快集聚

近年来,我市加强与科技部等国家部委和中科院等国家级大院大所对接,引进和集聚了一批高端创新资源。

成功争取了“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中心”落户湛江;加强与广州、深圳“双核”的合作,签订《科技创新合作框架协议》,推进国家鹏城实验室湛江基地建设,鹏城实验室人工智能开源创新平台鹏城云脑-湛江分中心正式启动;湛江水下机器人试验基地建设项目有序推进,并成功举办全国水下机器人(湛江)大赛;加强与中国船舶集团对接合作,推进中国海装风电的国家海上风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分中心和工信部“海上浮式风电装备研制”项目落地湛江;海关总署在湛江建设国家精细化工检测重点实验室,打造东海岛高端石化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中国科学院湛江中科检测技术服务基地、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成,热带作物机械科研样机试制加工基地投入使用。

去年,我市新增省重点实验室1家,目前共有省重点实验室12家,仅次于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位列全省第五。目前研发机构达430家,其中省级新型研发机构3家、省级院士工作站5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9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占比达到39.3%。

3、科技实力不断提升

通过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培育计划(2017-2020)》,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产值持续保持快增长。

2020年通过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126家,同比增长27%。目前全市高企总数达301家,比“十二五”时期增长7倍;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682.7亿元,增长42%;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备案企业总数为211 家,较2018年增加102家,数量实现翻倍;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金融机构向高企贷款余额103.5亿元,同比增长 66.6%。

推动孵化育成载体专业化发展,国家级科技孵化器数量创新高,排名粤西第一。目前全市拥有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1家,众创空间14家,孵化面积近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6.68%。全市研发机构累计430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占比达到39.3%。科技成果数量居粤东西北前列,获得国家科技奖4项、省科技奖34项。

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去年技术合同登记数量179项,技术合同登记金额首次超过1亿元大关,位列粤东西北第一;全市专利授权量5459件,其中发明专利287件,有效发明专利1448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97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33件。

4、创新人才加速集聚

通过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引育“领航计划”等高端人才优惠政策,我市引进了“长江学者”“珠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123人,引进海外名师18项,引进了国际国内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6个。其中,由广东东岛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引进的日本籍西村嘉介博士是湛江市引进的首位外籍高层次人才。依托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中心。

我市“海洋人才振兴计划”入选省“扬帆计划”项目第一档次。2020年新增广东省博士工作站10家,累计建站23家,新入站博士后16人,目前在站26人,服务博士800多人。

在修订出台《湛江市高层次人才认定及人才卡服务实施办法 (试行)》后,我市高层次人才认定、服务协调等方面工作机制更加完善。将外国人才、高级技师等人才纳入认定范围;推出高层次人才卡服务,协调相关部门落实子女入学、安居保障、医疗服务等15项优惠政策,协调制定经办指南和设立绿色通道。目前,已认定湛江市高层次人才7535人,提供服务9300多人次。

近两年,院士来湛参与开展科研工作成为新常态,举办院士论坛7场;召开推动南海集约化智能化养殖产业发展研讨会,筹备成立全国海洋智能养殖技术与装备发展联盟;举办全国水下机器人大赛,以国赛平台聚海洋创新资源,共有来自全球12个国家和区域的1811支团队和个人参赛;举办了“2020年全国桉树产业发展暨学术研讨会”。

5、展望“十四五”:重点建设“三中心两体系”

回顾过去五年,我市的科技创新工作虽然取得了斐然成果,但仍然存在科技投入偏低、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偏小、科技创新人才相对匮乏等突出短板,还不能满足湛江高质量发展、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需要。

今年2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支持湛江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的意见》,明确支持湛江建设区域创新中心,提出在湛江布局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我市如何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加快建设区域创新中心,不断提升自身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能力,支撑湛江全力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

记者从市科技局获悉,未来五年,我市将围绕国家高新区、湛江湾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培育形成促进区域创新发展的核心引擎,以建设“三中心两体系”为重点,支撑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助力湛江省域副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三中心两体系”具体为:一是以湛江湾实验室、湛江海洋科技创新中心等海洋创新平台为基础,推进海洋科技创新全产业链布局创新链进一步完善,建设北部湾现代海洋科技创新中心;二是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湛江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围绕农产品育种、饲料、养殖、加工、物流等重点领域,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全链条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打造北部湾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三是以驻湛高校、科研院所和公共服务平台等科技创新资源为基础,采取分级搭建、集成合作等多种形式,连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投融资机构等创新主体,构建我市特色鲜明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粤西地区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中心;四是以国家高新区和国家级孵化器为基础,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一体化的科技企业孵化链条,推动创新要素与产业资源集聚,构建粤西地区高水平孵化育成体系;五是以《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打造北部湾人才高地的实施意见》为指引,深入实施“领航计划”,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招才引智的政策举措,建设完善科技人才信息库,拓展科技人才交流市场,打造北部湾区域科技人才引智体系。

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市还将出台更加具体的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围绕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海南创新合作,全力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构筑创新人才高地,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发展完善普惠性科技金融,全面优化创新的生态环境等方面出台配套政策,以更好促进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

作者:记者 林宇云
一审:何海清

全市高新技术企业301家,是2015年的7.5倍;高新技术产品1654个,比2015年增长156%;高新技术产品产值682.7亿元,比2015年增长42%;技术成果交易活跃,技术合同金额首次超过1亿元大关,比2015年增长156%……8月11日,全市科技创新大会会场外,“十三五”湛江科技创新工作成果展上的一串串数字、一张张图表,吸引了与会人员的目光。

“十三五”期间,我市坚持把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引领和支撑全力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的第一动力,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累累硕果。

2020年,我市高新区工业总产值、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省重点实验室数量、博士工作站数量、技术交易额、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项目数量、本科院校重点学科数量、入选ESI世界排名1%学科数量等多项指标稳居粤东西北首位,为“十四五”科技创新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1、重大创新平台上新台阶

创新平台是推动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和具体抓手。“十三五”以来,我市落实市委市政府将国家级高新区布局在海东新区,将其发展成高新技术产业主战场的战略部署,全力推进“一区多园”建设发展。

东海岛园区集聚了一批钢铁、石化产业上下游精、尖、特科技企业;海洋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园区集聚了一批海洋科技企业研发总部和70多个初创型企业、创新创业团队;湛江湾实验室科研园区一期工程约完成工程量的35%,科研总部大楼、人才公寓等明年6月可建成投入使用;推进与鹏城国家实验室合作建设“湛江海洋科技研究与产业化基地”,加快打造海东新区“海洋科学城”,为建设现代化区域性海洋城市提供了有力支撑。

目前,国家级高新区拥有1家国家级研发机构、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3家省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28家省级企业研发机构;拥有5个科技企业孵化器、4个众创空间。

2020年,湛江国家高新区在同期批复的12家国家高新区考核中排名第1名。工业总产值1204.75亿元,位居粤东西北第一,成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其中,湛江湾实验室启动建设以来,吸引了中船集团、中海油集团、天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中科院黄海所、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等十多家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央企参与实验室建设,成功引进吴有生、周守为等9名院士作为领军人才。

2、高端创新资源加快集聚

近年来,我市加强与科技部等国家部委和中科院等国家级大院大所对接,引进和集聚了一批高端创新资源。

成功争取了“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中心”落户湛江;加强与广州、深圳“双核”的合作,签订《科技创新合作框架协议》,推进国家鹏城实验室湛江基地建设,鹏城实验室人工智能开源创新平台鹏城云脑-湛江分中心正式启动;湛江水下机器人试验基地建设项目有序推进,并成功举办全国水下机器人(湛江)大赛;加强与中国船舶集团对接合作,推进中国海装风电的国家海上风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分中心和工信部“海上浮式风电装备研制”项目落地湛江;海关总署在湛江建设国家精细化工检测重点实验室,打造东海岛高端石化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中国科学院湛江中科检测技术服务基地、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成,热带作物机械科研样机试制加工基地投入使用。

去年,我市新增省重点实验室1家,目前共有省重点实验室12家,仅次于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位列全省第五。目前研发机构达430家,其中省级新型研发机构3家、省级院士工作站5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9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占比达到39.3%。

3、科技实力不断提升

通过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培育计划(2017-2020)》,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产值持续保持快增长。

2020年通过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126家,同比增长27%。目前全市高企总数达301家,比“十二五”时期增长7倍;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682.7亿元,增长42%;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备案企业总数为211 家,较2018年增加102家,数量实现翻倍;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金融机构向高企贷款余额103.5亿元,同比增长 66.6%。

推动孵化育成载体专业化发展,国家级科技孵化器数量创新高,排名粤西第一。目前全市拥有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1家,众创空间14家,孵化面积近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6.68%。全市研发机构累计430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占比达到39.3%。科技成果数量居粤东西北前列,获得国家科技奖4项、省科技奖34项。

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去年技术合同登记数量179项,技术合同登记金额首次超过1亿元大关,位列粤东西北第一;全市专利授权量5459件,其中发明专利287件,有效发明专利1448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97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33件。

4、创新人才加速集聚

通过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引育“领航计划”等高端人才优惠政策,我市引进了“长江学者”“珠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123人,引进海外名师18项,引进了国际国内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6个。其中,由广东东岛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引进的日本籍西村嘉介博士是湛江市引进的首位外籍高层次人才。依托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中心。

我市“海洋人才振兴计划”入选省“扬帆计划”项目第一档次。2020年新增广东省博士工作站10家,累计建站23家,新入站博士后16人,目前在站26人,服务博士800多人。

在修订出台《湛江市高层次人才认定及人才卡服务实施办法 (试行)》后,我市高层次人才认定、服务协调等方面工作机制更加完善。将外国人才、高级技师等人才纳入认定范围;推出高层次人才卡服务,协调相关部门落实子女入学、安居保障、医疗服务等15项优惠政策,协调制定经办指南和设立绿色通道。目前,已认定湛江市高层次人才7535人,提供服务9300多人次。

近两年,院士来湛参与开展科研工作成为新常态,举办院士论坛7场;召开推动南海集约化智能化养殖产业发展研讨会,筹备成立全国海洋智能养殖技术与装备发展联盟;举办全国水下机器人大赛,以国赛平台聚海洋创新资源,共有来自全球12个国家和区域的1811支团队和个人参赛;举办了“2020年全国桉树产业发展暨学术研讨会”。

5、展望“十四五”:重点建设“三中心两体系”

回顾过去五年,我市的科技创新工作虽然取得了斐然成果,但仍然存在科技投入偏低、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偏小、科技创新人才相对匮乏等突出短板,还不能满足湛江高质量发展、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需要。

今年2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支持湛江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的意见》,明确支持湛江建设区域创新中心,提出在湛江布局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我市如何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加快建设区域创新中心,不断提升自身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能力,支撑湛江全力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

记者从市科技局获悉,未来五年,我市将围绕国家高新区、湛江湾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培育形成促进区域创新发展的核心引擎,以建设“三中心两体系”为重点,支撑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助力湛江省域副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三中心两体系”具体为:一是以湛江湾实验室、湛江海洋科技创新中心等海洋创新平台为基础,推进海洋科技创新全产业链布局创新链进一步完善,建设北部湾现代海洋科技创新中心;二是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湛江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围绕农产品育种、饲料、养殖、加工、物流等重点领域,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全链条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打造北部湾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三是以驻湛高校、科研院所和公共服务平台等科技创新资源为基础,采取分级搭建、集成合作等多种形式,连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投融资机构等创新主体,构建我市特色鲜明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粤西地区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中心;四是以国家高新区和国家级孵化器为基础,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一体化的科技企业孵化链条,推动创新要素与产业资源集聚,构建粤西地区高水平孵化育成体系;五是以《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打造北部湾人才高地的实施意见》为指引,深入实施“领航计划”,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招才引智的政策举措,建设完善科技人才信息库,拓展科技人才交流市场,打造北部湾区域科技人才引智体系。

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市还将出台更加具体的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围绕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海南创新合作,全力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构筑创新人才高地,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发展完善普惠性科技金融,全面优化创新的生态环境等方面出台配套政策,以更好促进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

相关阅读
打开APP
0 条评论
来说两句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来说两句吧...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加载中。。。。
表情